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言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强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陆友,字友仁,姑苏人也。姑苏为东南都会,富庶甲于天下,其列肆大贾皆靡衣甘食,其子弟自幼读书,稍能执笔识姓名,即教为商贾事,以故文学日少。父以市布为业,独能异其所好,苦攻于学,邻里多窃笑之,虽其父亦不乐其子之习传也,及长,益亲贤士大夫,往来其家。善为歌诗,长于唐人五言律,又博极群物,时海内治平,富家巨室皆以古器物相尚。凡三代以下钟鼎铭刻,汉唐以来法书名画,皆从陆氏鉴定真赝,一经品题,价遂十倍。年四十八以疾卒。
(节选自徐显《稗史集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稍能执笔识姓名(__________)
(2)父以市布为业(__________)
(3)独能异其所好(__________)
(4)益亲贤士大夫(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姑苏为东南都会 或异二者之为
B.其列肆大贾皆靡衣甘食 其此之谓乎
C.邻里多窃笑之 水陆草木之花
D.年四十八以疾卒 不以物喜
3.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博极群物,时海内治平,富家巨室皆以古器物相尚。
4.【甲】【乙】两文在描写主人公爱学习时,有一点共通之处,请找出并具体阐述。
二、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肇一小舟,拥露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哺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_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
(3)客此: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
(5)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_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甲】文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甲】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湖心亭看雪”“承天寺夜游”为上下联,请再从【甲】【乙】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填在下面横线上,并阐释一下理由。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湖心亭看雪
下联:承天寺夜游
三、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注】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有删改)
【注】止:使止,留住。
9.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___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__________________
(3)礼愈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
(4)期返而食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1.【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吴起均是重信之人。宋濂因为重信,所以“_____________”;吴起因为重信,所以能够“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内容填空)
12.【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四、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堂谿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①,通而无当②,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昭侯曰:“然。”昭侯闻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后,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注]①卮:酒杯。②当(dàng):底。
13.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
(2)则人孰注浆哉 孰:________
14.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15.甲文齐王因何曰“善”,乙文昭侯因何曰“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①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
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②亲征。及驾陷土木,众莫知所为。郕王③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注】①年富:与下文的“王振”“徐珵”都为人名。②帝:明英宗朱祁镇。③郕(chéng)王:朱祁钰,后即位为明代宗。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
(3)授田给牛种(________)
(4)王是其言(________)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不以物喜
B.使里老司察之 何陋之有
C.一动则大事去矣 学而不思则罔
D.守议乃定 乃不知有汉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言南迁者,可斩也。
19.假如范仲淹和于谦同朝为官,二人会成为朋友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六、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B.太守谓谁 谓:对……说
C.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D.客此 客:客居
2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朝而往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至于负者歌于途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①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 所写之景 所写之“乐” 所记之事 所抒之情
甲文 ①山中早晚和四时里相似的美景 ③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⑤滁人出游,太守与宾欢饮,日暮而归 ⑦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乙文 ②西湖雪后洁净的美景 ④亭上遇人之乐 ⑥前往湖心亭赏雪,偶遇久别的朋友而畅饮 ⑧淡淡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悲
A.③⑤ B.②⑧ C.①⑥ D.④⑦
23.翻译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七、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材料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材料三
庄辛谓楚襄王
秦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楚襄王流于城阳。庄辛谓楚襄王曰:“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加①己乎四仞之上。蜻蛉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将加己乎百仞之上。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②。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③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④之金,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⑤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⑥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圭⑦而授之,封之为阳陵君,举淮北之地也。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加:这里指捕获,下文指射杀。②鼎鼐:烹饪器具。③子发: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④方府:楚国藏金的府库。⑤穰侯:魏冉,战国时秦国重臣。⑥黾塞:在今河南信阳。⑦执圭:先秦时诸侯国爵位名。
2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何间:何必参与
B.牺牲玉帛 牺牲:舍弃牲畜的性命
C.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D.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
25.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材料一是如何塑造曹刿的形象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27.材料二首联中的“望”字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28.古诗文探究课上,小语为学习如何进行有效劝说,搜集了上面三则材料。请你帮她完成探究任务。
(1)根据提示,补全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篇目 劝说情境 劝说目的 劝说方法
《曹刿论战》 战事告急, 面劝君主 劝谏君主 关注民生 ③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另辟蹊径,直言劝慰
(2)根据上面表格列出的探究方向,推测庄辛是否做到了有效劝说。
八、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虽有至道 道:道理
C.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思
D.《兑命》曰:“学学半” 学:学习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1.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文中提及的“教学相长”与知识卡片中的“教学相长”有何不同。
知识卡片
【词条】教学相长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32.同是论述类文本,下面的链接材料与《虽有嘉肴》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学,譬之犹砺①也。昆吾②之金③,而铢父④之锡,使干越⑤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⑥,加之以黄砥⑦,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注】①砺:磨。②昆吾:山名,据说此地多产赤铜。③金:金属的通称,这里主要指铜。④铢父:地名,据说此地多产锡。⑤干越:吴国和越国。⑥砻(lóng)砺:粗糙的磨石。⑦黄砥:细密的磨石。
九、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33.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请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粗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示例:昔常不信其言(今不如昔)
(1)月色入户(________) (2)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
3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5.请谈谈你对甲文段中“闲人”的理解。
36.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37.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
(2)及花之既谢____________
(3)香远益清___________
(4)日上日妍__________
3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0.“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拿;(2)卖,做买卖;(3)对……感到惊异;(4)亲近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A项,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名词,可译为“表现,心情”。B项,代词,译为“它的”,代指姑苏/表推测,译为“大概,或许”。C项,代词,译为“他”,指陆友/结构助词,译为“的”。D项,都为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故选D。
3.答案:又对很多东西都了解,当时海内升平,富家商贾都爱收集古董且形成风尚。
解析:【参考译文】
【乙】陆友,字友仁,是苏州人。苏州是东南部的大都市,富甲天下,苏州城里经营着成列商铺的富裕的商人都穿着奢华的衣服,吃着美味佳肴,他们的子弟幼年就开始读书,稍稍能拿起笔写姓名,就教他们做买卖,因此学习时间很少。陆友的父亲以卖布为业,独独能对他感到惊异,陆友苦心专攻学问,邻居多偷偷嘲笑他,虽然他的父亲对他的学习和传承也不高兴,等到年长一些,他越发亲近贤士和大夫,来来往往于他们的家中。陆友擅长作诗,尤其擅长作唐代五言律诗,又对很多东西都了解,当时海内升平,富家商贾都爱收集古董且形成风尚。但凡商周时期的钟鼎铭刻,汉唐以来名家的书画,都从陆友这里鉴定真假,一经鉴定为真,价格就会变为原来的十倍。四十八岁的时候因为生病去世。
4.答案:都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爱学习。【甲】文中主人公因为读书而快乐,所以他虽然没有像“同舍生”那样锦衣玉食,“烨然若神人”,但仍未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乙】文中主人公面对邻里窃笑,父亲不乐意,仍能“益亲贤士大夫”。
5.答案:(1)拏:通“桡”,撑)船)、划;(2)酒杯;(3) 在此地客居;(4)高兴的样子;(5)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义。学生需根据句意分析作答。①句意:我撑着一叶扁舟。孥,撑(船)。②句意: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③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④句意: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⑤句意:张怀民也没有睡。亦,也。
6.答案:(1)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焉得,哪能;更,还。此,代词,这种,这样。句意:在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呢!②重点词: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介词,像;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答案:白描手法;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作者感情。第一问:【甲】文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等,语言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第二问: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痴迷山水的思想感情;“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痴”表现了作者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8.答案:示例: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一天“更定”之后;苏轼的承天寺夜游是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之时,都非常人所为,是对雪景、月色真正“痴迷”的表现;根据《湖心亭看雪》中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和《记承天寺夜游》中“欣然起行”两句,可分别提炼出“痴”“行”二字,合为“痴行”来概括这种表现。
9.答案:(1)得到;(2)忧虑,担忧;(3)周到;(4)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第(1)~(3)题考查课内文言语段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考生只要熟练掌握课内文言篇目,便不难写出答案。第(4)题考查课外文言语段中的重点词语。解答时,考生要能灵活地对课内文言知识进行迁移运用。“食”与《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的“食”意思相同,均指“吃”。
10.答案:(1)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
(2)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本题中,要特别注意“加冠”“益”“服”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11.答案: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服三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时,首先要读懂题干。由题干中“因为重信,所以……”可知,此题意在让考生分析宋濂、吴起的重信分别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语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不难写出答案。
12.答案:【甲】文中,将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我”的谦卑恭敬进行对比,突出了“我”一心向学的学习态度;【乙】文中,将故人违约不来的行为与吴起守信不食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吴起重信守诺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对比探究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甲】文中,作者将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行为态度与“我”谦卑恭敬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乙】文中,作者将故人违约不来的行为与吴起守信不食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然后联系对比手法的一般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吃饭。”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着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说了话却不算数。他如此守信,(这)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3.答案:①确实;②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确实。②句意为:那么谁还会往里面倒酒呢?孰,谁。
14.答案:(1)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严重了。
(2)(昭侯)害怕说梦话让别人知道了自己的预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蔽,受蒙蔽。甚,严重。句意: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严重了。②重点词语:梦言,说梦话。谋,预谋。句意:(昭候)害怕说梦话让别人知道了自己的预谋。
15.答案:邹忌以自己的经历做类比,委婉地让齐王明白自己受蒙蔽,齐王乐于接受;堂谿公以无底的玉卮和不漏的瓦制容器为喻,委婉告诉昭候不可将群臣的言论告诉他人,这样臣子才能献出自己的谋略,得到昭侯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齐王因何曰“善”可从甲文第一段寻找答案。即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威王除弊纳谏。在方式上采用设喻论证,在逻辑上采用类比推理。由于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威王欣然接受他的意见。而昭侯因何曰“然”可分析“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等句,即可分析出堂谿公的劝谏方法:以无底的玉卮和不漏的瓦制容器为喻,委婉告诉昭候不可将群臣的言论告诉他人,这样臣子才能献出自己的谋略。由于劝谏方法巧妙而得到昭候认可。
参考译文:
【甲】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
堂谿公对昭候说:(如果)有价值千金的玉杯。上下相通没有底,可以用来装水吗?”昭侯说:“不可以。”“有瓦制容器,不漏水,可以用来装酒吗?”昭侯说:“可以。”(堂谿公)回答说:“那瓦器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不漏就可以用来装酒。虽然有价值干金的玉杯,最值钱,却没有底,(因为)漏。不能装水,那么谁还会往里面倒酒呢?现在,作为国君却泄露群臣的言论,这就好比没有底的玉杯一样。(臣子)即使有绝顶的智慧,也不能充分显出自己的谋略,(因为)(怕)被泄露(出去)。”昭侯说:“对。”昭候听了堂谿公的话,从此以后,想对天下采取大的行动。没有不是单独睡觉的,害怕说梦话让别人知道了他的预谋。
16.答案:(1)日光;(2)如果没有;(3)授给,付与;(4)认为正确,肯定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项,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B项,代词/助词;C项,都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D项,副词,可译为“才”/副词,可译为“竟然”。故选C。
18.答案:(1)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
(2)主张南迁的人,应当斩首。
19.答案:示例:会成为朋友。范仲淹具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于谦在面对流民时请求调发粮食,让官吏安定收聚民众,并授给民众土地、耕牛和种子,一心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敢于担当,反对迁都,以国家为重。二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抱负,因此他们能成为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探究。题干巧设范仲淹和于谦同朝为官的情境,让考生分析二人能否成为朋友。作答时,考生须分析二人身上是否具有相似的品质或政治抱负。【甲】文中,由第二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具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乙】文中,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于谦应对灾情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第二段介绍了面对外敌入侵,于谦安定国家的举动。由此可知,于谦也具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二人是志同道合之人,因此能成为朋友。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解析:【参考译文】
【乙】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当时山东、陕西(因受灾而)流亡到河南的人有二十多万,于谦请求调发河南、怀庆二府积蓄的粟米来赈灾。又上奏请求命令布政使年富安定收聚他的民众,授给土地,供给耕牛和种子,并派里长监督检察。
正统十四年秋天,也先大举入侵,王振挟持皇帝亲自征讨。等到皇帝陷落在土木堡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怎么办。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是攻战还是防守。侍讲徐珵说应当向南方迁移。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移就大势去矣,难道没看见宋朝南渡的事吗!”郕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议才确定。
20.答案:B
解析:谓:为,是。
21.答案:B
解析:B项都是介词,可译为“在”。A项前“而”为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而”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C项前“之”为助词,可译为“的”;后“之”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以”为介词,可译为“用”;后“以”为连词,可译为“来”。
22.答案:C
解析:①“相似”有误,⑥“久别”有误。
23.答案: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B项,“牺牲”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25.答案: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以诚心判断。
26.答案:①借助庄公之“鄙”,侧面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②结尾段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写曹刿对取胜原因的解释,正面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27.答案:“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奠定了全诗豪壮的基调。
28.答案:(1)①友人赴任,劝慰友人 ②劝慰友人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③正面劝说,直陈道理
(2)庄辛在国家危急之时劝谏楚襄王,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劝谏君主励精图治。庄辛的劝说结合情境,紧扣目的,选用的劝说方法合理,所以是有效劝说。
解析:【参考译文】
庄辛谓楚襄王
秦国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流亡到城阳。庄辛对楚襄王说:“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自以为没有灾祸,和人也没有争端。不知那五尺来高的孩子,要把自己从四仞高的地方捕获。蜻蜓还算小的,天鹅也是如此。它在江海上遨游,在湖沼里休息,在高空中飞翔。自以为没有灾祸,和人也没有争端。却不知那射箭的人,要将自己从百仞的高空射杀。所以(天鹅)白天还在江河里游泳,晚上就被煮在锅里。天鹅还算小的,蔡圣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游高陂,北登巫山,驰骋在高蔡一带,不把国事放在心上。却不知道那子发正接受宣王的命令,要用红绳子绑自己去见楚宣王了。蔡圣侯的事还算小的,大王的事也是如此。(大王)吃着封地的粮食,车上载着国库的钱财,在云梦泽中纵马驱车,不把天下和国事放在心上。却不知道穰侯魏冉正接受秦王的命令,在黾塞内布满军队,要把自己赶到黾塞以外。”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脸色大变,身体发抖。于是就把执圭的爵位授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随着)攻占了淮河以北的土地。
29.答案:D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是“教导”的意思;后一个“学”是“学习”的意思。故D项不正确。
30.答案: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31.答案:示例:知识卡片中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文中的“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32.答案:示例:链接材料中,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先将学习比作“砺(磨东西)”,然后对比了“砺之”与“弗砺”的不同,突出强调了“学习,就是自身的磨砺”的观点,使说理浅显易懂。《虽有嘉肴》中,作者运用了类比论证,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解析:【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求学而不厌倦,是用来修炼己身的;教诲他人而不厌烦,是用来教化他人的。学习,就好比磨(东西)。昆吾山的铜,铢父的锡,让吴国和越国的工匠将它们铸造成剑,(假如)不加以打磨,就无法用它刺穿东西,无法用它击断坚固之物。(如果)用粗糙的磨石磨,再用细密的磨石磨,那么用它刺东西便如前方毫无阻挡一般,用它击坚固之物便没有击不断的。由此看来,经由磨砺与未经磨砺,相差甚远啊。如今的人们都知道磨砺剑刃(使之锋利),却不知磨砺自身。学习,就是自身的磨砺。
33.答案:(1)示例:夜不闭户 (2)示例:涕泗横流
34.答案: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5.答案:①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②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36.答案:①作者在写作甲文段时,处于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乙文段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解析:【参考译文】
【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屏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37.答案:(1)洗,洗涤。(2)已经。(3)更加。(4)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清洗;②一句意为:天比一天美丽。日: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38.答案:(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亵:亲近而不庄重。句意为: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样;逸致:情趣。句意为: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
39.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此句中的“予”与“独爱”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它们之间是主谓宾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故句子划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0.答案:(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启迪: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彩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践谈启示。“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