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注音填写汉字。
shè( )猎 卷zhì( ) 毫不xùn( )色
时máo( ) 咖fēi( )
2.下列划线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兴”读xīng,发出。因书籍很多而感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不及所料,失望)。
C.“丛书”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心神向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
D如果说印度在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臻”读zhì,到达。已经进入好的境界),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
3.下列对中国古典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B.《道德经》,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上下两篇,《道经》《德经》。
C.《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在吕不韦主持下编撰的一部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4.下列对外国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B.《鲁滨逊漂流记》是法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C.莎士比亚(1564-1616),常被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D.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5.下列对作者情况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浪漫之歌》,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小说《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B.黑塞生于德国,卒于瑞士。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只是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C.黑塞自幼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熏陶,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D.他是个热爱东方文化的作家,对中国古老的哲学尤为崇拜,他曾以中国的历史为题材写过许多散文和童话,还在许多作品中赞美孔子、老子、庄子。
答案解析
1.涉 帙 逊 髦 啡
2.D。“臻”读zhēn。
3.B。老子不是战国时期的人,是春秋时期的人。
4.B。《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不是法国人,是英国人。
5.B。“只是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错,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4 / 4《读书:目的和前提》名师教学评价
1.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______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2)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广泛______世界文学,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
(3)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______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考查 涉猎 不是 而是
B.考察 涉足 不仅 而且
C.考查 涉足 不仅 而且
D.考察 涉猎 不是 而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C.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于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
D.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国五条”出台至今已近两个多月,多地楼市成交量暴跌,但房价上涨压力仍存,有人担心楼市会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
B.在昨天举行的科博会上,展示了一种将手机变身电子钱包的新鲜玩意儿,普通手机只需安装一个外壳,即可在公交一卡通使用范围内完成电子支付。
C.园博会吉祥物“园园”以北京市市花“月季”为设计元素,糅合了现代手法和传统的、民族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绿色交响,盛世园林”的主题。
D.雅安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救援人员迅速出动,医务人员携带药品赶赴现场,帐篷、食品和各类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题。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书籍的重视,当今之世远不如过去。
B.很多年轻人乐于享受生活而轻视读杰作。
C.书读得太多就会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D.读报纸和流行文学比真正的阅读适口。
5.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习之后对字音、字形、语病辨析等加以练习,反馈课内阅读和课堂学习的效果,及时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可以锻炼学生观察记忆、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答案提示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先培养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个性或人格)作前提,对杰作表达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然后才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阅读中接近真正的生活。②收束全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③以议论作结,针对当今轻视书籍的现象提出劝诫,发人深省。
4 / 4《读书:目的和前提》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少年时代,我( )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 )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 )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 )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 )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 )翻了一遍,并且( )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的稀罕物,现在已为我们所拥有,不是像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经由第三者或第四者倒手,而是直接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译。这个德国人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丛书”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1.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填空,并体会这些词的表达效果。
2.读巴尔扎克从“大失所望”到“一劳永逸”,这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以你对“中国典籍”的阅读理解,解读画线的句子。
4.根据这两段内容,说说作者的阅读经历印证了上文的哪些观点。
二、课内阅读
1.下列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C.读书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是其唯一目的。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2.下列对《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1段中将体育和教养进行对比,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认为,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C.文章阐述事理,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提高自身教养,主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答案解析
一、课内精读
1.答案:唯一 一点 再 也 只是 整个 终于
解析:这些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年少时的阅读体验,表现了一个刚刚步入阅读之门的少年的天真可爱,这也是少年的“我”发现和培养自己阅读兴趣的过程。
2.答案:从“大失所望”到“一劳永逸”,这巨大的悬殊说明了选择读什么书时不能盲目地追求经典,要根据自己的年龄、阅读积累、个人学识修养的层次来选择,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可能削弱自己读书的兴趣。“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说明他的个人修养提升到了可以与经典对话的程度,也就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巨大魅力,过早地被动地涉猎经典,反而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3.答案:示例:例如《论语》,孔子在概括自己的人生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我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如此而已。从孔子的话中,我们能看出孔子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是乐观快乐的,而这正是孔子为人处世的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更能看出他在富贵面前的理性选择,看出他的高贵品格。这就是黑塞所说的“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高贵的品格与日常生活是和谐共生的,这就是中国经典对黑塞的巨大吸引力。
又如《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缭绕的音乐使人耳朵发聋,丰富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老子的话,警示人们过度奢侈则可能败坏道德,让我们不要只注重物质享乐,更要重视精神修养,淡泊名利,温饱宁静的生活就是幸福。静能修身,俭能养廉。从黑塞的阅读体验“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来反思我们的经典阅读,更要用心体会揣摩老子的大智慧,才能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力、自豪感。
4.答案:作者少年时的阅读体验是以兴趣为主,“以爱为主”,单纯稚气中有孩子的可爱。这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课文中第1、2、3段,谈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研读世界文学,并与之“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少年的阅读正是走一条阅读的爱之路。从喜欢《一千零一夜》到真正“一劳永逸”地发现了巴尔扎克,这就是在成长中发现自我、走进名著的过程。“又过了若干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在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后,“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且能与印度文化进行对比思考,这都是个人“教养”提升的结果,从而与世界经典——中国经典有了精神共鸣,才会有这样深刻的人生体验。在原文第4段,作者也谈到没有教养,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心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只有爱的阅读,才能让经典与自己的生命建立真正的联系,才能帮助自己不断提升。
二、课内阅读
1.答案:C。
解析:“这是其唯一目的”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这里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并非对比论证。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