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C.《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
A.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晴雯、袭人、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李纨、秦可卿、贾巧
B.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香菱、秦可卿、鸳鸯
C.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薛宝琴、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李纨、秦可卿、贾巧
D.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李纨、秦可卿、贾巧
5.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6分)
6.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8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7. 下列句子中句式和“申之以孝悌之义”一样的一项是(3分)
A.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是乃仁术也
C.是寡人之过也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毋内诸侯 内,接纳 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礼物
C.吾得兄事之 事,对待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
D.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族庖月更刀 族庖,一般的厨师
9.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0.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
C.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大猪,“彘”指小猪。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11.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乙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C.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D.甲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4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4分)
13.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意义。(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项羽的人和马,“八尺”和 “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作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小题。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1) 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今天,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就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2) “照办不走样”,倒是要(3) ,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_(4)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引申和解释,“旧经典”才能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表达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是:(8分)
(1)_________ (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古代经典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因为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B.但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毕竟古代经典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
C.但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所以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
D.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经过引申和解释,“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B.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C.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D.只有经过引申和解释,“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20.对下面这句名言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捷克·伏契克)
A.牺牲自我而追求将来的美好的人,一定会永远被人景仰。
B.为了获得将来的美好,人就必须要有奉献牺牲精神。
C.为了将来的美好而奉献牺牲的人,一定有着坚忍的品质。
D.为了追求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自我,都是悲壮的结局。
21.下列对联中与使用场所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茶馆)
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书房)
C.词赋千秋唯一序,江山万里独斯楼(岳阳楼)
D.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泰山)
四、写作(60分)
22.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我们主动一些,往往会出现新的局面。“毛遂自荐”是主动推荐自己,从而脱颖而出;“负荆请罪”,是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解了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主动追求,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请结合你对生活的体验,以“主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⑵不少于800字;⑶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锦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6小题,26分)
1. A 本题考查概括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B项,因果混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是因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C项,扩大范围,“其研究集中在……”错误,“集中”前少了“绝大多数”。D项,曲解原意,“《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的说法不对,原文是“《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故选C。
2.B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 项,“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说法错误,“宝玉顺从的性格”于文无据,并且也不符合小说中塑造的宝玉叛逆的形象特征。故选D。
3.C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C项,原文是“《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是《红楼梦》风靡世界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选B。
4.D(3分)
5.《红楼梦》是一部叙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兴衰的达到了艺术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典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的中国古典小说 1.5分
叙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兴衰 1.5分
达到了艺术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1.5分
具有世界影响力 1.5分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材料二关于《红楼梦》的要点有:“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从内容、特点、影响三个方面介绍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依据以上内容概括,注意不超过70个字。
另外注意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所以应该用“《红楼梦》是一部……的中国古典小说”句式表达。
6.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每点2.5分)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林语堂的思想取向角度概括,可依据原文“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从探春的表现角度概括,可依据原文“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7.(3分)D 8.(3分)B.9.(3分)D
10.(3分)C(“豚”指小猪,“彘”指猪。)
11.(3分)A(A项,“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策略”,而应该提出了“王道之始”的具体措施。)
12.(1)(4分)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制”,规定; “事”,赡养;“畜”,养活。)
(2)(4分)越过邻国(或“晋国”、“别国”)把远方的国家(或“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越”,越过;“鄙远”,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邑;“焉”,哪里;“陪”,增加。)
13.(6分)①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最基本的生活权利。②办学教民: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民众向善。(概括内容2分,分析意义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A [解析]A项,“对此”错误,没有形成对比。“八尺将军千里骓”意为项羽身高八尺骑乘千里马,纵横驰骋勇冠三军,“八尺”和“千里”用数据写出项羽军事实力的强大,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
15.(6分)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3)莫春者,春服既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8分)(1)量身定做 (2)亦步亦趋 (3)审时度势 (4)金科玉律
[解析]第(1)空,量身定做:按照身体尺寸定式制作,指测量精确不走样。这里语境是没有哪部作品在动笔之初就能照着经典具体标准去创作。
第(2)空,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如法炮制: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这里是用来形容我们阅读经典时不见得需要完全效仿其中的“思想”“原则”“知识”,结合后文的语境“照办不走样”,说明这里应强调的是没有自己的主张,完全效仿依从经典。故应选用“亦步亦趋”。
第(3)空,审时度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言行、脸色,多指揣摩他人心思。根据语境中的“未必需要……倒是需要”,说明此处应填一个和前面第(2)空意思相反的成语;结合后文“活学活用”,可见此处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灵活地对待。故应选用“审时度势”。
第(4)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清规戒律: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多为贬义。这里是阐述对待古代经典的正确态度,不是贬义的语境,故应选用“金科玉律”。
18.(3分)D(根据后文“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可见这里强调的是古代经典并非“圣经”。因此,“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否定失当,由此排除A、B 项;C项中因果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将“所以”句与下句“因此,……”连用,句意不够连贯。)
故选D。
19(3分).B(画线句中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引申和解释”改为“解释和引申”;二是成分残缺,缺少动词“成为”“在”;三是搭配不当,“表达”和“风格”不能搭配,应将“表达”改为“呈现”。)
A项,语序不当,应将“引申和解释”改为“解释和引申”;成分残缺,应在“才能”后面加上“成为”。
C项,成分残缺,应在“才能”后面加上“成为”;搭配不当,“表现”和“风格”不能搭配,应将“表现”改为“呈现”。
D项,语序不当,应将“引申和解释”改为“解释和引申”;搭配不当,“表现”和“风格”不能搭配,应将“表现”改为“呈现”。
故选B。
20.(3分)A,整体来说这句话是对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的赞颂之辞,“雕像”是常常为了纪念值得景仰的人物而树立的;“石质”则意味坚固、存留时间长久。名言中并不能体现“坚忍的品质”“必须要有奉献牺牲精神”“悲壮的结局”。
故选A。
21.(3分)C,项,根据“千秋唯一序”可知描写的是滕王阁。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