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01 08:20:19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中国古代“市”的形式逐渐成熟、完备。
◆古代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在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业交换。甲骨卜辞的资料表明,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可以看到流通骨贝和铜贝的情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他们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唐代的诗歌、宋元时期的小说戏曲中,有许多关于商人远行贩运生活的故事。
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船上可以长期居住,甲板上甚至有可种植的菜圃。“俞大娘航船”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往返一次,所获利润十分可观。当时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在这些商帮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十分普遍,商人们经常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着人身财产安全威胁。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清代诗人黄培芳的诗句“海上盗船动盈百,东南西北候过客”,都真切地描绘了盗贼劫取商船的情形。
■“市”的发展■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的。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9处。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这种“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杜牧也曾经说,江淮地方的“草市”,大多在水运方便的地方,富室大户往往在这里聚居。“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唐代“夜市”比较繁荣。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描写的就是“夜市”的情形。“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在当时,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在诗中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往往“千街错绣”,“灯火连昼”。富商们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汉代都市也因商业的集中,形成“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繁荣景象。
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长安和“五都”管理市场的官员,都改称“五均司市师”。“五都”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邯郸(今河北邯郸)、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宛(今河南南阳)、成都(今四川成都)。可见,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唐代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又远远超过长安。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孟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的《东京梦华录》在形容汴京(今河南开封)商市的繁荣时,使用“市井最盛”、“处处拥门”、“车马闻拥,不可驻足”一类语汇,说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每月开放五次,商贾云集,百货杂陈,各种门类的商店和手工作坊都汇聚于此,各种珍宝异物也都荟萃其中。
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说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吴江县的盛泽镇,也曾“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名镇汉口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当时与汉口镇齐名的,还有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资料卡片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络眠独迟。
——[唐]张籍: 《贾客乐》
知识链接
晋商
山西籍商人群体曾经被称做“晋商”。明清时期,晋商以活跃的商业行为,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了山西经济的进步,而且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知识链接
徽商
徽商是出身旧徽州府(包括今安徽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江西婺源)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欧洲葡萄牙等地。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徽商以广阔的活动区域和众多的经营行业,在中国商界称雄一时。
资料卡片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元稹:《估客乐》
资料卡片
夜雨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
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
郎中时会琴客》
学习思考
你读过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知识链接
市署
市署是管理市场的机构。唐代长安和洛阳的市署管理财货交易和度量器物,有责任辨别商品的真伪和轻重。市署的主管官员“令”,级别相当于大县的行政长官。
学习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从事生产劳作的农民,承担着赋役和租税的沉重压力。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力求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
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商业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增强了活力,然而由于传统的偏见,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低,商业被看做“末业”,长期受到鄙视和压抑。由于统治集团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工商业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建议同学们关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变化。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工商业发展的文物资料比较丰富,历代水利设施的遗迹,历代农具的文物遗存,都值得我们重视。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产工艺发展的角度观察和认识有关文物。历代诗歌、辞赋、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了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生产、经营及其生活状况。阅读和理解这些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有关这一专题的学术争鸣,长期以来相当活跃。如果有条件,不妨注意一下相关的学术讨论。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前提示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神”农的传说■
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司马迁说,江淮以南的地方,少有冻饿之人,也没有千金之家。说明当时中国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馑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穷。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据《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在汉代,牛耕逐渐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事实上,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额有所不同。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说,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古代中国赋税的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地方政府也往往巧立名目,层层摊派,搜刮民财。“征发无度”、 “无有定准”的赋税征收,使得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户除了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外,还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秦王朝修建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调用工役多至70万人。服役者劳动强度极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朝廷的督责又非常严厉,因此劳役人员的死亡率很高。秦代修筑长城的劳役人员中,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二;隋代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中,劳役人员死亡率也高达百分之四五十。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这都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贫者无立锥之地■
商周时代的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渡的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然而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不得不废弛。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汉成帝时,丞相张禹占有泾渭之间极为肥沃、价格昂贵的良田多达400顷。这些肥沃丰产的田地,被称为“土膏”,据说其价格每亩一万钱。唐代出现“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情形。一位叫李澄的伊川大地主,占有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当时人称之为“地癖”。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更为严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
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明末农民战争中,就有人提出了“贵贱均田”和“均田免粮”的愿望。这样的口号代表了民众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为专心治理水患,大禹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这些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黄河治理是中国水利史的重要内容。治理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两汉时期,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
唐代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宋代对于热心兴修水利的州县官员有明确的奖赏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全国大兴水利,仅洪武二十八年(1395)冬季地方官员奏报修建塘堰就多达40 987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十分重视河防、海塘及各地水利事业,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人们还发明了众多的灌溉工具。隋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学习思考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资料卡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杜甫: 《石壕吏》
学习思考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学习思考
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资料卡片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西汉]司马迁:《史记 河渠书》
知识链接
早期的农学
《汉书·艺文志》已经专门列有“农家”论著,共有9家,114篇。其中记载的“六国时”农学作品基本上一无所存,我们所看到的专论农业的先秦文献,只有《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等四篇,是先秦最系统的农学著作,其内容大致采自《后稷
农书》。《后稷农书》应当是战国较早时期的作品。这一农书,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提到,可见它早已失传了,幸而在《吕氏春秋》中保留了这一部分。其中,《上农))篇讲的是农业政策;《任地》、《辩土》、《审时》三篇,讲
的是农业技术。
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的汉代农书,有《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学习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
■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广大农户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从山东滕州宏道院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到田庄中冶铸锻造铁器的情景。由此可见,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一般日用,能够做到“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种情形,在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
■“工官"和“匠户”■
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如军用的兵器和装备,供宗庙陵墓使用的祭祀用器,以及皇族的服饰玩好等。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工官”工场的经营虽然对民间市场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朝廷财政来说,却是一大支出。“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西汉时除了在首都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工场“东西织室”外,还在齐郡设“三服官”,专门负责制作衣服以满足皇室消费,属下工人各有数千人。
“工官”制度使得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 ( http: / / www.21cnjy.com )户”。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
■纺织业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可见,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山西夏县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由此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商代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在《周礼》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由此可见,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至汉代时,中国的纺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不少关于纺织业产品的字,提到的花色品种达20余种。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另有一块纱料,长45厘米,幅宽49厘米,重仅2.8克。马王堆1号汉墓还发现几种起绒锦,织成的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都是沿袭汉代纺织技术,并进一步发展而织成的。
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武则天时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多达700人。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宋代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一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不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雇工,而且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先进的冶金技术■
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这些早期铜器,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泛。一些大型铸铜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湖北大冶铜绿山的矿产自春秋时期开始采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
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在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埃及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中国使用陨铁和人工冶铁都较前几个地区稍晚,然而冶炼块炼铁和生铁大体与之同期。块炼铁是低温(约1000℃)炼制出来的产品,需经锻造才能制成可用的器件,又称锻铁。生铁又称铸铁,是高温 (1146℃)冶炼的产品,可以直接铸造器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全国设铁官49处。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竖炉冶铁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冶铁炉的温度因此得以提高,于是加速了冶炼进程,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陶瓷业的成就■
中国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有的器壁厚度仅0.5毫米,并装饰有镂孔和纤细的划纹。早期的瓷器不过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在瓷器制作技术成熟之后,某些釉陶制品并没有在经济生活中消失。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就曾经风行一时。
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杜甫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品种多达十余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在地图上标示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请思考: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基本消费的自给自足的
知识链接
自然经济
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学习思考
运用我们从古代诗文、戏曲、民间传说中学到的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状况。
知识链接
“匠籍”
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代顺治二年(1645)宣布废除“匠籍”,匠人才获得自由身份。
学习思考
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
资料卡片
锦绣纂组,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 冶人》
学习思考
《左传 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圆。”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资料卡片
筋由日已瘦,
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
自着蓝缕衣。
——[唐]孟郊:
《织妇辞》
裁此百日功,
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
岂思劳者苦。
——[唐]韦应物:
《杂体》
资料卡片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资料卡片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
前年雨雪行人断,
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
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
磊落如磐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
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
——[北宋]苏轼:
《石炭并引》
学习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
■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然较低,但是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也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尽管他们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和其他平民优越,但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也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
历代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工商业的管理■
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秦代法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秦律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定期校正衡器。秦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也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从秦律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是相当全面和具体的,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这就是所谓“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盐业官营就是由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的制度。铁业官营是指由在产铁区设置的铁官负责采冶、铸造并出售、发放铁器的制度。
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政策■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阻。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又颁布“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一类严厉的法令。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明代以及清代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得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的发展,与前代比较,有了明显的量的变化。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客商云集,四时往来不绝。大运河上的临清,南北财货集中,据说“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清代“广州人多务贾”,耕作者力苦利微,往往弃农从商。苏州吴江地方百姓据说多依赖贸易为生,以致“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场。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用工人100多人。苏州纺织业形成“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的生产形式。有些机户除“自行设机督造”外,还“雇匠织造”。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今广东佛山)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 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除了纺织业以外,景德镇的制瓷业、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造纸业、台湾的制糖业、江西的制烟业、福建的制茶业等,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面对民间产业日益显著的发展,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清初曾经在“抑兼并”的借口下,限制民间丝织业的发展:严格限定机户所能拥有的织机数;同时规定每张织机都要缴纳较高的税金;要进行织造的话,还得获得官府的批准。政府还通过“采买”、“采办”等形式低价派织,实行剥削。对于矿业,政府也进行严密控制。
明清时期出现的被称作“资本主义萌 ( http: / / www.21cnjy.com )芽”的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与欧洲国家有所不同,具有中国的历史特点,其地区性和不平衡性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下,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往往夭折、中断。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试举若干例证,说明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清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海禁令”,宣布:“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
谈谈上述法令对社会经济可能发生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简述古代各经济部门的突出成就,分析评价传统经济结构的利弊。
2.简述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 还存在哪些疑问 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资料卡片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合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学习思考
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思考
《汉书》中记录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知识链接
秦律
“秦律”通常指秦代的法律,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统一前的秦国的制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法律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也是第一次发现如此集中的法律文书。其内容之丰富,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宝贵资抖,因而受到研究者的特别重视。
资料卡片
国初海禁严,
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大错。
——[清]黄遵宪:
《番客篇》
史学争鸣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代,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有人则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性质,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
资料卡片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学习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