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教案(表格形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教案(表格形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5-02 15:34:43

文档简介

新授课: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
教学重、难、疑点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教学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活动内容: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1、对这种可以折叠的角可以用折叠方法得到角平分线,对不能折叠的角怎样得到其角平分线?有一个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其中AB=AD,BC=DC,将A点放在角的顶点,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BAD的平分线,为什么?这个提问的设置为角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出现做好铺垫,同时证明又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将实物图抽象出数学图形。学生独立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从实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归纳角平分线的作法三、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问题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教师归纳: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四、巩固基础,检测自我。辨一辨:1、如图,OC平分∠AOB,PD与PE相等吗?2、如图,∵ OC是∠AOB的平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 又 ________________∴PD=PE ( )练一练:1、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学生操作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3、已知△ABC中, ∠C=900,AD平分∠ CAB,且BC=8,BD=5,求点D到AB的距离是多少?补充练习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角 B.等边三角形 C.线段 D.平行四边形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①直角三角形②线段③等边三角形④正方形⑤等腰三角形⑥圆⑦直角.A.4个 B.3个 C.5个 D.6个4.如图,CD⊥OA,CE⊥OB,D、E为垂足.(1)若∠1=∠2,则有___________;(2)若CD=CE,则有___________.五、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习题适应全体学生)见过程 (习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巧字体现在试题能面向生活,面向生产,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社会,面向“三考”,能紧跟时代步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及其能力)(自编或从各种资料上精选试题,份量适中,不能给学生加重负担)课本127 页 习题1,2,3
课后记 (本课或本章节教学反思)新授课:5.4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4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能力目标 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
教学重、难、疑点 重点: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难点: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体现主体)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预习书128~129页思考:如何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性质:在轴对称图形中,(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_ 。(2)对应线段_______,对应角_______。二、学习与探索:1、补全下列图形,使它成为轴对称图案2.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L3.把下列各图补成以L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拓展:根据下列语句,用三角板、圆规或直尺作图,不要求写做法:⑴过点C作直线MN∥AB;⑵作△ABC的高CD⑶ 以CD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与△ABC关于直线CD对称的△A′B′C′,并说明完成后的图形可能代表什么含义。 学生回答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三、回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习题适应全体学生)见过程 (习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巧字体现在试题能面向生活,面向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向社会,面向“三考”,能紧跟时代步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及其能力)(自编或从各种资料上精选试题,份量适中,不能给学生加重负担)课本130 页 习题1,2,3
课后记 (本课或本章节教学反思)
A
A
B
C新授课:5.1轴对称现象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1轴对称现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
教学重、难、疑点 重点: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体现主体)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前准备:收集各类有关对称的图案和各种现实生活中有关对称的实例。二、预习准备:预习书115~117页三、活动探究:如下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结论: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图形,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2、对称轴是一条_______,有些轴对称图形可能有几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巩固:(1)如图所示的几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如图所示,下面的5个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观察课文P116“议一议”或展示收集的图形结论:3、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_______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4、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区别:轴对称是_______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_______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四、生活中的应用1、课文P116“随堂练习” 学生准备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2、小红将一张正方形的红纸 ( http: / / www.21cnjy.com )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在这张重叠的纸上剪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图案,她拿出剪出的图案问小冬,打开后的图案的对称轴至少有( ) A.0条 B.1条 C.2条 D.无数条3、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看,你觉得下面哪一个图形比较独特?简单说明你的理由.4、观察如图所示的图案,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在图中画出所有的对称轴.拓展:如图所示,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习题适应全体学生) (习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课本117 页 习题1,2,3,4
课后记 (本课或本章节教学反思)新授课: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
教学重、难、疑点 重点: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体现主体)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准备活动:学生活动: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二、活动中的探索自己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点,并连接,你连接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3)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线段,对应线段是什么关系?(4)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角,对应角是什么关系?结论: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三、应用例1.已知Rt△ABC中,斜边AB=2BC,以直线AC为对称轴,点B的对称点是B′,如图所示,则与线段BC相等的线段是______,与线段AB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和_______.与∠B相等的角是_______和_______,做一做:课文P119练习: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 B.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C.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一定全等 D.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一定不全等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B.轴对称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C.成轴对称的两条线段必在对称轴一侧; D.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3、对下列的对称轴图形找出一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4、用一个圆、一个正三角形、一条线段设计一个轴对称图案,并说明你要表达的含义。 学生回答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且AC=BD,已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m。⑴牧童从A处把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的路程最短?在图中作出该处并说出理由。⑵最短路程是多少m?变式练习 如图,在金水河的同一侧居住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村庄A、B,要从河边同一点修两条水渠到A、B两村浇灌蔬菜,问抽水站应修在金水河MN何处两条水渠最短?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习题适应全体学生)见过程 (习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巧字体现在试题能面向生活,面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面向社会,面向“三考”,能紧跟时代步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及其能力)(自编或从各种资料上精选试题,份量适中,不能给学生加重负担)课本120 页 习题1,2,3,4
课后记 (本课或本章节教学反思)
A
B
C
D

M
N
A 。
B 。新授课:5.5轴对称 回顾与思考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5轴对称 回顾与思考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轴对称的有关概念,掌握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上述知识解题。
能力目标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和区别,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
教学重、难、疑点 重点:复习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并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难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和区别,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体现主体)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基础知识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则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成轴对称:如果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对称轴:这一条直线叫对称轴常见图形的对称轴 角:1条。(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线段:2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它本身) 等腰三角形:1条。(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或顶角平分线) 等边三角形:3条。(三边上的“三线合一”) 长方形(矩形):2条。(对边中点所在直线) 正方形:4条(两对边中点和两对角线所在直线) 正n边形:n条 圆:无数条本章知识回顾(二)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三)常见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线段的一条对称轴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端距离相等知识运用: 1.如图,已知AD是BC的中垂线,所能得到的结论是 ; 你能根据现有条件,推得∠ABD=∠ACD。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生回答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2.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cm. 2、角平分线性质(1)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角的对称轴(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3、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它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并且三线合一。(3)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4)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等边三角形(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3)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等于60°(四)知识运用 如图,P、Q是△ABC边上的两点,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课本131-134 页 习题1-15视情况选择
课后记 (本课或本章节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的性质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线段

等腰三角形
轴对称的应用
轴对称图形
P
A
B
C
Q新授课: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能力目标 会应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性质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
教学重、难、疑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难点: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性质。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体现主体)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回顾观察下列各种图形,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能找出对称轴吗?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活动内容:1. 认识等腰三角形。给出三种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包括锐角、钝角、直角形状的图形。2. 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称。给出生活中含有等腰三角形的建筑物图片,生活中的实例随处可见,给学生们呈现最直观的现象。如艾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三、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活动内容: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吗?拿出你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把纸片折折看,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1. 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出对称轴。(2)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3)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呢?(4)沿对称轴折叠,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征?2.归纳(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B =∠C (3 )∠BAD=∠CAD,AD为顶角的平分线(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等腰三角形的特征:⑴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⑵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四、知识延伸活动内容:1.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有几条对称轴?2. 你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哪些特征?第五环节 知识逆用活动内容: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与同伴交流。1. 折纸:将长方形纸片对折,沿对角线折叠,再沿折痕展开。 学生回答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2.利用圆规活动目的: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得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充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逆向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六、练习与提高1、 如果Δ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A. 某一条边上的高。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的对边的直线。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4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3、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长多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各边长。5、拓展提高:如图,P,Q是△ABC边上的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PBrush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习题适应全体学生)见过程 (习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巧字体现在试题能面向生活,面向生产,面向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面向“三考”,能紧跟时代步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及其能力)(自编或从各种资料上精选试题,份量适中,不能给学生加重负担)课本 122页 习题1,2,3,4,5
课后记 (本课或本章节教学反思)新授课:5.3.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教案序号 总第 课时(一课一个教案) 教案书写人 初一备课组
教学课题 5.3.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2)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线段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性质.(2)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感受愉快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疑点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方法 教 法 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学法 讲练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结合
教具学具准 备 学案导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见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与步骤 课堂要素提示 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分层评价”(渗透探究的内涵)的教学特色(力求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闷)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情感是力量的源泉”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搜索力、发现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力、应变力、创造力和自我调控力
教师活动 (恰到好处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 (体现主体)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回顾1.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目的: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印象,熟悉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2. 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习上节课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建筑物门、塑料盒、金字塔、建筑物房顶)通过观察得知,每幅图形中都有线段,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学生对角和线段有了初步的感知三、当堂探究探究1:探究线段的对称性: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它的一条对称轴吗?这条对称轴与线段存在着什么关系?按下面的步骤做一做:⑴在纸上画一条线段AB,对折AB使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⑵在折痕上任取一点M,沿MA将纸折叠;⑶把纸张展开,得到折痕MA和MB.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思考:⑴MO与AB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⑵AO与BO相等吗?MA与MB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⑶在折痕上移动M的位置,结果会怎样?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学生在充分实践及思考的基础上,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究结论:⑴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两条:一条是线段AB本身所在的直线;另一条是CD,它垂直于AB又平分AB,称作AB的垂直平分线.⑵无论M点取在直线的何处,线段MA和MB都重合.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探究2:尺规作图活动内容:请画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多媒体展示历史上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的美妙图形。 学生回答集体交流分组讨论独立做答
2、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两位同学到背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进行尺规作图。教师适时强调写出规范的己知、求作。完后各小组互相检查,教师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调纠正,加深学生对作法的理解和掌握。3、讨论:为什么所作的直线就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四、结合所学,拓展思维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使学习变得有乐趣,在探索中理解简单轴对称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如图,点C在直线l上,试过点C画出直线l的垂线.能否利用画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解决呢?试试看,完成整个作图.2 如图,如果点C不在直线l上,试和同学讨论,应采取怎样的步骤,过点C画出直线l的垂线?五、提高练习,学以致用1.在△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2.如图,AB是△ABC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 DA=____.3.A,B,C三点表示三个工厂,现要建一供水站,使它到这三个工厂的距离相等,请在图中标出供水站的位置P,请给予说明理由。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EMBED PBrush 小组讨论参与小结
精选课堂练习 基 础 题 有 广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提 高 题 有 梯 度(投影显示或书面练习)
(习题适应全体学生)见过程 (习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巧布课外作业 巩 固 基 础 提 升 能 力 拓 展 思 维
课本 124页 习题1,2,3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