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8: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课外阅读训练
一、课外阅读Ⅰ
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rú)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千、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
①端而言,蝡而动: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
②禽犊:家禽和小牛,古时用来做馈赠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
[乙]
[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二、课外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丙]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刘向《列女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孰与昧行乎 昧:暗,昏暗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庐:坟墓
C.男则堕于修德 堕:同“惰”,懈怠
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师:以……为师
2.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④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5.关于学习,三则文言文各自阐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解析
一、课外阅读Ⅰ
1.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答案:A。 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
3.答案:[甲]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乙]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丙]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4.答案:(1)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亲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性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
[甲]君子学习,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学习,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学习,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学习,为的是把学问当作和别人相见的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都不会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了臭水里。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亲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性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课外阅读Ⅱ
1.答案:B。 解析:庐:简陋的居室
2.答案:A。
解析:注意抓住关键词和固定结构断句,如“夫”“非……无以……”“也”等标志。
3.答案:C。
解析:①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④是说“劝学”的结果。
4.答案:(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将来免不了成为做劳役供使唤的下人,没办法逃避祸患。
解析:(1)①“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如炳烛之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孰与:表比较,两者相比,询问哪个更甚。(2)①废:荒废。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5.答案:甲文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乙文中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需要“静”。丙文中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要想取得成就,在学习上必须有恒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要从宏观上了解三篇文言文,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应的关键信息并加以概括。
参考译文:
[甲]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君王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乙]君子的品行,依靠静心反思提高自己的修养,依靠俭朴节约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安稳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智,没有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放纵懈怠便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便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是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丙]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上学中途回到家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害怕,于是问他母亲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将来免不了成为做劳役供使唤的下人,没办法逃避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拜子思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