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涔涔、潸潸、徘徊、蒸融、赤裸裸”等词语。
2.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懂得“匆匆”的意义,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及其珍惜时间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懂得作者是通过刻画生活细节、运用修辞等方法来把抽象的时间写具体的。
2.感受时间的“匆匆”, 唤起珍惜时间的渴望。
难点:
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学会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诗《人生》,齐读,引出匆匆。
2.板书课文标题《匆匆》,让学生看标题发表看法。
3.了解作者,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简介,学生边看边记,一分钟后请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内容。(一分钟匆匆而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时间过得很快)
4.了解散文,散文是作者与读者悄声的对话以及共同的思考。(板书“对话”、“思考”)首先倾听(板书“倾听”)。
二、初读课文
1.播放准备好的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听课文,画出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的句子。
3.全班交流。
(1)注意“涔涔”、“潸潸”的读音。
(2)理解“涔涔、潸潸、赤裸裸、蒸融”等词语的含义。
(3)从句子、词、段落等发现整篇文章各个地方都有感受到,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时间匆匆而过”,从而体会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4.倾听之后跟着作者一起思考:(板书:将“倾听”和“思考”连结)
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刚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从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方面做批注。
5.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细品文句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1.时间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板书:将“思考”和“对话”连结)
2.从第一段开始进行交流。
要求学生:(1)先读有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自己找出得句子。
预设:第一句排比句,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3.指导朗读。通过对比的方式读出作者的惋惜。
4.仿照作者的句式写句子。
过渡: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出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八千多个日子”是一滴水,(出示一滴水的图片)作者当时约24岁,一生相当于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一段。
3.引导: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计(出示这滴水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视频),读出这种害怕和心痛。
4.师配乐范读。
5.生齐读。
过渡:当作者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让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不仅这些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1.师生对读
师: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己: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师: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二问自己:
生: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师: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己:
生: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师: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己:
生:难道像蛛丝一样的痕迹呢?
师:难道像蛛丝一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己:
生: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师:不甘心呀,他六问自己:
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
生根据自己预习了解的朱自清的生平回答。
小结:这正是朱自清先生的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
过渡: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述,可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日子描述的如此生动呢?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师生合作读。
2.聪明的你,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日子又是怎样溜走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起时间的足迹吗?
出示:——的时候 日子从——溜走 ——是匆匆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句子,几个学生组成一首小诗。对应开头。
四、回读全文,学会惜时。
1.引导学生学会惜时。
一篇文章远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人生当你走到不同的阶段,回过头来品味这篇文章,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倾听也好,对话也好,思考也好,越是深入,我们的落脚点会落在“思考”上,时间太短暂了,它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么,面对这样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读读朱自清的其他文章。
3.课后收集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与其他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