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七单元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导入
古诗导入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友情是何等珍贵,如再遇知音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古诗导入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古诗导入
“鼓”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该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其为《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也为了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宣传该书: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干金(成语“一字千金”就来源于这个故事)。这样一来,其轰动效应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初读课文
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伯牙鼓琴
初读古诗
(1)“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2)“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4)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初读古诗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品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1)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
(3)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即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
换,即替换。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不能翻译的。
补,即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调,即调整语序。
词语解释
方:正,正在。
鼓:弹琴。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若:像。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少选:一会儿,不久,形容时间极短。
以为:认为。
复:再。
足:值得。
品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品读课文
介绍人物背景: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品读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品读课文
(2)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品读课文
(3)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品读课文
(4)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品读课文
(5)学生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用一个词来形容?
悲,痛;
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品读课文
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结构图示
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
《伯牙鼓琴》讲述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能从曲中悟出伯牙的心意,二人成为知音。锺子期
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
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破琴绝弦,
终身不再弹琴。
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拓展延伸
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与伯牙、子期传说有关的古诗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锤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与音乐相关的典故
曲高和寡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 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 ”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 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