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A)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海淀期末)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2.(2018·浙江选考)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
3.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
4.(2019高一下·汉中期末)下列关于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由神创造的,但也是能够进化的
B.拉马克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达尔文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D.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2017高一下·北流期末)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
6.(2020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列关于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种群
B.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的原因
C.达尔文否定了拉马克的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D.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同时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7.(2019高二上·林州开学考)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两者都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两者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两者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8.(2019高二上·南阳开学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9.(2017高二上·揭阳期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10.(2020高二上·诸暨月考)某昆虫原先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盆地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研究人员从群体中选取100只基因型为Aa的该昆虫,并将它们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该昆虫,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和7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先Aa的个体得到子代出现A啊、Aa和aa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两年时间A基因频率从50%降至10%,昆虫发生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Aa的基因型频率较AA高,说明直接受大风环境选择的是昆虫的基因型
D.海岛上残翅昆虫逐步取代长翅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2020·海南)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12.(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某森林中有一种锥鸡,其雄性锥鸡大多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逐代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锥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B.雌性锥鸡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鸡,导致该性状的基因在后代的出现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锥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存在潜在危险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都是显性,导致后代出现该表现型的概率增加
13.(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14.(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15.(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在自然界中,狮(2N=38)、虎(2N=38)是不可能相遇的。现在动物园中将狮、虎混合饲养,生出两只具有观赏价值的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狮、虎能产生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
B.自然界中的狮、虎有隔离,动物园中的狮、虎没有隔离
C.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与染色体不能联会有关
D.狮虎兽的产生说明人类可以打破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
16.(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朱鹮是濒临灭绝的鸟类,截止到 2020 年 4 月 2 日,我国的朱鹮由最初的 7 只增加到 4000 多只。当前我国的野生朱鹮主要散布在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等地。游客在旅游时观察到游隼击杀朱鹮的场面,专家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常态,人类不能过分干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逃避游隼的击杀,朱鹮易于生出快速飞翔和警觉性强的后代
B.游隼的击杀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人类的干预不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
C.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种群基因库是不同的
D.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的朱鹮之间若存在地理隔离,则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17.(2020高二上·松江期末)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18.(2020高三上·邯郸期末)某大峡谷中的一个鼠群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种群甲和种群乙,两个种群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b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可以使有利变异保留,这是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形成的观点
D.只有d过程能阻断基因交流,也才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19.(2020高二上·揭阳月考)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了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B.按照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消亡
20.(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二、综合题
21.(2020高一下·绥化期末)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 。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 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史氏鲟这种鱼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的定向改变,进化的方向由 决定。
22.(2020高三下·东莞月考)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体色由基因A/a控制,眼形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科研人员以灰身棒眼雄昆虫和黑身正常眼雌昆虫为亲本,后代雄昆虫全为灰 身正常眼,雌昆虫全为灰身棒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位于 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 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昆虫的基因型分别是 。
(3)后代雌雄昆虫相互交配,产生的雌昆虫基因型有 种,其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4)后代昆虫中基因A和基因B的频率分别是 、 。
23.(2019高二上·南宁月考)某地A、B、C、D四个湖泊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多年以后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地质变化如图:
(1)A湖中的所有鳉鱼为一个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它们属于两个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3)假如c鳉鱼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的个体,已知Aabb:AAbb=1:1(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4.(2020高一下·平谷期末)科研人员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与进化方面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玉米做为实验材料所具备的优点有
a.比较常见,属于粮食作物
b.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
c.雌雄异花,便于母本去雄
d.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e.子代数目多,有利于获得客观的实验结果
(2)早期玉米种群含油量比较低,研究人员从早期玉米种群开始进行了多代选择:在每一代,研究者从种群中分别选出高含油量和低含油量的个体进行繁殖,从1896年到1986年,经过90代选择后结果如下表。
1896年种群 1986年高含油量种群 1986年低含油量种群
含油量 4.0% 20.3% 0.5%
①据表可知,经多代选择后,两个种群个体的含油量存在 。
②该实验结果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玉米含油量的变化是由于人工选择使 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③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适应是 的结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这些证据(包括分类学、遗传学上的证据)的证明面都比较窄。因此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即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故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解:A、由于人类和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 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因此A正确。
B、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体的性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但不是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原因。所以B错。
C、人工选择会导致生物体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进化。所以C错。
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D错。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和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过来的,因此身体在构造上是一致的。
3.【答案】B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进化的,不是由神创造的,错误;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由达尔文提出的,错误;
C、“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拉马克提出的,错误;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因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5.【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
C、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6.【答案】B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使个体发生进化,进化的单位是个体,A错误;自然学说能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B正确;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自然选择学说是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C错误;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同种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变异,生物存在着过度繁殖,生物生存条件是受限制的,从而引起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7.【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是相关的基因。
8.【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当生物产生了各种变异类型后,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就会被淘汰.经过数代的自然选择,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类型,生物就会不断发展.生物的变异是多样的,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分别选择适应类型,导致了生物多样性.虽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非常重视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阐述了遗传变异现象以及特点,但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时,还没有遗传学的理论知识,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性质、遗传和变异的机制,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未作出本质上的阐明。
10.【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原先Aa的个体得到子代出现AA、Aa和aa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两年时间A基因频率从50%降至10%,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大风环境直接作用于昆虫的表现型,实质选择的是基因,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海岛上残翅昆虫逐步取代长翅昆虫是自由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11.【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基因基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
B、由分析知,翻翅为显性基因,B正确;
C、F1中Aa占2/3,aa占1/3,A的基因频率为: ,C正确;
D、F1中Aa占2/3,aa占1/3,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3×1/2=1/3,a配子概率为2/3,F2中aa为:2/3×2/3=4/9,Aa为:1/3×2/3×2=4/9,AA为:1/3×1/3=1/9(死亡),因此直翅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翻翅个体交配,F1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翻翅为显性性状,直翅为隐性性状,设定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翻翅纯合致死,则AA致死,亲本的翻翅个体基因型为Aa,杂交后产生子代为Aa:aa=2:1。
12.【答案】B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森林中的锥鸡,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能够吸引异性,不是它的保护色,A错误;
B、由于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而使具有鲜艳色彩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衍后代,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色彩艳丽的羽毛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C错误;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不一定都是显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雄鸟通过羽毛的颜色吸引雌性个体与之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此控制色彩艳丽羽毛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不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经过长期的进化,一般来说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
13.【答案】A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就会有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400×3.5%+400×5%)÷(200×2+200)×100%≈5.67%,B正确;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其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4.【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15.【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A错误;
B、动物园中的狮、虎有生殖隔离,B错误;
C、狮虎兽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不能产生后代,C正确;
D、狮虎兽不是一个新物种,因此不能说明人类打破了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16.【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变异的个体是本身就存在的,不是因为逃避击杀产生的,A错误;
B、游隼的击杀和人类的干预都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B错误;
C、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种群基因库是不同的,C正确;
D、不同地方的朱鹮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
17.【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A、图中P使有利基因频率上升,不利基因频率下降,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图中R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C正确;
D、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如果该后代不可育则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18.【答案】A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A、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物种1和物种2都是经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新物种,A正确;
B、b表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c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保留,而现代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指出有利变异的保留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错误;
D、d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是地理隔离也能阻断基因交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是地理隔离,b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是自然选择,d是生殖隔离。
19.【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黄金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没有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畸变,A错误;
B、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超级细菌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并不一定消亡,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20.【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D、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据此答题。
21.【答案】(1)地理隔离
(2)基因;共同进化
(3)否;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且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结果。(3)该动物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10%+20%×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1-4%-64%=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4%+32%×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在这一年中该动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动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22.【答案】(1)常;X
(2)aaXbXb、AAXBY
(3)6;3/4
(4)1/2;1/3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以灰身棒眼雄和黑身正常眼雌为亲本,后代雄昆虫全为灰身正常眼,雌昆虫全为灰身棒眼,子代雌雄体色无差异,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雌雄眼形表现不同,说明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常;X。
(2)灰身雄和黑身雌为亲本,子代均为灰色,所以关于灰身,亲本基因型为灰身AA、黑身aa;棒眼雄和正常眼雌为亲本,后代雄全为正常眼,雌全为棒眼,亲本基因型为棒眼XBY、正常眼XbXb,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
故答案为:aaXbXb、AAXBY。
(3)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雌雄自由交配,具体情况如分析中表格,F2雌性个体基因型种类为3×2=6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4。
故答案为:6;3/4。
(4)自由交配群体,不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后代昆虫中基因A和基因B的频率不变,亲代AA、aa的个体各占一半,A=1/2,XbXb、XBY各占一半,B=1/3。
故答案为:1/2;B=1/3。
【分析】F1形成F2雌性个体基因型表:
AXB AXb aXB aXb
A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
23.【答案】(1)种群;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殖隔离;物种;基因
(3)3/5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A湖中的所有鳉鱼为一个种群,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故答案为:种群;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a鳉鱼和b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c鳉鱼和d鳉鱼交配产生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故答案为:生殖隔离;物种;基因。
(3)c鳉鱼种群Aabb:AAbb=1:1(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产生的子代情况为:
3/4Ab 1/4ab
3/4Ab 9/16AAbb 3/16Aabb
1/4ab 3/16Aabb 1/16aabb(胚胎期致死)
根据表中数据子代Aabb:AAbb=2:3,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
故答案为:3/5。
【分析】1、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4.【答案】(1)bcde
(2)显著差异;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玉米做为实验材料所具备的优点有: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序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故正确的有bcde。(2)①据表可知,经多代选择后,两个种群个体的含油量存在显著差异。
②该实验结果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玉米含油量的变化是由于人工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③实验结果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玉米作为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有:生长期较短,繁殖速度快,节约时间;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一次产生的后代多,产生的籽粒均在果穗上,容易准确统计。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A)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海淀期末)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这些证据(包括分类学、遗传学上的证据)的证明面都比较窄。因此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即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故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
2.(2018·浙江选考)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解:A、由于人类和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 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因此A正确。
B、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体的性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但不是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原因。所以B错。
C、人工选择会导致生物体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进化。所以C错。
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D错。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和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过来的,因此身体在构造上是一致的。
3.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2019高一下·汉中期末)下列关于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由神创造的,但也是能够进化的
B.拉马克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达尔文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D.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进化的,不是由神创造的,错误;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由达尔文提出的,错误;
C、“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拉马克提出的,错误;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因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5.(2017高一下·北流期末)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
【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
C、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6.(2020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列关于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种群
B.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的原因
C.达尔文否定了拉马克的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D.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同时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使个体发生进化,进化的单位是个体,A错误;自然学说能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B正确;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自然选择学说是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C错误;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同种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变异,生物存在着过度繁殖,生物生存条件是受限制的,从而引起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7.(2019高二上·林州开学考)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两者都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两者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两者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是相关的基因。
8.(2019高二上·南阳开学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2017高二上·揭阳期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当生物产生了各种变异类型后,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就会被淘汰.经过数代的自然选择,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类型,生物就会不断发展.生物的变异是多样的,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分别选择适应类型,导致了生物多样性.虽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非常重视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阐述了遗传变异现象以及特点,但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时,还没有遗传学的理论知识,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性质、遗传和变异的机制,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未作出本质上的阐明。
10.(2020高二上·诸暨月考)某昆虫原先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盆地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研究人员从群体中选取100只基因型为Aa的该昆虫,并将它们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该昆虫,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和7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先Aa的个体得到子代出现A啊、Aa和aa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两年时间A基因频率从50%降至10%,昆虫发生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Aa的基因型频率较AA高,说明直接受大风环境选择的是昆虫的基因型
D.海岛上残翅昆虫逐步取代长翅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原先Aa的个体得到子代出现AA、Aa和aa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两年时间A基因频率从50%降至10%,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大风环境直接作用于昆虫的表现型,实质选择的是基因,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海岛上残翅昆虫逐步取代长翅昆虫是自由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11.(2020·海南)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基因基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
B、由分析知,翻翅为显性基因,B正确;
C、F1中Aa占2/3,aa占1/3,A的基因频率为: ,C正确;
D、F1中Aa占2/3,aa占1/3,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3×1/2=1/3,a配子概率为2/3,F2中aa为:2/3×2/3=4/9,Aa为:1/3×2/3×2=4/9,AA为:1/3×1/3=1/9(死亡),因此直翅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翻翅个体交配,F1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翻翅为显性性状,直翅为隐性性状,设定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翻翅纯合致死,则AA致死,亲本的翻翅个体基因型为Aa,杂交后产生子代为Aa:aa=2:1。
12.(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某森林中有一种锥鸡,其雄性锥鸡大多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逐代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锥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B.雌性锥鸡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鸡,导致该性状的基因在后代的出现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锥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存在潜在危险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都是显性,导致后代出现该表现型的概率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森林中的锥鸡,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能够吸引异性,不是它的保护色,A错误;
B、由于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而使具有鲜艳色彩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衍后代,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色彩艳丽的羽毛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C错误;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不一定都是显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雄鸟通过羽毛的颜色吸引雌性个体与之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此控制色彩艳丽羽毛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不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经过长期的进化,一般来说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
13.(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A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就会有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400×3.5%+400×5%)÷(200×2+200)×100%≈5.67%,B正确;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其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正确。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4.(2020·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答案】D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15.(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在自然界中,狮(2N=38)、虎(2N=38)是不可能相遇的。现在动物园中将狮、虎混合饲养,生出两只具有观赏价值的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狮、虎能产生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
B.自然界中的狮、虎有隔离,动物园中的狮、虎没有隔离
C.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与染色体不能联会有关
D.狮虎兽的产生说明人类可以打破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A错误;
B、动物园中的狮、虎有生殖隔离,B错误;
C、狮虎兽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不能产生后代,C正确;
D、狮虎兽不是一个新物种,因此不能说明人类打破了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16.(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朱鹮是濒临灭绝的鸟类,截止到 2020 年 4 月 2 日,我国的朱鹮由最初的 7 只增加到 4000 多只。当前我国的野生朱鹮主要散布在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等地。游客在旅游时观察到游隼击杀朱鹮的场面,专家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常态,人类不能过分干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逃避游隼的击杀,朱鹮易于生出快速飞翔和警觉性强的后代
B.游隼的击杀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人类的干预不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
C.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种群基因库是不同的
D.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的朱鹮之间若存在地理隔离,则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变异的个体是本身就存在的,不是因为逃避击杀产生的,A错误;
B、游隼的击杀和人类的干预都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B错误;
C、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种群基因库是不同的,C正确;
D、不同地方的朱鹮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
17.(2020高二上·松江期末)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A、图中P使有利基因频率上升,不利基因频率下降,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图中R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C正确;
D、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如果该后代不可育则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18.(2020高三上·邯郸期末)某大峡谷中的一个鼠群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种群甲和种群乙,两个种群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b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可以使有利变异保留,这是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形成的观点
D.只有d过程能阻断基因交流,也才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答案】A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A、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物种1和物种2都是经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新物种,A正确;
B、b表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c为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保留,而现代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指出有利变异的保留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错误;
D、d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是地理隔离也能阻断基因交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是地理隔离,b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是自然选择,d是生殖隔离。
19.(2020高二上·揭阳月考)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了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B.按照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消亡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黄金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没有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畸变,A错误;
B、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超级细菌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并不一定消亡,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20.(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
D、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据此答题。
二、综合题
21.(2020高一下·绥化期末)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 。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 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史氏鲟这种鱼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的定向改变,进化的方向由 决定。
【答案】(1)地理隔离
(2)基因;共同进化
(3)否;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且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结果。(3)该动物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10%+20%×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1-4%-64%=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4%+32%×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在这一年中该动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动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22.(2020高三下·东莞月考)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体色由基因A/a控制,眼形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科研人员以灰身棒眼雄昆虫和黑身正常眼雌昆虫为亲本,后代雄昆虫全为灰 身正常眼,雌昆虫全为灰身棒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位于 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 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昆虫的基因型分别是 。
(3)后代雌雄昆虫相互交配,产生的雌昆虫基因型有 种,其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4)后代昆虫中基因A和基因B的频率分别是 、 。
【答案】(1)常;X
(2)aaXbXb、AAXBY
(3)6;3/4
(4)1/2;1/3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以灰身棒眼雄和黑身正常眼雌为亲本,后代雄昆虫全为灰身正常眼,雌昆虫全为灰身棒眼,子代雌雄体色无差异,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雌雄眼形表现不同,说明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常;X。
(2)灰身雄和黑身雌为亲本,子代均为灰色,所以关于灰身,亲本基因型为灰身AA、黑身aa;棒眼雄和正常眼雌为亲本,后代雄全为正常眼,雌全为棒眼,亲本基因型为棒眼XBY、正常眼XbXb,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
故答案为:aaXbXb、AAXBY。
(3)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雌雄自由交配,具体情况如分析中表格,F2雌性个体基因型种类为3×2=6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4。
故答案为:6;3/4。
(4)自由交配群体,不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后代昆虫中基因A和基因B的频率不变,亲代AA、aa的个体各占一半,A=1/2,XbXb、XBY各占一半,B=1/3。
故答案为:1/2;B=1/3。
【分析】F1形成F2雌性个体基因型表:
AXB AXb aXB aXb
A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
23.(2019高二上·南宁月考)某地A、B、C、D四个湖泊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多年以后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地质变化如图:
(1)A湖中的所有鳉鱼为一个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它们属于两个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3)假如c鳉鱼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的个体,已知Aabb:AAbb=1:1(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答案】(1)种群;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殖隔离;物种;基因
(3)3/5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1)A湖中的所有鳉鱼为一个种群,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故答案为:种群;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a鳉鱼和b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c鳉鱼和d鳉鱼交配产生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故答案为:生殖隔离;物种;基因。
(3)c鳉鱼种群Aabb:AAbb=1:1(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产生的子代情况为:
3/4Ab 1/4ab
3/4Ab 9/16AAbb 3/16Aabb
1/4ab 3/16Aabb 1/16aabb(胚胎期致死)
根据表中数据子代Aabb:AAbb=2:3,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
故答案为:3/5。
【分析】1、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4.(2020高一下·平谷期末)科研人员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与进化方面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玉米做为实验材料所具备的优点有
a.比较常见,属于粮食作物
b.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
c.雌雄异花,便于母本去雄
d.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e.子代数目多,有利于获得客观的实验结果
(2)早期玉米种群含油量比较低,研究人员从早期玉米种群开始进行了多代选择:在每一代,研究者从种群中分别选出高含油量和低含油量的个体进行繁殖,从1896年到1986年,经过90代选择后结果如下表。
1896年种群 1986年高含油量种群 1986年低含油量种群
含油量 4.0% 20.3% 0.5%
①据表可知,经多代选择后,两个种群个体的含油量存在 。
②该实验结果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玉米含油量的变化是由于人工选择使 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③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适应是 的结果。
【答案】(1)bcde
(2)显著差异;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1)玉米做为实验材料所具备的优点有: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序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故正确的有bcde。(2)①据表可知,经多代选择后,两个种群个体的含油量存在显著差异。
②该实验结果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玉米含油量的变化是由于人工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③实验结果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玉米作为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有:生长期较短,繁殖速度快,节约时间;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一次产生的后代多,产生的籽粒均在果穗上,容易准确统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