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开皇三年)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隋书·食货志》卷24
明洪武河南卫辉府
汲县迁民碑拓片
明代里甲制度
官仓储粮
“治民”与“济民”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
录
任务1:
“治民”之策——基层社会管理
任务2:
“济民”之策——社会保障制度
任务1:“治民”之策——基层社会管理
(一)基层组织 及治理机制
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对下列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其治理机制的组合进行改错,搭配出正确的组合?
秦
乡里制
什伍组织
唐
乡里制
邻保制
宋
乡里制
保甲制
里甲制
明
十家牌法
清
乡里制与保甲制合而为一
错
正
预习成果
问题2:探究古代地方基层组织及其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反映的实质?
时期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
唐
宋
明
清 区别于联系
乡里制:1.乡:①设三老,掌教化②设啬夫,掌狱讼、赋税③设游徼,掌捕盗2.里:设里正
3.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乡里制:1.乡:五里为乡2.里:百户为里,设里正村坊制:1.村:郊外设村,设村正2.坊:城内设坊,设坊正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乡里制
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里甲制1.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
2.甲:十户为一甲,设甲首。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里甲制→保甲制1.概况: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2.性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和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以传递上级指令、管理户籍和征发赋役为主
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
以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趋势:国家对基层组织的控制逐步增强。实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材料1:对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学者们围绕“皇权不下县”展开了争论。提出“皇权不下县”的温铁军指出:“自秦代建立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置到县一级,国家最低管理到县级”。县以下的农村基层长期维持着“乡村自治”,也就是“乡绅自治”,而乡绅是指地主阶级,他们“是农村实际上自然产生的、起管理作用的社区精英”。政府“不必要直接控制农民”。
反对的学者则认为,王朝国家将各种“地方精英”纳入国家的权力系统中来,是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强化控制的结果,是“皇权下县”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当时的统治理念是“以民治民”,通过设立里甲、保甲、乡约并利用村庄、宗族等基层组织,县级政府可以把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 绅士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绅士与官府的“共治”。
——摘编自高寿仙《“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 ——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等
问题3:学界关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一直有“皇权是否下县”的争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来谈一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并且总结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官民共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二)户籍制度
预习成果
问题4: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
材料1:(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问题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规模编纂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自耕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逐渐形成的封建集权国家的发展需要。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户籍相伍
秦朝 分类登记
西汉 编户齐民
西晋 黄籍
东晋 “土断”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三年一造
宋朝 籍分主客,主户增加
元朝 以职定籍
明朝 承袭元制,造黄册
清朝 停编户籍
问题6:从东晋到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元明清户籍制度的发展来看,为什么会停编户籍?
宋之前国家赋役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
封建社会后期国家赋役征收的标准以土地为主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的变化与赋役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宋
问题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除了受到了赋役制度的变化影响之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材料: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赋役由原来的计丁、口征发而改为计土地和财产数量征发,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产,以贫富为差”。从此中国封建赋税由重丁口、轻田产开始朝轻丁口、重田产方向转变。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推行了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官僚地主的数量大为增加。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
——摘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土地私有制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户籍制度产生影响。
问题8: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赋役制度的变化是否影响赋役制度?以及由此可以发现户籍制度变化的趋势?
赋役制度由以人丁征税的标准转向以田亩征税为标准
户籍制度的变化
趋势: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前期户籍制度呈现出逐渐加强的趋势,从唐后期、宋之后,户籍制度逐渐松弛。至清停编了户籍,说明中国古代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普通百姓的人身控制,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特点:
问题9: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2: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杜佑《通典》
材料3: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徐幹《中论》
户籍制度发展呈现前期严密后期松弛的趋势。
由征发赋役为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层治理的政治职能;
户籍编制以家庭为单位,具有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
唐代含嘉仓刻字铭砖
说明:仓城遗址内出土了不少像这样的刻字砖,上面记载了内存粮食的品种、来源、数量、入库时间及管理人员的姓名、官职等内容。设置铭砖与碑,是隋唐时期仓窖库房的一种管理制度,这些刻字铭砖的出土,与《旧唐书》等文献的记载相吻合,不仅印证了文献的真实性,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储粮制度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河南博物院网站
官方社会救济制度
1168年,因福建饥荒,朱熹借官粮所创社仓,位于福建武夷山五夫镇。
朱子社仓
民间社会救济传统
任务2:“济民”之策——社会保障制度
(一)基层社会救济
材料2: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1: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
②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③历代统治者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问题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大明律》
材料2:方(范仲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钱公辅《义田记》
官方优抚政策
民间优抚传统
宋之后受理学影响,
更加注重宗族人伦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
问题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在宋之后出现了由宗族承担民间社会救济以及优抚责任的历史现象?
(二)社会优抚政策
作业设计
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自行查阅与古代宗族相关的史料,认识古代宗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社会力量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辅助
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
(1)尊敬、赡养老人
①秦汉:鸠杖
②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社会救济
优抚
(2)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知识归纳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