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悼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3、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4、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高尚品格和马恩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一、导语
由马恩的伟大友谊导入
二、解题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三、演讲词
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除具有议论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讲究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语言的口语化,同时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本文是演讲词的一种——悼词。
四、悼词
我国古代称为“诔辞”“哀辞”“吊文”“祭文”等,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属于狭义的悼词。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3.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五、听朗诵录音,整体感知,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可提供一些选项并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其哀,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赞其功,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六、简要分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1、这段文字表达恩格斯的什么感情?
2、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连“三刻”也交代出来?
3、写马克思逝世,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为什么?
4、“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用了什么修辞?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时的什么情景?
5、最后一部分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什么用“将”?
七、小结
八、作业
预习第二部分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二部分
一、导入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可以充分体现马克思的一贯性格——思考,因而有了文中一段的“停止思想”,正是他的善于思考,才有了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二、速读课文,师生研讨(以下问题仅作参考)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一部分中有没有概括性语句?如果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3、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3)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4)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
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5)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练习指导。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1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2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小结
五、作业
以“我心中的马克思”为题,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
叙其哀
赞其功——对于欧美—————发现
发现(理论)
其他发现
——对于历史科学————完成第一次启蒙
创办报刊(实践)
创立伟大的工人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