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巴中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10: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巴中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1),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幽、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图1宜侯大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2.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的“无为” B.孔子的“仁”
C.墨子的“兼爱” D.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
3.汉武帝元朔年间,“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推恩令”的颁布 B.尊崇儒术
C.“中朝”的设立 D.任用刺史
4.北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称之为“园户”。仅这些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这些现象表明
A.淮南地区茶叶产量最高 B.茶税已成为政府财税主要来源
C.南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D.政府专卖机构垄断了茶叶交易
5.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2)。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3)。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图2隋朝大运河路线图 图3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 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6.明末的李贽曾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他认为六经不过是官吏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只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据此可知,李贽
A.蔑视传统权威和教条 B.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彻底否定了孔孟儒学 D.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
7.《雍正起居注》中记载:“朕将内制皮匣发于诸臣,令其封锁奏达。盖取坚固缜密,他人不敢私开也。”这表明清雍正朝实行了密折制度,大臣亲笔书写后放入雍正颁给的带锁皮匣,并派亲信送往京师,直达御前。据此分析,密折制度
A.避免了朝廷决策出现失误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取缔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D.削弱了内阁丞相行政权力
8.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9.清代诗人杨昌浚曾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人称赞的是
A.关天培在虎门抗击英军 B.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 D.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10.清末维新人士唐才常针对某不平等条约指出“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商务税务权利一网打尽,有遍地设机器之条款,而西人动以利益均沾为词,则将来遍中国皆外洋机器,不十年间,无可措手矣。”据此判断该和约
A.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反映清政府朝贡体制的瓦解
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 D.使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11.图4是19世纪末的一幅时政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图4
A.列强协商共同镇压义和团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C.西方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2.晚清上海报刊发文讨论俭与奢问题,有文章指出“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粗布,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民又何以自鬻其技能?民不能自富,国有何由富乎?”这反映出当时
A.追求奢靡已成为社会的主流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洋务运动追求富强效果显著 D.维新变法引领思想解放
13.1911年11月川东北革命党起义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幼年邓小平见到“男子纷纷剪去发辫,女子也开始放脚”“革命队伍威风凛凛”“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农民听说打倒贪官,免除苛捐杂税,欢喜极了”。据此可知,这场革命
A.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 D.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
年度 1950 1951 1952
社会商品批发(%)
国营及合作经济 31.42 57.11 78.39
私营经济 68.58 42.89 21.61
社会商品零售(%)
国营及合作经济 3.66 16.36 61.81
私营经济 96.34 83.64 18.19
14.读1950——1952年重庆市社会商品流转比例变化表,这种变化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确立了人民币的地位
C.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
15.1966年中央军委批准在重庆涪陵白涛镇建设816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工程投资7.46亿元人民币,6万多人参与建设,历时17年。该工程的兴建
A.是“一五”计划的重大成果 B.改变了西部工业落后的局面
C.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 D.提高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险峻的山川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四川在很多时候能够相对减缓中原乱时的破坏。成都平原始终保持了中国最重要粮仓的地位,甚至有人说“蜀多生五谷,弃之如粪土”。“蜀以锦擅名天下”,造纸业从唐代开始兴盛,两宋时期成都成为全国印刷业中心,纸币“交子”也出现在成都。四川的井盐业与矿冶及金属制造业也有悠久的历史,清代末期四川井灶大开,产盐达到了五亿斤以上。四川主要交通线交汇点所在的成都,自秦汉以来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工商业中心,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谚。四川在历史上曾多次作为进行统一战争的基地,多次作为中原人士躲避战乱、逃荒就食之处,而且四川的钱粮不断外运以接济其他地区。四川是西部南北交通的孔道,又是西南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融合的地方,成为推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进步的重要基地。
——整理自刘方健、彭通湖《古代四川经济区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在全面抗战时期,四川逐渐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四川人民组织了各种救亡团体,创办了宣传抗日的刊物,仅成都地区进步报刊就有330余种。四川接纳了部分沦陷区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民族危难之际,克服重重困难,为抗战输送了许多人才。当时,四川担负着全国财政支出的50%,粮食的1/3,近50万人次民工服务于战争,积极开展献金运动和献飞机运动,合川县人民捐“合川号”战机4架。1944年,四川有工厂2382家,与国防工业有关的占60%以上,承担了巨额军工生产任务,从而保证了抗战的需要。1935—1940年,四川各族民工协同努力,兴建了川黔、川陕、川鄂、川滇公路,新修了30多个机场,川藏同胞肩挑背扛坚守川藏国际运输线,有力支援了前线抗战。川军抗日总动员约350万人,伤亡共计64万余人,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川军的牺牲相当大,抗日卫国之功,殊不可没。”四川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这一伟大历史功绩必将永远镌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丰碑上。
——整理自周小粒、李鸿生《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四川经济区的历史地位,并概括其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四川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 由于八旗和绿营的溃败,咸丰皇帝于1853年下令各省在籍官员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曾国藩提拔一批出身寒微但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士人为军队骨干,还大力提倡师生、亲友、同族、同入湘军,甚至同在一营。“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曾国藩以“捍卫孔孟传统的中华文化遗产”为号召,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己任”,大力激发湘军的卫道使命感。湘军士兵来源是“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士兵获得粮饷丰厚远超绿营。曾国藩非常重视各种武器的配备,近、中、远程分别用小枪、抬枪和劈山炮。曾国藩还在各地设局,对过往货物抽取厘金作为军饷,又自行设厂制造军火武器,建立自己的后勤保障体系。战斗力强悍的湘军很快成为太平军难以对付的新敌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打出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起义部队遭到优势敌人袭击,遭到严重损失,退至文家市集中。前敌委员会于文家市决策,改向山区寻找落脚点,一路打到永新县三湾村,部队只剩下不足千人。由于部队官兵成分复杂,政治觉悟参差不齐,军官对士兵的管理全靠命令和体罚,以致全无民主气氛,内部关系紧张。毛泽东在三湾实行改编,重建部队的军事、政治制度。对于不愿意跟共产党走的,发给路费;在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参与军事和经济管理,实行官兵平等,禁止打骂和体罚;健全党的组织,党支部建在连上,在营、团设党委,加强党对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在进军井冈山的过程中,毛泽东向官兵宣布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的改编,成为此后中共创建新型军队的一个重要开端。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湘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湘军对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湾改编后的军队“新”在何处?(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留下众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名言名句。
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赵一曼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方志敏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从上述材料中分别选取一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名言名句,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12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A C D A B C C A D B D D C
16.答案:
(1)地位:中国最重要的粮仓;进行统一战争的基地;避难救荒之处;西部南北交通的孔道;推动西南民族融合和经济进步的基地。(任意5点4分)
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相对繁荣的物质基础,农业、工商业较发达。(4分)
(2)贡献:大力宣传动员,彰显民族精神;捐款捐物,踊跃支援前线;接纳工厂、学校,保障抗战人才、物资;调动民力,开辟、坚守抗战交通线;参军抗战,杀敌卫国。(任意4点8分)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任意3点5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17.答案:
(1)特点:以地域乡情为连接纽带,地域色彩浓厚;士兵对将领绝对依赖,军队私人化;以儒学思想封建礼教为思想支柱;军队采用西式武器装备。(任意3点5分)
影响: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得以延续;推动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改变了清政府权力结构,汉族地主官僚掌握大权;成为近代军阀制度的始作俑者。(任意3点5分)
(2)“新”在何处: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军队内部官兵平等,具有民主性;军队纪律严明,代表工农利益。(3点6分)
(3)意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的优良作风;增强革命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根据地创建;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3点6分)
18.答案:
示例1:
①古代的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分析:秦汉时期,匈奴在北方崛起,力量日益壮大,经常南下侵扰,威胁中原王朝。西汉建国之初,国力薄弱,汉高祖刘邦曾兴兵讨伐匈奴失利,被迫对匈奴和亲。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终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强大,卫青、霍去病先后多次领兵北击匈奴,夺取了大片地区,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为此后经略西域和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6分)
示例2:
②近代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分析: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英国利用鸦片贸易赚取利润,并企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满足自身需求。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吏治腐败,科技落后,军备废弛。鸦片贸易损害了中国利益,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在广州虎门销毁收缴鸦片,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禁烟决心,展现了中国人抗争的精神。(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