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 " 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可知,材料二中提到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是为了说明"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的"。
2.D A 项,"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风格挪用"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可知,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不属于风格挪用。 B 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刻板印象的输出"可知,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且缺少"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这一前提。 C 项,"只要......就......"表述绝对,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文化输出"。
3.C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材料二第一段中说"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日本导演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目的仅在于展现经历疫情创伤之后武汉人的真实生活,并没有涉及对中国文化的挪用,故不属于"文化挪用"。
4. 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指的是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该相互欣赏,用"世界性文化"的眼光来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不同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着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各种文化间要相互学习,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进行交流,使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促进世界性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
5. ①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去,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②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文化输出。③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每点2分)
6.A【解析】B项错在对原因的解说,外婆未必照料得不周全。孩子哭的原因主要是见不到妈妈了。C项错在“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是怕孩子说错后带来祸患。D项错在“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老妇人这个动作,说明她懂得了女儿女婿的心思,参透了字条中的意义。
7.C【解析】C项错在“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伤感是不会消失的。“意欲报仇雪恨”的说法也不是准确,老妇人说的是“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8.①明线是: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②暗线是: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进行革命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死前遗书寄情。③两条线索借助于阿弟对老妇人的叙说而交织在了一起。(明线1分,暗线1分,怎样交织2分。)
9.①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和畏惧;②听到阿弟的叙说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③而在听了遗书"字条"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毅然决然担负起抚育遗孤的重任。(每点2分)
10.C 【解析】“肃”是动词,“百僚”是“肃”的宾语,所以“肃”和“百僚”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B。“则不肖御史皆效之”与“则不肖有司皆效之”是对称句,且“则”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分句(假设的结果),其前都要断开,从而排除D。
该句的译文是:杨士奇说:"御史是用来整饬百官的。都御史这样,那么不贤的御史都会仿效他。御史奉职巡视天下(四方),那么不贤的官吏都会仿效他。皇上叹息说:"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只是刘观离开,谁代替他呢?
11.D 本文为“大抵,大概”,而“技盖至此乎”中“盖”通“盍”,意为“怎么”。
12.A.“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顾佐乃能如是”看出他对顾佐这个人是并不了解,听二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乃”为“竟然”之意。
13.(1)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处于水火中的人一样(救助他们),立即下令根据便利条件分发粮食给予百姓。(关键词:拯溺救焚,即,给。)
(2)明太宗曾经多次患病不上朝,随从的大臣,公开请托贿赂,肆无忌惮。
(关键词:尝,数,视朝。)
14.①明宣宗仁政爱民,休养生息 ②治理贪腐,任用清官。③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垂范。④居安思危,善于纳谏。(1点1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籍田仪注》,皇上看了,对侍臣说:"先王制定籍田之礼,天子公卿亲自耕作,可贵之处在于真心实意。否则,屡次推脱,对事情有什么好处!"侍臣说:"先王制定的礼仪有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形式,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户部上书说青州借官粮救济饥民(赈饥),请求再次审核,然后给予。皇上说:"百姓饥饿没有粮食,应当像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一样(救助他们),立即下令根据便利条件分发粮食给予百姓。"
宣德三年六月,皇上对朝臣说:"贪污怎么对付?"杨士奇回答说:"贪污之风始于永乐末年,现在更严重了。太宗曾经几次患病不上朝,随从的大臣,公然请托贿赂,肆无忌惮。"杨荣说:"当时,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就回头看着杨荣说:"现在谁贪污得严重?"杨荣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严重的。"杨士奇说:"御史是用来整饬百官的。都御史这样,那么不贤的御史都会仿效他。御史奉职巡视天下(四方),那么不贤的官吏都会仿效他。"皇上叹息说:"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只是刘观离开,谁代替他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廉洁公正有威名。"杨荣说:"顾佐做京尹,能禁止防范下级官吏,使政治清明、弊端革除。"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能这样!"过了几个月,就命令刘观巡视河道,并让顾佐代替他。不久将刘观下放到监狱。
皇上和侍臣讨论历代人口(户口)的盛衰。皇上说:"人口的盛衰,足以显示国家的治理与忽怠。它的兴旺源于休养生息,它的衰败一定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争(兵戈)。汉武帝接续汉文帝、汉景帝之后,隋炀帝接续隋文帝之后,开元盛世后,就有安史之乱,难道不是因为依仗国家富庶而不知警觉、戒备吗?汉武帝到最后才后悔派兵远征,隋炀帝因此亡国,唐玄宗最终到了流亡(播迁)的地步,这些都足以作后世重要的鉴戒。"
宣德九月庚成日初一,皇上停留暂住蓟州,召见蓟州官员对他们说:"这里是汉代的渔阳郡。从前张堪治理这里,百姓有'乐不可支'的歌谣(颂扬他),你们要努力!"又召见老年人对他们说:"今年丰收,没有别的忧患,要好好地教诲勉励子孙,一定(让他们)有礼义廉耻之心,不要安于温饱而不知进取"
宣德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溥并对他说:"我常常想到创建功业的艰难,保持已有的成就的不容易,朝夕不忘。现在幸运的是百姓稍稍安定,只是祸乱发生在意料之外(不虞)。近来众大臣喜好说阿谀奉承的话,让人不愿意听,你应该努力辅佐我。"杨溥叩头谢恩说:"臣不敢忘记报答皇上。"皇上说:"你直接规劝我的过失,就是报答我很多了。"杨溥又叩头谢恩说:"寻找正直的言论不难,难的是接受它。"皇上说:"是这样。"
文本二:赞说:皇上即位之后,官吏称职,政治安定,储藏粮食的仓库充足有余,百姓乐业。大抵从明朝建立到现在历时六十年,百姓的精神(民气)渐渐舒缓,国家兴盛,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气象了。
15.C【解析】“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错误,“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不是表达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16.①"飘"字描述了游子思乡之泪随边塞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既营造了边塞暮春飞花飘零的悲凉氛围,又形象地突出客泪之多、乡愁之浓;②"挂"字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乡愁挂满了边塞的杨柳,具体形象地表达了远离家乡之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每点3分)
<<<白话诗歌>>>阵雨飘过城楼,黄鸥飞上了戍楼。客子的泪水随边塞的飞花一起飞扬,边塞的杨柳上挂满了乡愁。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暮春才换下破旧的皮衣。您出使万里归来,听说已经到了瓜州。
【诗歌鉴赏】本诗首联写诗人于边塞所见之景。颔联情景交融,"飘""挂"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乡愁之浓。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的是诗人年华逝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尾联抒发了两种情感;诗人既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归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边塞、归日无期而感到伤感与无奈。
(1)鼓瑟希,铿尔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18.①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胜枚举)②凤毛麟角(屈指可数)③ 黯然失色(毎空1分)
19示例:因果复句:因为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整个中国文化史也更加光彩照人。
把苏东坡一生的困惑、烦恼比作"烟云",(1分)生动形象(1分)地写出了困惑、烦恼只是在他的心中穿过却并未停留,(1分)表明苏东坡旷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1分)
21 (1)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昼夜规律的改变。(3)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
22 (1)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2)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3分)
23、作文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
材料分别论述对生长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应努力"向上",向阳生长,从这个点可以思考,人生也是如此,要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有人认为生长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由此可思考,人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有人是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二者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沉潜下来,积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奋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
立意:
奋力向上,向阳生长。
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
3.在向下沉潜,在向上中奋进。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3.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4.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5.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夜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哄他。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哒,哒,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恩万谢,提早等着。他引着我问野地里走,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射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原载于《小说月报》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C.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D.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8.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4分)
9.小说随着情节发展,自始至终多次刻画老妇人的心理,请简述其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待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①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①风宪,代指御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指前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
D.文中“盖”意为大概,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中的“盖”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诚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2)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颔联是作者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厚。
C.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有画面感,情感真切,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16.请赏析颔联中“飘”“挂”二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
(2). 《登岳阳楼》颔联“ ,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3).《登岳阳楼》中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 ①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于魅力者实在是 ②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③ 。
喜欢苏东坡,不仅喜欢他的盖世オ华,亦欣赏他既智慧又旷达、既幽默又儒雅的无穷魅力。观其一生,他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在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地看待人生,使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挥毫,就有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制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用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语段主要内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睡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飘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 。
首先,光是人体生物钟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飞船绕地球运转一周约用90分钟,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 ,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宇航员生理系统的紊乱。另外,因工作需要,飞船和空间站内从不关灯,因而,为更好地休息,宇航员需科学地调节睡眠时间,睡时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舱内过于频繁的亮暗变化;飞船内也需在休息区降低光照强度,以营造夜间环境。
其次,飞船内的失重状态,会使宇航员产生类似地球上倒立时的不适感,身体也会在空中随意飘浮。为给宇航员营造地面睡觉的感觉,空间站内设置了专门的卧室。床铺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当然, ,也可以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继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