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历史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中历史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20: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2022 级高一历史单元导读学案《纲要》(上)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座号 ______ 自我评价 ______ 小组评价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单元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课时 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习评价请使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课标解读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
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一、第一目 正面战场的抗战(《纲要》上册)
学习聚焦: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
外来侵略的精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
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1.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进攻的主要史实,理解重要战役的历史意义。认识毛泽东《论
持久战》对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影响。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沿海
工业迁移、高校内迁等史实,理解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情况
下坚持抗战的重要意义。
拓展阅读:
当时军事委员会指挥的部队约为 180 个师,参加上海抗战的达 73 个师。……中国军队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
志,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同优势装备的敌军拼搏,使日军陷入严重苦斗。中国军队伤亡达 25 万多人,毙伤日
军 4 万多人。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
“余自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等。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
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即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
教育当然不成问题……”。
——太原会战国军牺牲将领郝梦龄将军给妻儿的绝笔遗书
如天利氮气厂、天原电化厂、大鑫钢铁厂、大中华橡胶厂、华生电器厂、亚浦耳电灯泡厂、豫丰纱厂、章华
毛纺厂、三北造船厂、上海机器厂、新民机器厂等。它们内迁后,不仅生产原有产品,满足当地居民和大批因战
事由沿海地区迁入居民的需要,而且努力生产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用品,支持抗战事业。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
西南联大师生也不负众望。他们中走出了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等八位“两弹一星”元勋,黄昆、刘东升
等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近百七十位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摘编自江城著:《历史深处的民国》
主要史实和历史意义:①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付出重大伤亡,毙伤大量日军,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② 八路军取得
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为抗日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③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④
武汉会战给予日军重大伤亡,武汉、广州相继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⑤ 抗战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取得长沙会战的胜利,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重要影响: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实和意义:① 东部沿海工业内迁,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事业,也一定程度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分布不合理的格局。② 高校内迁,保
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整体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例题】1 视角:国民经济的战时调整(2018·海南高考·9) 【答案】A
1
1938 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
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例题】2 视角:抗战时期高校内迁(2012·海南高考·18) 【答案】A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
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第二目 敌后战场的抗战(《纲要》上册)
学习聚焦: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
战场。
2.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沦陷区领导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敌后战场开
辟的重大意义。分析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战略影响。概括“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所作出的主要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课标要求)
拓展阅读:
在重点村庄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并在骨干地道里安装了电话、电台设备,以此成为
八路军与日伪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聂荣臻曾盛赞:“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
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摘编自梅兴无:《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的由来》
主要史实:① 中共在沦陷区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② 在沦陷
区组织工人怠工、罢工等斗争,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重大意义:敌后战场的开辟,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兵力。
战略影响:打破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主要努力: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政治上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重建新四军。② 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
日民主根据地,如采取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选举。
【例题】3 视角:敌后战场的全民族抗战(2021·湖北高考·8) 【答案】D
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
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
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例题】4 视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 【答案】D
1937 年冬至 1938 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
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
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三、第三目 东方主战场(《纲要》上册)
学习聚焦: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在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团结抗战
的史实。梳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逻辑关联,分析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世界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中国国际地位
有所提高的相关表现。
2
拓展阅读:(右图为戴安澜将军手书,泣读其杀身成仁的壮阔情怀)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经过战争
的洗礼,终于形成。中国人民在此之前,坚持抗战 4 年半,为国际反法
西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应有的国际承认。《宣言》
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首签,其余 22 个国家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
顺序依次排列,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各阶层抗战史实:① 求同存异,共同抗敌;② 华侨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华侨青
年回国参战。
关联:① 中国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②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对日作战,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
东方主战场的原因:① 中国正面和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
支持。②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①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时作为四大国领衔首签。② 《开罗宣言》中强调了日本战后归还所有侵占中
国的领土,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的完整。③ 中国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
【例题】5 视角:东方主战场(自创题)
这是包含部分二战大事进程的时间轴线。如果要利用其中的材料来论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东方主战场,你认为要增加什么重要的内容?
要求:(依据中国近代史,增加 2 条或 2 条以上重要信息,并说明理由。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示例:增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理由:中国抗战与世界法西斯战争密切关联,牵制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
中国抗战开始最早,结束最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
四、第四目 抗日战争的胜利(《纲要》上册)
4.依据教材与拓展材料,认识中共七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梳理日本帝国主义走向败亡的时间轴,分析中国抗战取
得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拓展阅读:为什么一个弱国能够最后打败强国
唤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为主要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取得抗
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而建立、巩固、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
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成功战略指导;开
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构成陷敌于两面夹击的态势,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独特战略举措;与不同
政治制度的国家合作或联盟,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摘编自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
重大意义:①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成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② 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组织和思想基础。
时间轴:1945 年 5 月,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 年 8 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
本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1945 年 8 月 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1945
年 9 月 9 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湾光复。
主要原因:① 民族觉醒、空前团结下英勇民族抗战的民族精神是决定性因素;② 中共团结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③ 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的成功战略指导;④ 正面和敌后战场的紧密配合;⑤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人
民的大力襄助,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所谓“蒋干、毛遂、屈原、苏武”,实为共工)
历史意义:中共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① 14 年抗战,人民革命力量有了重
大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② 抗战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
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 这一
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巩固题练
1.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 年,农民出
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 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3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2.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其中延安等 4 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
表 1 所示: 表 1 延安等 4 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 1 反映出当时边区(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提高题组,教师指导,可另行附纸)
1961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物共 33 处,包括古田会议会址(图 4)和中共
七大会址(图 5,属于延安革命遗址的一部分)。
有学者阐述古田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
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
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
设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
的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大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8 分)
厦门六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史复习提纲
单元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4 课标: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
①英勇抗战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太原会战,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1938 年 10 月武汉、广
州陷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高校企业内迁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
后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抗战初期 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②相持阶段
a\发动百团大战 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
标的进攻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b\坚持团结抗战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c\加强根据地建设 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成效显著,开展大生产运动;政治上:精兵简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中
采取“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
1、东方主战场
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积极倡
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敌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小结:国共两党为基础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开辟正面和敌后战场,牵制大量日军。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密切相关,
相互配合,为世界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共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巩固发展了革命根据
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抗战胜利是近代中华抵抗外敌的首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中国国
际大国地位,也开辟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4
例题答案解析:(下面对应例题题号)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
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
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
结构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 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的现象,说明
战争的特殊时期文化教育得以的南移,A 项正确;BC 项题干无从反映;D 项说法与题干相背。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沁源
围困战依靠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证明了共产党依靠群众政策的正确,故选 D 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建立红色区域政权的思想,与“抗战时期”不符,排除 A 项;“彻底”说法错误,
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强调沁源围困战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而不是敌后战场牵制了
日军主力,排除 C 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充分发动群众——农民、儿童参与抗战,说明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进行抗战,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 D 项;晋察冀边区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排
除 A 项;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坚”说法错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
敌后抗战的中坚,排除 B 项;“工农武装割据”实行于土地革命时期,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
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而材料是全面抗战时
期,排除 C 项。
5.【答案】
增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理由:中国抗战与世界法西斯战争密切关联,牵制了大
量日军有生力量。中国抗战开始最早,结束最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重大民族牺
牲。
巩固题练解析:(下面对应题号)
1.【答案】B
【解析】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使得农民政治觉悟提高,且成为边区党员的主力军,而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
使得农民党员就成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故选 B 项;
由“陕甘宁边区”和“1941 年”可以推知,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 1937 年国
共第二次合作之前,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 A 项;题干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党员构成情况变化,而不是旧
有的生产关系变化,排除 C 项;农民党员的增多有利于团结农民进行抗日,所以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
和发展,排除 D 项。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涉及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
子、地主等多个阶层,结合时间信息可知民族矛盾加深,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主政权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组织,故选 D 项;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于 1940 年,排除 A 项;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赞成抗日
的民主人士,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改变”不符合史实,排
除 B 项;1945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并未建立联合政府,排除 C 项。
3.【答案】(8分)
(1)理由: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
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2)意义: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后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是党史话语体系建构的
5
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古田会议的示例,可知入选理由首先说明中共七大的内容,再说明中共七大的影响,结合所学
知识,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
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后人研究革命历史、建构党史话语体系
有重大意义。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