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16:1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20世纪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背景
表现
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世纪末—18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觉醒
高涨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瓦解
【回顾】纲要下册
【回顾】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民族民主运动:
"民族运动"或"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
"民主运动"或"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材料: 进入20世纪后,除了欧洲国家某些民族的归属问题,如阿尔萨斯—洛林、南提罗尔、比萨拉比亚没有得到解决外,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奥地利、俄国控制下的中东欧诸民族,英、法、德等国压迫和奴役下的海外各殖民地,也都存在着摆脱殖民统治和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任务。
—《一战前欧洲民族自决原则的理论及实践》
为什么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民族无法实现民族独立?
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学习聚焦】一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1)摧毁了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
(2)欧洲出现新国家:
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等。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3)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观察上述两幅地图,谈一谈其变化?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材料一: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 ……人类只有经过一切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 的过渡时期,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材料二:1916年5月,威尔逊提出再造世界和平的三项原则: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同样享有大国 所期望并坚持的其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 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
—奥古斯特·赫克歇尔:《从伍德罗·威尔逊的演讲和作品中看他的政治理念
(5)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鼓舞。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材料: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不给它以权利,使它能在兼并国军队或任何较强民族的军队完全撤走的条件下,不受丝毫强制地用自由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个民族的国家形式问题,那末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
——《和平法令》1917.11.8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越南民族解放斗争
(共产党)胡志明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
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
印尼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越南民族解放斗争
(共产党)胡志明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阿根廷:共产党领导的罢工
1923年,摩洛哥建立里夫共和国
1922年,埃及独立
1941年,埃塞俄比亚独立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武装斗争
社会改革
和平手段
部落酋长
封建君主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
意义: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欧洲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中国
法属 印度支那
印度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中共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胡志明 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①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尼赫鲁: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特别提示】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材料:战争结束之前,南非新建的钢铁产业已基本成形,为国内市场制造了一系列产品。纵观非洲,城镇人口增长相较之前更为猛烈,这一变化也腐蚀破坏了南非的种族隔离现象。1918年前,非洲人虽然仍在白人预定的矿井或农场上辛勤劳作,但非洲人也开始在行政机关、贸易领域以及教堂中代替白人,拥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承旦总主编,李安山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非洲卷》
【合作探究】请结合材料及本课所学思考:马库斯·加维因何发起“摘掉束缚非洲母亲的枷锁”这一号召
非洲民族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精英群体力量壮大;一战期间,殖民者与非洲人民间矛盾加剧;一战重创了欧洲殖民国家,削弱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非洲地区民族自决意识觉醒;十月革命的鼓舞
思考点(P75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矛盾激化)
2.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经济发展)
3.一战使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宗主国衰落)
4.一战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功案例)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由此殖民地人民( )
A.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B.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C.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一战影响,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使广大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A项正确;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与种族平等观念产生无关,排除B项;英法殖民地纷纷独立和建立新兴民族国家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殖民地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是受到十月革命影响,并非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必然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答案】C【详解】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
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背景
表现
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材料一:经过 20 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大西洋宪章》
材料三: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2)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殖民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
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反法西斯联盟的声明、宣言的支持
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第三世界
国家的联合
1.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 、原因: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
锡兰 1948
马来亚 1957
老挝 1945
菲律宾 1946
印度尼西亚 1949
缅甸 1948
柬埔寨 1953
新加坡 1965
古巴
1959 推翻美国傀儡政权
1961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1999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2.表现:
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2.表现
(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
(2)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二战结束后,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随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间 地区 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40年代末至50年代 亚洲 印度、巴基斯坦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
50-60年代末 非洲 埃及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60-90年代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结合课本: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国际意义?
3.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
①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②促使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③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
④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典例研析】(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以使用非本民族的英语为耻,这体现了阿契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民族文化情绪,并不是在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对大国政治对抗不满,排除BD项;根据“在伦敦街头”等可知表达的不是国家日渐开放,排除C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答案】C【详解】材料信息“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伊士运河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统治,英殖民帝国衰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背景
表现
特点
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
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本土文化
+
西方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背景:
2.表现: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印度
①特征:
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②具体表现:
接受西方
保留传统
统治精英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注重发扬印度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2.表现:
◎印度泰姬陵(伊斯兰教)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新加坡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是?
根据Manpower Ministry之前的官方数据显示,新加坡人早在2017年每周平均工作45小时,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2)新加坡
①特征:
②具体表现:
接受西方
保留传统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新加坡市
◎韩国首尔
新加坡和韩国都注意发扬的儒家文化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东方文化
(3)埃及
①特征:
②具体表现:
接受西方
保留传统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金字塔
◎苏伊士运河
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
(1)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复兴民族文化时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
(2)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现代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鉴基础上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出新的东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础发展出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第一,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第二,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第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教材P77【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摘编自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材料一:火龙果要被改名了?印度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ANI)20日报道称,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地方政府决定重新命名“火龙果(dragon fruit)”为“Kamalam”(梵文“莲花” )。
  这位印度官员为何有此想法?报道称,鲁帕尼认为,“火龙果”这个名字不太恰当,因为它的“龙”字会让人联想到中国,所以要给它改名为“Kamalam”(莲花)。
——《印度地方政府打算给火龙果改名,原因和中国有关》
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了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发展,但极端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很可能又会引发冲突。
材料二:亨廷顿:“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摒弃极端民族主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拓展】(P78页):查找资料,结合所学,选择若干案例,谈谈现代战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发展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一战后,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观念影响的仁人志士。
(3)一战促进了欧洲大陆现代主义的发展。一战使得美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战后很多国家的人移民到了美国,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给人类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课堂感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光耀认为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亚洲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典例研析】 (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
【答案】C【详解】印度、新加坡、韩国都是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他们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化发展,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多元的新文化,C项正确;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并非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兴民族国家是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D项“留有隐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原因
表现
原因
表现
韩国、新加坡
印度、埃及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