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题目 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教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教材共三子目,讲述秦从统一六国到政权速亡的过程,史实较多但线索清晰。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但基于史料认识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多角度地理性分析奉朝崩溃的原因,尚较难做到。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恰当运用所学和史料分析论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更是不小的挑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中蕴含的信息,认识战国后期统一的趋势以及秦统一六国所具备的优势所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历史资料、教师讲述,认识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由来以及具体内容(史料实证) 3.通过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巩固统一的意义,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通过分析史料以及课本内容,归纳总结秦灭亡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历史启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多角度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诗经·秦风·蒹葭》,这是诗经中很著名的一首诗,但很少人注意到这首缠绵悱恻的爱情诗,竟然出自于阳刚上尚武的秦人之手。 通过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与尚武粗狂的秦人形成强烈对比,激起学生对秦人秦地的好奇心。
一、秦的统一 学习任务一:利用引言、正文一、二段及学思之窗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 (1)社会苦战已久,人民渴望统一,社会发展要求打破政治阻碍。 (3)时代孕育着统一的思想。 (4)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确立耕战相结合的国策,大大提高秦的战斗力和战争动员能力。 学生阅读材料,学会分析史料,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时空观念,理解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民心所向和历史所趋,秦领导统一尤其历史必然性。
学习任务二:观看视频了解秦统一的策略及过程。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制定正确策略的必要性。
学习任务三:利用材料分析秦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分析 1、皇帝制度 展示材料: 臣(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从“天下共主”到“皇权独尊”。 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度) 学生总结特点:互不相属,分权牵制;服务于皇室,家国同治 3、地方政府(郡县制)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活动:秦始皇为什么赞同李斯的建立,推行郡县制? 学生小组讨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教师活动:增加拓展材料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通过分析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封建”与“郡县”各有其得失,但是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所以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长远来看,郡县制度的推行是历史的进步,影响了中国此后历朝的地方政治体制。 小结: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秦朝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4、经济文化交通法律等方面的统一 材料:“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许慎《说文解字》 思考:秦统一六国、扩大疆域后还面临哪些问题?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问题:语言不统一、货币市场不统一、驰道交通不统一、管理混乱 解决方法: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建立户籍制度,制定法律,迁六国贵族和豪强到关中和巴蜀等。 学习任务四:通过完成列表,小组探究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师:给出表格,引导分析。 史料:“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 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在中国历史上有何意义? 意义总结见下表。 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课堂上通过材料的分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帮助学生认识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对三公九卿制的介绍,帮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郡县制还是三分九卿制,权力的核心始终在皇帝那里,秦制的核心——皇权至上。 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和协作性,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原典文献史料,加深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认识,结合教材,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形成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整体认知。同时,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史料内容的逐步呈现和不断追问,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史料与表格进行总结性梳理,带领学生按照历史事件的内在顺序展开学习活动,具有条理性。
二、秦朝的暴政 学习任务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秦暴政的表现。 教师:引导分析 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陵墓、国防工程等。 控制思想,焚书坑儒。 实行严刑峻法。 阅读教材 分条列出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学习任务五: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秦速亡的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 探究贾谊《过秦论》中的相关观点,思考秦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威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秦朝统治者的暴政;吏治的败坏;思想文化上的失误:政治体制推行过急。 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秦速亡的理解,分析材料,总结秦速亡的原因 从秦末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包括课前、课后的作业 课前作业: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本课时间轴。 课后作业:基础试题、高考真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