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名师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名师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4: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师说》
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整体把握论辩思路
导入
01
02
03
目录
体会韩愈散文的特色
04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05
指导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指导理解“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温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教学目标
文言知识
领会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目标
思辨类文体
韩愈所处的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于是社会上形成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胆识,可敬可佩。
导入一
1.韩愈与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导入二
2.唐宋八大散文家。
导入二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导入三
疏通文意 积累知识
1.指导初步读通课文——字音字义。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六艺经传 从师 读书 不能
传道 从容 聃
蟠 苌弘 近谀
贻 冉 潘
无长无少 须臾 怡
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辨析古今义
指出下列标红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______ 今:______
句读之不知 古:______ 今:______
小学而大遗 古:______ 今:______
2.读熟课文并深度理解课文——一词多义
(1)“师”一词在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实词 一词多义 举例




作动词
作“老师”讲
作“专门技艺人”讲
作“学习、效法”讲
作“以……为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作名词
作“从师”讲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有哪些呢?
辨析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欲之南海
虚词 一词多义 举例





代词
助词
动词
人称代词
指标代词
相当于“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标志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到……去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虚词 一词多义 举例

代词
语气副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作定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爱其子(他的)
表猜测
表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再深入地理解课文——意动用法
(2)探讨:什么是意动用法?
认为我美
典例
吾 妻 之 美 我 者,私 我 也。
宾语
美丽我
现代汉语成语中也保留着不少的意动用法,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安居乐业”中的“安”和“乐”,“不远千里”中的“远”,“幸灾乐祸”中的“幸”和“乐”,“羞与为伍”中的“羞”,“是古非今”中的“是”和“非”。
(3)翻译下面句子,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意动用法。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③吾从而师之(《师说》)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整体把握论辩思路
1.梳理文章脉络,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
(1)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文章论辩思路
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比论述:其子—其身
士大夫之族—百工之人
得出结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结构参考图
师说
提出论点
分析论点
交代缘起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对比论证
正面说理、举例
激励后辈
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纵向
横向
(正)古之贤人
(反)今之众人
(正)巫医乐师百工
(反)士大夫之族
抨击
“耻师
时弊
宣扬
“从师”
道理
2.思考迁移:作者的行文思路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学会了哪些论证方法?
体会韩愈散文的特色
1.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串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1)整句散句结合
第2段一连用了两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韩愈散文的特色。
总结:
雄健明快
汪洋恣意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1.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读了韩愈的《师说》,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2.延伸拓展,发表见解。
(1)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2)你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3)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你是否同意他的这种说法?
请大家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参考观点
(1)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发展靠经济,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老师,我们是靠老师传授知识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老师。
(2)学生应当理解老师,老师也要多关注学生。老师和学生应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课堂上,老师是长辈,我们要尊重;课下,老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无话不谈。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3)“程门立雪”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更应被提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老师则是引路人,是通向美好未来道路的拓荒者,老师为了我们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所以我们一定要尊敬老师。
(4)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被看作父母一般,但古代的尊师重道建立在儒家思想的规矩框架之上,使得当时的师生关系变得僵硬而缺乏生气,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现代人和谐相处的原则。现在,我们的师生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老师应是我们知识的启蒙者、心灵的领路人。
(5)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朋友关系,老师要了解学生,学生要理解老师。老师不要惩罚学生,而应用自己的真心感化学生,让老师这个热烘烘的太阳融化学生心里的冰山。
(6)我不太同意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老师不能只给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只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老师能教给我们一个原理,却无法代替我们思维。我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消化,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收获。只有不依赖老师又不脱离老师,不迷信老师又不抵触老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
(7)我也不同意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老师在传授我们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做人,否则,一味地灌输知识,像古人那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死读书,读死书,只会留下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可悲结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