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14:3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化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交通,研究的是人类活动空间和范围的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伴随着时空的变化。本课从历史情境入手,着眼于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表达,通过探究活动——“诗人的移动”和“璞鼎查东来”,将其移动的路径表现在地图上,让学生动手绘制路线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个别人物的活动服务于历史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此继续展开,探讨诗人所处的唐朝和璞鼎查所处的近代,道路交通所承载的不同历史内涵,将道路交通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塑造家国情怀。本课的教学立足于基础知识,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谋求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部编高中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主题是交通运输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分两课,分述古代、近代与现当代交通变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关系。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文分三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确立、交通与社会变迁,叙述了从原始社会至19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路线等方面的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道路交通的历史变迁,认识到道路交通的进步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道路交通所体现出的由陆到海、由人力到机械力、活动范围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趋势。二、学情分析:首先,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交通发展为主题,述及古今中外。由于道路交通这一主题在过去的历史学习中一直被忽视,知识点也相对较分散,学生对交通变迁方面的知识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涉猎较少,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其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道路交通的变化在必修阶段学习中均有体现,如秦朝的驰道作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而出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全球航路确立与15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在纲要(下)有详细的学习等。学习本课,即摘取已学课程中有关道路交通上的知识,从中去发掘道路交通变迁的特点与产生的历史影响。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2.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3. 理解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呈纵横交叉的特点:横向上从中、外两个方向阐述道路交通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和中外的交流;纵向上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表现为道路交通的不断进步。通过对本课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发现中外的汇合与新旧交通的更替这两条线交汇于鸦片战争期间,这是本单元教学的契入点。鸦片战争上连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现代史,将中外之间横向相连,并且在道路交通上确实有所体现。(如图示)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中华民族逐渐沉沦,围绕这“路权”而进行的侵略与反侵略一直在进行,因此近代中国在道路交通上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向下延伸至第13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从古代到近现代,道路一直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因此,本课立足于中国古代、近代史,将交通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探讨交通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道路交通给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将放在本课最后将通过史料阅读、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总结:本课将国家命运与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横穿中外,纵连古今。教学的安排分别如下: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古以来中外在道路建设、交通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和道路建设方面所带来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水陆交通变化得原因及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通过史料研习、绘制地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结果怎样?鸦片战争前夕,道光皇帝指示林则徐“ 以逸待劳”,道光皇帝“以逸待劳”的构想实现了吗?为何本土作战的中国却战败?为什么不能“以逸待劳”?中国本土作战,除了战场上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作为本土作战的中国却陷入主客颠倒、被动防守的局面,遭至战争失利。留下悬念,后文自行解答。) 思考并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他的失败除了双方的悬殊之外,调兵、通讯的迟缓也大大制约了中国战力的发挥。 由这一事件引入,凸显道路交通的重要性,引入本课的学习。
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 1.核对学生完成学案情况,梳理中外古代史上道路交通所取得成就,概括古代交通的特征。2.在地图中将诗文中的路径标识出来,并注明相应的交通工具。3.根据以上两个环节的结果,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古代一些重要的道路交通成就往往发生于大一统王朝。 试着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认识古代道路交通所发挥的职能。道路交通的功能在唐宋以后随着商业的繁荣而逐渐发生变化,商业职能逐渐增加,但是受制于农业生产力的限制,古代交通建设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进入下个环节) 结合学案,完成学案【课程梳理1】【深入探究1】将学案诗文中所涉及的路径在地图中标识出来。根据以上环节探讨古代交通的职能的变化。将道路建设与古代大一统政治紧密联系。 问题驱动,在完成学案的同时对书本内容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唐诗中的道路交通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古代交通有一个具体而全面的认识,如出行的选择、道路的分布于通向等。对接下来的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调兵、通信留下铺垫。这一过程有两个目的:一,古代交通停滞不前,接下来近代西方交通的变迁做对比;二,强调道路交通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呼应单元标题——交通与社会变化。
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 1.核对学案答案,梳理西方近代以来在道路交通上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概括以上变化的特征。2.绘制“璞鼎查东来”的路线图,并对关键地区和所乘交通工具进行标注,并注明所画线路的历史依据。(地图的绘制有两个节点需要注意:①,新航路的开辟;②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1840年前后苏伊士运河未开通;③路线与时间,体现出近代交通变迁所带来的速度和效率的变化。)再通过苏伊士运河、轮船等道路交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中外道路交通方面的差距,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铺设好条件。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别对道路交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概括解决导入部分留下的问题3.回顾中国近代史上跟“路权”相关的一些史实,让学生意识到:一方面,列强不断侵蚀中国的“路权”,通过各种道路层层渗透着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进步的中国人又是通过捍卫“路权”的方式在抵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捍卫民族利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1840年到1949年共110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中国没有实现道路自由? 结合学案,完成学案【课程梳理2】【深入探究2】将“璞鼎查东来”的路线在地图中标识出来。回顾近代史与道路有关的相关史实 阅读书本,提取关键信息,对近代以来交通的变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绘制地图,对这一时期的全球交通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及近代道路交通变化的实际了解。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和“路权”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深化主题——道路交通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道路建设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材料一: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材料二: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 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三:沿江沿海的航道上,太古、怡和、旗昌之类的外国轮船和招商局的中国轮船实力正盛,“上海之沙船、宁波之钓船、广东之红单船全失其利”,汉口以下的江船也“废业者逾半”。在华北和台湾,还出现最初的铁路。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装载量,城乡交流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四: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预设答案:①巩固国防,加强统治。②加强联系,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有利于人口、货物、资源等城乡流动、南北交流和国内外交流;③改变了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与交通产业化;新的产业链出现,如交通产业、旅游产业等。 ④成为列强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工具) 【探究活动3】,概括道路交通进步所引起社会变化。 学会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解交通变革与社会生活变迁的逻辑联系。
课堂小结
本课选取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大专题教学。设计上以家国情怀为主要表现目的,通过几个代表性的个例展示古代、近代、现代道路交通与国家命运之间沉沉浮浮的关系,通过中间三个探究环节即从古诗文中标注交通信息、绘制璞鼎查东来的路线图及对比《建国方略》与《交通强化建设纲要》两则文献依次将道路交通的变迁通过具体史实中表现出来,体现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中间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对世界古代其他地区的交通成就、两次工业革命等方面学习不够到位等地方,在其他地方的学习中要尽量弥补这方面知识学习的不足。 其他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由陆至河再至海;
人力、自然力为主;
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区域性而非全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