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通关
氨、铵盐、硝酸的性质
1.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
A.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氨水极易挥发出氨
C.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只有小部分电离成和OH
D.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以NH3分子形式存在
2.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或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某同学将收集到的一试管氨气倒扣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充分吸收后试管中还有少量气体,该同学认为该剩余气体中可能含有氨气
B.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白烟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
C.在氨水中,氨主要以NH3·H2O的形式存在,故25%的氨水是指100 g氨水中含NH3·H2O 25 g
D.实验室中加热氨水可以制得氨气,说明NH3·H2O受热易分解
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发黑并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浓硫酸只表现脱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不稳定,会转化成氢氧化铁,说明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
D.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制容器储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4.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5.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定管内盛放某种液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NO(H2O含石蕊) /红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D.SO2(NaOH溶液)/无色喷泉
6.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形成喷泉
B.选用合适的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
C.HCl、NH3和SO2均能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
D.用NO2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将充满稀硝酸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甲气体经过如图所示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9.某硫酸铵样品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0.2%,此样品中可能混有
A.碳铵 B.硝铵 C.尿素 D.氯化铵
10.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少,后者多
B.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两者相同
C.反应速率:两者相同
D.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11.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浓硝酸受热易分解,应保存在低温阴暗处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2.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3.科学家哈伯因为氨气的合成曾获1918年诺贝尔奖。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检验氨气已装满的方法是________。
(2)氨气可用如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把氨气换成______(填序号)也可形成喷泉实验。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氯化氢气体 D.氢气
(3)完成氨催化氧化生成为NO的反应方程式,4NH3+____O2===4NO+6 ,产物NO能在通常状况下被空气氧化为NO2,请完成下列反应生成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4NO+__O2+2H2O===4HNO3
___NO2+ O2 + H2O===4HNO3
(4)12.8 g Cu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与一定量的O2混合,然后通入水中恰好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则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14.小明为验证NO2的氧化性和NO的还原性,设计了装置制取NO2和NO,并验证其性质,装置图如下:
(1)写出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NO2的氧化性;在丙中鼓入空气后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NO的还原性。
(2)实验前丙中充满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应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回答)。
(3)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乙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NO2的氧化性,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怎样才能证明NO2的氧化性?______________(简要回答出原理和现象即可)。
15.常见的五种盐A,B,C,D,E,它们的阳离子可能是Na+、NH4+,Cu2+,Ba2+、Al3+、Ag+、Fe3+,阴离子可能是Cl-、NO、SO、CO。已知:
①五种盐均溶于水,水溶液均为无色。
②D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③A的溶液呈中性,B,C,E的溶液呈酸性,D的溶液呈碱性。
④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只有A,C的溶液不产生沉淀。
⑤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氨水,E和C的溶液中生成沉淀,继续加氨水,C中沉淀消失。
⑥把A的溶液分别加入到B,C,E的溶液中,均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盐中,一定没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所含的阴离子相同的两种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D的化学式为________,D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A和C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E和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检验B中所含的阳离子,正确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氮肥NH4HCO3中混有少量的(NH4)2CO3,现采用下列方案测定该氮肥中(NH4)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5.7 g上述样品与2.0 mol/L NaOH溶液混合,完全溶解后,低温加热使其充分反应(该温度下铵盐不分解),并使生成的氨气全部被硫酸吸收,测得氨气的质量与所用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前样品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生成的氨气被硫酸吸收时不发生倒吸,可以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填编号)。
(3)样品中(NH4)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当V[NaOH(aq)]=50 mL时,生成NH3的质量为________。
17.16.8gFe跟一定量浓 HNO3 反应,Fe 全部溶解,共收集NO、NO2的总体积为 11.2 L(标准状况),所得溶液中 H+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请回答:
(1)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为_______mol。
(2)生成的 NO 与 N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高频考点通关
氨、铵盐、硝酸的性质
1.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
A.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氨水极易挥发出氨
C.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只有小部分电离成和OH
D.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以NH3分子形式存在
【答案】C
【解析】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只有小部分电离成和OH ,故选C。
2.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或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某同学将收集到的一试管氨气倒扣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充分吸收后试管中还有少量气体,该同学认为该剩余气体中可能含有氨气
B.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白烟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
C.在氨水中,氨主要以NH3·H2O的形式存在,故25%的氨水是指100 g氨水中含NH3·H2O 25 g
D.实验室中加热氨水可以制得氨气,说明NH3·H2O受热易分解
【答案】D
【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故剩余的气体中不可能含氨气,A项错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说明了氨气具有碱性,B项错误;虽然氨在其水溶液中主要以一水合氨的形式存在,但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是氨气,C项错误;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D项正确。
3.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份阶段检测)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发黑并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浓硫酸只表现脱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不稳定,会转化成氢氧化铁,说明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
D.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制容器储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答案】AD
4.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NH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H4Cl固体
B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答案】A
【解析】B项的正确解释为浓H2SO4与氨气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铵;C项的正确解释为该溶液可能为AlCl3溶液,也可能为MgCl2溶液;D的正确解释为NH3溶于水生成氨水呈弱碱性。
5.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定管内盛放某种液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NO(H2O含石蕊) /红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D.SO2(NaOH溶液)/无色喷泉
【答案】A
【解析】A. NO难溶于水,没有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故A不相符;
B. 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产生压强差,氨水呈碱性,遇含酚酞的水变红,故B相符;
C. HCl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HCl溶解形成压强差,产生白色喷泉,故C相符;
D. SO2与NaOH溶液迅速反应导致压强减小,该反应无颜色变化,产生无色喷泉,故D相符;
故选A。
6.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形成喷泉
B.选用合适的溶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
C.HCl、NH3和SO2均能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
D.用NO2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将充满稀硝酸
【答案】D
【解析】A.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气体迅速减少,压强迅速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在外界压强的作用下,将烧杯中液体压入烧瓶,从而形成喷泉,故A正确;B.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但是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能与碱反应的原理,选择碱液,CO2也能做喷泉实验,故B正确;C.HCl、NH3和SO2都易溶于水,可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故C正确;D.因为3NO2+H2O=2HNO3+NO,因此用NO2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不能充满稀硝酸,故D错误;答案选D。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甲气体经过如图所示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答案】B
【解析】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所以混合气体甲中一定不存在,硫酸和碱性气体能反应,所以100mL甲气体经过足量的浓硫酸,剩余气体80mL,说明一定有NH3存在且体积为20mL,二氧化碳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一氧化氮无色,与氧气立即反应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有NO和CO2,排水法收集气体,广口瓶被上升的水注满,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说明没有N2,则甲气体的组成为NH3、NO、CO2,故选B。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答案】C
【解析】A.硝酸铵分解不生成氨气,NH4NO3 N2O↑+2H2O,A错误;B.铵盐都易溶于水,不是所有铵盐中的氮均呈-3价,如硝酸铵中硝酸根离子中氮元素是+5价, B错误;C. 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会发生反应产生氨气和水,NH4+OH-NH3↑+H2O,C正确;D.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但是氯化钠受热不分解,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加热法分离,但不是升华法,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9.某硫酸铵样品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0.2%,此样品中可能混有
A.碳铵 B.硝铵 C.尿素 D.氯化铵
【答案】A
【解析】某硫酸铵样品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0.2%,故该混合物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小于20%。A. 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正确; B.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C.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错误;D. 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故答案选A。
10.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少,后者多
B.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两者相同
C.反应速率:两者相同
D.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答案】B
【解析】A.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1 mol铜消耗4 mol浓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3 mol铜消耗8 mol稀硝酸,所以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故A错误;B.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铜完全反应,铜做还原剂,被氧化都生成铜离子,失去电子数相同,故B正确;C.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所以反应速率:前者快,后者慢,故C错误;D.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深,后者浅,故D错误;故选B。
11.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浓硝酸受热易分解,应保存在低温阴暗处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答案】D
【解析】①中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②中C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或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氮,③中浓硝酸挥发后与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以此来解答。A.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则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故A正确;B.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则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故B正确;C.硝酸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生成二氧化氮的N元素化合价为+4价,化合价降低,在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故C正确;D.碳加热至红热,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一定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D错误;故选D。
12.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a 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3)极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4)②④
【解析】(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氨气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要伸入烧瓶底部。
(3)能形成喷泉,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酚酞变红,说明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4)①不利于氨气的吸收,②、④能防止倒吸,③易发生倒吸。
13.科学家哈伯因为氨气的合成曾获1918年诺贝尔奖。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检验氨气已装满的方法是________。
(2)氨气可用如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把氨气换成______(填序号)也可形成喷泉实验。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氯化氢气体 D.氢气
(3)完成氨催化氧化生成为NO的反应方程式,4NH3+____O2===4NO+6 ,产物NO能在通常状况下被空气氧化为NO2,请完成下列反应生成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4NO+__O2+2H2O===4HNO3
___NO2+ O2 + H2O===4HNO3
(4)12.8 g Cu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与一定量的O2混合,然后通入水中恰好完全反应无气体剩余,则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看试纸是否变蓝或者用玻璃棒醮浓HCl放在瓶口看是否冒白烟
(2)C
(3)4NH3+5O2===4NO+6H2O 4NO+3O2+2H2O===4HNO3 4NO2+1O2+2H2O===4HNO3
(4)0.1
【解析】(1)氯化铵和熟石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氨气为碱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NH3 H2O,NH3 H2O电离出OH 离子,溶液呈碱性,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集气瓶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或者用玻璃棒醮浓HCl放在瓶口,如果立即冒白烟,说明已经收集满;
(2)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氧气、氢气难溶于水,均不能形成喷泉;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答案选C。
(3)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一氧化氮和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反应生成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O+3O2+2H2O===4HNO3,二氧化氮和氧气混合通入水中完全吸收得到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O2+O2+2H2O===4HNO3;
(4)12.8 g Cu物质的量为12.8 g÷64 g/mol=0.2 mol,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和氧气通入水中恰好反应无气体剩余生成硝酸,这说明铜失去的电子最终被氧气获得,0.2 mol铜失去0.4 mol电子,1分子氧气得到4个电子,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需要氧气物质的量为0.4 mol÷4=0.1 mol。
14.小明为验证NO2的氧化性和NO的还原性,设计了装置制取NO2和NO,并验证其性质,装置图如下:
(1)写出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NO2的氧化性;在丙中鼓入空气后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NO的还原性。
(2)实验前丙中充满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应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回答)。
(3)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乙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NO2的氧化性,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怎样才能证明NO2的氧化性?______________(简要回答出原理和现象即可)。
【答案】(1)Cu+4H++2===Cu2++2NO2↑+2H2O 溶液变浑浊,有无色气体生成 产生红棕色气体
(2)排净丙中空气,防止发生2NO+O2===2NO2,并用排水法收集NO
(3)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是一种氧化性酸,可将Na2S氧化,使溶液变浑浊 可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
【解析】甲中的化学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产生的NO2通过乙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进入丙,一氧化氮可与气球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从而证明一氧化氮具有还原性。
15.常见的五种盐A,B,C,D,E,它们的阳离子可能是Na+、NH4+,Cu2+,Ba2+、Al3+、Ag+、Fe3+,阴离子可能是Cl-、NO、SO、CO。已知:
①五种盐均溶于水,水溶液均为无色。
②D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③A的溶液呈中性,B,C,E的溶液呈酸性,D的溶液呈碱性。
④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只有A,C的溶液不产生沉淀。
⑤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氨水,E和C的溶液中生成沉淀,继续加氨水,C中沉淀消失。
⑥把A的溶液分别加入到B,C,E的溶液中,均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盐中,一定没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所含的阴离子相同的两种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D的化学式为________,D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A和C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E和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检验B中所含的阳离子,正确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2+、Fe3+ (NH4)2SO4、Al2(SO4)3
(2)Na2CO3 CO32-+H2OHCO3-+OH-
(3)Ag++Cl-===AgCl↓ Al3++3NH3·H2O===Al(OH)3↓+3NH4-
(4)取少量B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色
【解析】①五种盐均溶于水,水溶液均为无色,则没有Cu2+、Fe3+; ②D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D中有Na+;③A的溶液呈中性,B、C、E的溶液呈酸性则含有NH4+、Al3+、Ag+,D的溶液呈碱性则D中含有CO32-,根据阳离子可以知道D为Na2CO3 ; ④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只有A、C的溶液不产生沉淀,则A、C中没有SO42-; ⑤若在这五种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氨水,E和C的溶液中生成沉淀,继续加氨水,C中沉淀消失,说明C中为Ag+,则E中有Al3+,所以C中为AgNO3;⑥把A溶液呈中性分别加入到B、C、E的溶液中,均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则A为BaCl2;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E中含有Al3+,B中含有NH4+,加BaCl2均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则B、E中含有SO42-;所以B、E为(NH4)2SO4、Al2(SO4)3 ;
(1)五种盐中,一定没有的阳离子是Cu2+、Fe3+;所含阴离子相同的两种盐的化学式是(NH4)2SO4、Al2(SO4)3 ;
答案是:Cu2+、Fe3+;(NH4)2SO4、Al2(SO4)3;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D的化学式为Na2CO3;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CO32-+H2OHCO3-+OH-;
答案是: Na2CO3;CO32-+H2OHCO3-+OH-;
(3) 硝酸银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钡,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Al2(SO4)3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铵,离子方程式是:Al3++3NH3·H2O===Al(OH)3↓+3NH4+;
答案是: Ag++Cl-===AgCl↓;Al3++3NH3·H2O===Al(OH)3↓+3NH4+;
(4)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NH4)2SO4中所含的阳离子的方法为:取少量(NH4)2SO4于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张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加热,若试纸变蓝,说明B中阳离子为NH4+;
答案是:取少量B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色。
16.某氮肥NH4HCO3中混有少量的(NH4)2CO3,现采用下列方案测定该氮肥中(NH4)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5.7 g上述样品与2.0 mol/L NaOH溶液混合,完全溶解后,低温加热使其充分反应(该温度下铵盐不分解),并使生成的氨气全部被硫酸吸收,测得氨气的质量与所用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前样品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生成的氨气被硫酸吸收时不发生倒吸,可以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填编号)。
(3)样品中(NH4)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当V[NaOH(aq)]=50 mL时,生成NH3的质量为________。
【答案】(1)+OH ===+H2O
(2)ABD
(3)16.8
(4)0.68 g
【解析】(1)根据图像在A点前样品与NaOH反应无氨气放出知,在A点前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OH ===+H2O,而不是+OH NH3↑+H2O。
(2)A、B装置当发生倒吸时,烧杯中液面下降,倒吸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重新降落下来,这样周而复始,从而防止了倒吸;D装置,由于氨气不溶于四氯化碳,从导气管出来的氨气在液体中上升的过程中被吸收,故不会引起倒吸。
(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OH ===+H2O、+OH NH3↑+H2O。设5.7 g上述样品中n(NH4HCO3)=x mol,n[(NH4)2CO3]=y mol,则有79 g/mol×x mol+96 g/mol×y mol=5.7 g…①,2x+2y=2.0 mol/L×0.070 L…②,由①②得x=0.06,y=0.01,故样品中(NH4)2CO3的质量分数是×100%=16.8%。
(4)由(3)知n(NH4HCO3)=0.06 mol,则消耗OH 0.06 mol,当V[NaOH(aq)]=50 mL时,与反应的OH 的物质的量为2.0 mol/L×0.050 L 0.06 mol=0.04 mol,则生成n(NH3)=0.04 mol,其质量为17 g/mol×0.04 mol=0.68 g。
17.16.8gFe跟一定量浓 HNO3 反应,Fe 全部溶解,共收集NO、NO2的总体积为 11.2 L(标准状况),所得溶液中 H+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请回答:
(1)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为_______mol。
(2)生成的 NO 与 N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答案】(1)0.5
(2)2:3
(3)3Fe +14H++5NO3 ===3Fe3++2NO2↑+3NO↑+7H2O
【解析】16.8gFe跟一定量浓 HNO3 反应,Fe 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 H+的物质的量为0.02mol,说明硝酸有剩余,铁全部被氧化物Fe3+;硝酸被还原为NO、NO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计算NO 与 NO2 的物质的量之比。
(1)硝酸被还原为NO、NO2,根据氮元素守恒,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NO、NO2的物质的量,所以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0.5mol;
(2)设生成的 NO的物质的量是 xmol,则NO2 的物质的量(0.5 x)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 ,x=0.2mol,所以NO、NO2的物质的量分别是0.2mol、0.3mol,生成的 NO 与 N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3)生成的 NO 与 N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方程式,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Fe +14H++5NO3 ===3Fe3++2NO2↑+3NO↑+7H2O。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