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说,这一专题的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同学们在学习本专题时,可以结合文中内容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线是什么 呈现出什么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搞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本专题的学习。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前提示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接触西式服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0世纪下半叶,男女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5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百年以来的事情。
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西餐逐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无论是烹饪方式、食品种类,还是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中西餐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 “花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风俗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 呈现出什么特征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以上材料是1898年9月康有为递呈给光绪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奏折。阅读后请思考: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 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学习思考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学习思考
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学习思考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史学争鸣
传统婚姻缔结过程中的繁文缛节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很多学者看来是对婚姻当事人的一种折磨与权利的剥夺。有人曾胪列其弊端有五:无自主性、买卖性、抑女性、承嗣性和繁缛性。但也有学者认为,旧式婚礼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具有维系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功能。
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习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大众报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纸的国家之一。进入19世纪,品种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他们先后在中国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与新闻、商情、政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报刊相比,通俗性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这些报刊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广播影视的普及■
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播放内容除新闻和宗教节目之外,多为西洋音乐,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华的外国人和归国华侨。1926年6月1日,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翌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这些电台的创办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除了播发新闻和文艺节目外,还非常重视广告的播报。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随后,地方广播电台与民办广播电台纷纷出现,节目内容也由商情、新闻、文艺等方面向教育、娱乐、社会乃至宗教等多方面扩展。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与明星。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欧阳予倩、田汉等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电影导演。在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中,男演员有赵丹、朱飞等,女演员有胡蝶、阮玲玉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等,以及抗战结束后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脍炙人口的名作。
电视自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已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继中央电视台之后,各省的地方电视台纷纷宣告成立。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从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到各政府部门,互联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互联网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从事许多经济活动,如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结算等金融活动。网上购物成为互联网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除此之外,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日趋广泛。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教育。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音电话、数字化电视等,也开始替代现有的设备。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联系报业、影视业、互联网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2.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请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互相叫詈,亦已数见不鲜,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一瓢冷水,灌顶醍醐,败人豪兴之催租吏,亦恶作剧哉。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
——《大公报》1913年5月5日
报纸除了有娱乐民众的功能之外,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方面经常成为讥讽时政的阵地或政党的喉舌。以上材料是民国初年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所发表的评论。阅读后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简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就近代服饰、民居、交通工具或传播媒介的演变情况进行相关问题的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 还存在哪些疑问 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资料卡片
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新闻纸之制创自西人,传于中土,向见香港唐字新闻体例甚善……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1872年)
学习思考
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习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交通工具的更新■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丁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不过,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人力车又称洋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城镇家庭的自行车拥有量呈下降趋势,家庭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火车、轮船与飞机是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传统的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9世纪中叶,当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电信事业也得到了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一些发展。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 http: / / www.21cnjy.com )
1.阐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
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 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曰自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 设我百姓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 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成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曲许,否则断难准行。
——[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以上材料介绍的是1865—1869年中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美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 他的理由有哪些 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资料卡片
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但九十年来所积累的今日的成绩,若和世界各先进国比较,这只能算中国交通事业之现代化的开始,距现代式的规模之形成,尚相去甚远。
——历史学家白寿彝
(1937年)
知识链接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
为将河北开平矿物局出产的烟煤运出,由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闹出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火车不再陌生,铁路的修筑也出现热潮,火车成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学习思考
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