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以历史知识内涵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本课围绕“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展开,以“核心素养”立意,制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评价,真正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求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分析不同形式的居住环境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而城市化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居住环境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人居环境方面较为革命性的改变,至今我们依然处在这样的进程中。本课教学内容共有四个子目,即“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存在逻辑关系,方便教师从教学设计上展开教学,即城市化发展之因、城市化发展之光和城市化发展之殇和城市化发展之治,逻辑合理,结构紧密。教科书中的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课后探究与拓展栏目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和课后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把握重点和难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课程,高中生经过对必修课程的学习,对城市化已经有所了解,史料研习、时空定位能力有所提升,具有相当的史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黄金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2.通过概念呈现和史料分析,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原因、历程、影响,存在问题等,分析推进城市化的原因,理解城市化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时政热点,掌握城市化发展态势。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课堂讨论,培养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城市的全面认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利弊,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对城市生活的意义教学难点近代中外城市化的原因、历程以及利弊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小视频(二)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教学法、阅读指导法、情景构建法
板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之缘近代城市之光近代城市之殇近代城市之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导入语:人类从古至今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半穴居、村落、集镇、城市等。时代发展到今天,在我们多数人的一生中,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就是城市,我们在城市创造着我们的美好生活,城市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2.随后引入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表现。 开篇明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近代城市之缘 1.出示两份图片史料: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与中国古代的城市,辅以教师讲授,讲解古代中外城市的特点、职能功用。(1)展示两段文字材料,引出英国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的成就。问题1:根据材料来看,近代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蒸汽机——工厂——城市(蒸汽机是城市之母)问题2:回忆所学,这与古代城市的形成有什么不同?以曼彻斯特为例,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型城市诞生,直观说明工业革命催生了近代城市化。问题3:城市化表现之一是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到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思考:人口的增加会给城市带来哪些红利?展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世界4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三份图表材料,帮助学生利用数据图表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全球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均衡。3.重点:合作探究问题,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研读, 深刻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催生城市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化。4.(1)教师过渡:城市化在全球形成一股趋势、浪潮,那么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结合课本和史料,我们一起来学习。(2)出示几段相关材料,提出以下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兴起的原因;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呈现四个阶段的阶段原因是什么? 知识迁移必修内容:中世纪欧洲、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观察,并调用所学进行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由代表发言。阅读教材内容;阅读ppt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答案。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对古代世界的城市有初步的认识,为展开新课铺垫。 通过问题链、图表、地图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不断深化和发展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加深对国情的认识,丰富中国史的知识内容。
二、近代城市之光 教师设问:大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你能分享一下城市化给你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吗?材料:第一,城市具有外部经济效益。在人口众多的城市里会减少雇用各种劳动力的成本,特别是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雇佣成本。……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工业基地、电、水、下水道、公路、铁路、电信、港口)在城市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在城市里卫生和教育设施也比较发达……。第二,城市具有聚合经济效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在同一个城市里厂商之间的互相沟通和联系可以使互相在工作上得到很多便利和好处,……在城市里,具有完备的金融体系,具有快捷、完整的国内和国际通信设施而且价格低廉,……另外,大城市可以为资本家、经理、技术人员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上的享受及种种赏心乐事。——摘编自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问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为人民提供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公共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生活用品:洗衣机、电风扇、留声机等的使用。出行方式:火车、地铁、轮船、飞机等。生活趣味:阅读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观看音乐剧、体育赛事等娱乐活动。生活习惯:追求健康、合理的饮食,讲究生活品质等。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图片展示便捷的交通、明亮的路灯、公园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带来的便捷。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近代城市之殇 教师设问1:同学们,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200万,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结合实际,谁能谈一谈带来了哪些问题?想一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设问2:根据漫画和图片信息说明城市化进程还带来了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分析漫画,并补充“泰晤士沉船事件”。城市病: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环境破坏等。 学生观察、聆听、思考、讨论,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史料整合、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中增强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
三、近代城市之治 教师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到城市化有利也有弊,但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各国高度重视城市治理问题,让我们一起体悟国家治理下的城市化建设。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得出英国通过法律、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对住房条件、公共卫生与医疗、城市环境与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治理。总结出以下治理措施:国家立法,政策治理;研发替代能源;建设卫星城;借助科技成果加强城市治理。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要点。 以英国为个案来说明城市化如何进行治理,而在治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城市,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课堂小结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城市的发展在借助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容城市化的内涵。今天的城市化不仅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更是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最终我们要实现的是现代城市资源的创设与共享,从而使生于斯活于斯的人们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幸福。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