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2《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2《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09: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拿来主义》
感知文风、理清思路
深度阅读、把握主旨
导入
01
02
03
目录
探究写法、延伸内化
04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教学目标
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你对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记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导入一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着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导入一
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导入一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导入二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二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
导入三
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着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导入三
感知文风、理清思路
1.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1)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触发鲁迅写作此文的事件
(2)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似乎有着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3)这些事件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鲁迅先生明显地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表达、展开批判
(4)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5)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现象——本质
(6)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7)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加以概括汇总,制作一个表格。
汇 总
闭关主义 表现
实质
后果
送去主义 表现
实质
后果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惧外、排外
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媚外、卖国
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续表)
送来主义 表现
实质
后果
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危害、侵略)
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8)深入解读文章。
文章开头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闭关主义”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贪腐、落后、愚昧的境地。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比喻1840年鸦片战争
又碰了一串钉子
比喻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到现在”,民国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转为卖国投降的“送去主义”。
“闭关”与“送去”对比
作者勾画出这一演变过程之后,笔锋一转,紧紧抓住《大晚报》的三条新闻,对“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览;二是美术展览;三是梅博士出国。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象征主义这种颓废的文艺流派,已在苏联没落,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纯属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讽刺,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不过是卖国主义罢了,“活人替代了古董”,愈演愈烈,至此,“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被揭露无遗。
加上后文提及的“送来”,我们可以总结概括如下: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拿来主义》结构参考图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
实例:三个
实质:崇洋媚外
危害:亡国灭种

拿来主义

三种态度

拿来主义
孱头——逃避
昏蛋——虚无
废物——投降
深度阅读、把握主旨
1.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的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提示: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2.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3.在谈论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错误做法
形象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4.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他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练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如何继承与交流
喻体 本体 正确做法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小结
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7.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明确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及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拿来主义”的好处
表达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对国家的殷切期望
8.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核心概念
抛来:是随意地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
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拿来: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9.文章结尾共五句话,这五句话完整地解决了哪五个问题?
课文总结
①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要“拿来”。
②怎样“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拿来”有何意义?建设民族新文化。
④怎样才能“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⑤“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创新。
探究写法、延伸内化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尼采的例子)
(2)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4)因果论证:因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我们要拿来
2.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1)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不断地从外国拿来一些东西。你发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都“拿来”了什么?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经过挑选拿错的东西?
拿来主义,洋为中用
拿错的:暴力,色情,选秀,各种低俗娱乐
服饰文化(牛仔裤,西装,T恤)
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
管理文化(4S,7S)
影视文化(欧美大片,日剧韩剧)
网络文化(即时聊天,网上购物,电子银行)
拿对的
补充材料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
所以,我们对于《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看来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