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7: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辩”的味道。
3.学会文中人物阐明自己观点时用“观点+理由”的表达方法,懂得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并能迁移这种方法的能力。
4.体会孔子谦虚及两小儿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辩”的味道。
教学难点
学会文中“观点+依据”的表达方法,懂得这样表达的妙处,并迁移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
大(近) 小(远)
凉(远) 热(近)
观点+依据 有理有据
教学过程
一、辩论激趣,引入课题。
1、课前辩论,抛出辩题:“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板书“辩”)
2、师:你们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很难说清谁对谁错,老师在这节课结束后会告诉你们答案。可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辩论的一个问题,连圣人孔子都无法回答,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呢?(板书:日)
3、温故知新,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背诵积累含“日”的诗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诗人的眼里,红日是景,是画,诗,可是在两个小儿的眼中,却是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了解学情,指导学习文言文。
(二)朗读课文,形成语感。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根据课件提示在书上划出停顿。)
3、提高难度,全班齐读课件竖行呈现的古文。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三)弄懂大意,出示选择题检查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情况。
1、指名说出课文大意。
2、出示选择题: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三、检查学情,品析课文。
(一)学习两小儿辩论的理由。
1、听写词语。(要求:一次念两个词语,每次只念一遍。指名上台板书。)
(1)第一组: 车盖 盘盂
a.出示图片,观察大小。
b.朗读词语,读出“大”与“小”。
(2)第二组:沧沧凉凉 探汤
a.用这两个词分别形容秋天和夏天。
b.指名上台用肢体语言表演这两个词。
C.理解“汤”的意思,学习含“汤”的成语并运用。
D.齐读词语。
2、在“车盖”与“盘盂”,“沧沧凉凉”与“探汤”之间连线,学生仔细观察,谈谈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这两对词语分别是形容太阳的形状与温度,或者视觉与触觉。(板书:形状,温度。)
3、找出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思考两小儿是怎么观察太阳的。
4、根据老师的问题朗读两小儿辩论的句子。指名朗读。
a.一小儿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
b.而另一小儿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
5、全班根据老师的问题回答。(反过来问:先温度后形状)
6、在“车盖”与“沧沧凉凉”,“盘盂”与“探汤”之间划上大括号,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第一组是“日始出”,第二组是“日中时”。(板书:日始出,日中时。)
指导朗读:一儿曰:日初出——,一儿曰:及日中——
一儿曰:日初出——,一儿曰:及其日中——
7、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太阳,为什么两小儿观察的现象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学生自由读,仔细体会。
8、老师继续从形状和温度两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读课文。(能背的则背。)
9、近大远小,近热远凉的道理,你认同吗?
四、变身两小儿,演绎辩斗赛。
1.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学生在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老师引导朗读。
a.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的小儿得出的结论是:——
b.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的小儿得出的结论是:——
2、两小儿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也有实实在在的依据。争的可谓是难分难解。指名演“辩”。
a.先用白话文,师生辩。
b.再用文言文,男女辩。
C.指名三个学生上台演“辩”。
五、明白道理,悟子品质。
1、师:刚才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两小儿:善于观察、有理有据;(板书:善于观察 有理有据)
2、师:作为裁判者,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从这场辩斗中,你还明白了什么?
孔子: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板书: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
3、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a.请两个学生示范太阳与地球的运转关系;
b.老师在黑板上画图示意。
C.教师适当补充。
4、语用训练。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两小儿辩论的逻辑:显摆观点,再说理由。
(2)温习《夸父逐日》。用所学方法练笔:在你眼里,夸父是英勇顽强还是自不量力?
六、课堂总结。
1、师:孔子作为裁判者,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用他自己的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善于观察、有理有据,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是什么呢? (“智”)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