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10: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第5课,主要涉及两个学习要点: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第一子目探讨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教材的文本表述与材料研读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课外材料,有助于在叙史见人中凸显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在材料研读中渗透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对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与世界性影响的概貌已有基本了解,而且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此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但本课涉及的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努力化繁为简,努力将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小组讨论中理解主干知识,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2.通过讲述发明“蒸汽锤”、“空中蒸汽马车”、侯氏制碱法的发明故事,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3.通过讲述工业革命中的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传入中国带来的经济、思想观念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全球联系增强的巨大作用,初步体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难点: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授法、材料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英国的大本钟,请学生回答它的用途是什么?这与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个重大事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时间观念转变,导入新课。
一、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 环节1:出示有关古代劳作方式的四张图片,观察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从零碎分散走向专业集中,推动了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环节2:展示蒸汽锤的图片,讲述詹姆斯·内史密斯的发明故事与蒸汽锤对锻造大型锻件的巨大作用。出示从旧式纺车到珍妮纺纱机的材料,说明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天津博物馆中的蒸汽锤实物模型,说明这是李鸿章在创办大沽船坞后从英国引进的生产工具,与洋务运动有关,推动了天津建立了天津军事基地,成为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出示材料,总结机器大生产的巨大作用。 环节3:蒸汽锤、纺纱机等发明创造都是用于工厂中。教师总结,工厂制度的倒班制、规章制与流水线,这促进了生产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巨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环节4:以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与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厂为例,讲述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特点与历程。 出示图片,请学生回忆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劳作方式,总结古代劳作方式的共性为手工劳动。观察图片,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 观察图片,推测蒸汽锤的作用。观察天津博物馆的蒸汽锤实物模型,推测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阅读教材,请学生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学生分析洋务派创办民族企业与民族资本家发展民族工业的原因。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分析手工劳动与机器大生产这两种劳作方式的不同。 借助故事讲述与分析,体会技术进步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热爱劳动、敢于创新的精神。借由大沽船坞,使学生初步感受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借助材料,理解机器大生产对生产的影响。 借用教材概述工厂制度的特点与作用,为本课重点内容即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做铺垫。 通过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史,回顾所学,体会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体会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与热爱劳动、敢于创新的品质。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环节5:引用《共产党宣言》的选文,说明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分析材料后总结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讲述哥伦比亚花市从臭名昭著到花香四溢的过程,说明城市化的发展与居住环境的逐步改变。讲述“空中蒸汽马车”的发明故事,出示材料,说明人们对全球联系的愿望从理想到现实的曲折探索。 环节6:出示格尼尼治报时球与外滩信号塔,并再次出示英国大本钟的照片,教师讲授外滩信号塔原址曾也有报时球。出示恩格斯的语言、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歌与有关安源工人夜校的水彩画,分析问题。教师总结例如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因此人们日益重视时间;机器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初步教育不断推广。 环节7:出示“机器时代的‘享受’”漫画,结合材料与图片对比解析,教师总结,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引发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19世纪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分析英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吗?英国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回答高考真题。 分析哥伦比亚花市在不同阶段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回答高考题有关城市信号灯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阅读教材,概述工业革命带来的乡村变化,表现在大农场的建立与大量乡村人口移向城市。 推测报时球与信号塔的共同用途。分析为何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与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阅读材料,分析为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原因。 学生分析漫画与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哪些消极影响。演练习题。 通过哥伦比亚花市的发展史、“空中蒸汽马车”的发明故事与高考真题演练,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与社会流动性的变化,体会人们对交流、联系的内在动力,感悟热爱劳动、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解密导入的谜底,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理解工业革命引发技术变革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学生解读漫画史料与习题演练,理解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体会漫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心态,理解工人运动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间的关系。
三、交流提升 环节8:出示狄更斯的“双城记”选文、上海地铁乘客的群像与李诞对“诗和远方”的质疑脱口秀选段,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上台展示,师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对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与环境恶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20世纪乃至之后的技术与社会进步,这是下节课探讨的内容。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如何理解你如何看待工业革命带来的快节奏社会? 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讨论后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体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 本课小结,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体会生产方式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