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与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关键词、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融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
3.通过练笔,尝试使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表达情感。
4.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朗读感悟,体会文中融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那个漫长的星期天,“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早上)兴奋、期待——(上午、下午)焦急、无奈——(黄昏)失望、委屈
2.你们是否也经历过有这样的心情?如果让你用几句话写自己兴奋的心情,你会怎么写呢?
3.在《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是怎样表达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去探究史铁生在细致的叙述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品读写法
1.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表现“我”兴奋、期待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2.学生汇报: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1)抓住关键词“明媚”,可以体会到小男孩的心情是兴奋的,像阳光一样明媚、灿烂。作者通过对“阳光明媚”这样的景物表达他当时的愉悦,充满期待。
(2)如果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一下“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昏暗。”你们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3)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这种就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点拨:整个句子要读出明快的感觉,“起床,刷牙,吃饭”语速要渐快,突出重音“明媚”。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运用融情于景写法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它们的表达妙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
语段一: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作者描写了院子里的荒草丛又有了绿色,就像我在等待中带着一丝期待,妈妈买完菜回来,就会带我出去玩,我还是佷兴奋。
(2)“空空落落”是什么意思?空空落落仅仅是形容院子吗?为什么说男孩的心里空空落落的?
(3)师引读:时间一点点过去,我独自在院子里踏着一块块方砖,却不见母亲回来,我看见——(生读)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但还是没有等到母亲,我看见——(生读)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完一个蚁穴,母亲还是没有回来,我看见——(生读)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翻看着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我抬头看见——(生读)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语段二: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受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你是怎样理解“沉郁”这个词的?
(2)“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的除了光线,还有什么呢?
(3)作者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实际上是写“我”的心情渐渐沮丧,越来越失望。“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完全沉浸在伤心之中。
语段三: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光线为什么会“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呢?
(2)作者眼中的黄昏为什么是“孤独而惆怅的”的呢?
语段四: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男孩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点拨:从“阳光明媚”到“光线渐渐暗下去”再到“光线漫长而急遽地变化着”“光线无可挽回地消逝”,光线在变化,人物的心情也在变化。当作者心情不同时,对身边的景物感受也是不同的。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把情感的变化融入到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之中。
5.孩子们,你们能试着读一读这四个描写光线变化的句子吗?希望你们能用语气、语调的变化来再现小男孩心情的变化。
点拨:朗读第一句时语气轻快,语调高昂。从第二句开始,朗读的语气越来越沉重,语调越来越低沉。
6.后来,“我”的心情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我”眼中的景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以“我依偎在母亲怀里”为开头,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续写这个故事。
7.学生展示练笔。
三、纵观两篇,比较异同
1.孩子们,这个单元的两篇课文都表达了真情实感。现在,我们来回顾第8课,想一想:朱自清的《匆匆》和本课文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匆匆》的第3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写太阳从早到晚的“挪移”“跨过”“飞走”“溜走”,来写时光的流逝,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融入太阳这个具体的事物中。
2. 虽然《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是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但是史铁生和朱自清在情感表达上也有不同,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结合具体的语段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
归纳:史铁生和朱自清都是语言大师,在《匆匆》中,朱自清更多地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更多地把情感融入到人、事、物中间接地表达了出来。
四、布置作业,强化方法
1.孩子们,“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其实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像朱自清一样把心中的话写下来,直接表达情感,还可以像史铁生那样,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我希望你们能坚持“我手写我心”,灵活运用这些情感表达的方法,写出一篇篇饱含真情实感的佳作。
2.作业:
认真阅读语文园地中“初试身手”中的例句,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里 弹琴 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