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A(范围扩大,原文是“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2.D(根据原文,教育内卷只是“断亲”的一个原因,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3.C(A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B.“这说明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淡薄”错。D项,“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表述错误)
4.①举例论证。互联网时代,00后青年更愿沉浸在虚拟世界,造成交往惰性。②对比论证。传统社会中,互助是人们生存的必须,而现代社会,家庭独立,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互助。(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①“贾家宗祠献祭”传递祭品的顺序体现了儒家的人伦秩序和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②这种顺序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共同的祖宗为中心,类似向外推出的水波纹结构。(4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B(“失望不满”错误。作者意在表现现实中的北固山与其想象中的不同)
7.A(从侧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8.“形散”:取材自由、内容丰富。①从对北固山的想象写到真实的北固山;②从北固山写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③从辛弃疾对古人的感慨写到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慨;④从所见、所想写到所感。
“神聚”:①以“对北固山认识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写孙权、刘裕、辛弃疾的历史故事是为了突出北固山因一代一代人的感慨,变得伟岸与沉重。(6分,每点1分。)
9.①三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固山。辛弃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孙权和刘裕据此建立功业。②英雄迟暮、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北固山具有历史的厚重感。③文章借北固山咏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矢志报国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的同情与敬佩,突出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解析】句意: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
“尽已死”作“夫人子”的谓语,结构完整,“死”后断开,“余庶子”作主语,偏正结构,“余”作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孰大焉”意思是: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要有和它搭配的主语,所以“利”放后一句,表示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据此排除D。
11.B【解析】B.“威严尚武坚强睿智的人死后可以谥为‘文’”错,应该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谥为“文”。
12. A【解析】A.“郑文公……最终没有打赢”错,根据原文“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所以是周襄王没有获胜。
13. ①叔詹提请郑文公应该以礼对待重耳。②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建议,叔詹又提出要杀掉重耳。③晋国讨伐郑国时叔詹为了救国,自杀而死。
【解析】解答这题,找到叔詹以王命为重的具体事例即可。
根据“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可知,叔詹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流亡到郑国的晋国公子重耳的品德和才识有深刻的认识,知道重耳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叔詹见郑文公因为缺乏对重耳的正确认识而慢待重耳,就劝谏郑文公尊重厚待重耳,但郑文公不听。
根据“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可知,叔詹见郑文公不能厚待重耳,怕重耳将来登上晋国君位后成为郑国的祸患,就劝郑文公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
根据“‘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乃自杀”可知,后来,果然像叔詹预料的那样,重耳成为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君位后,兴兵讨伐郑国,重创郑国,叔詹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14. (1)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2)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
【得分点】(1)“权”,动词,称量,衡量;“然后”,这样以后;“度”,动词,量(长短);第二个“然”,这样。
“使”,假使;“反”,通假“返”;“忧”,忧患
【参考译文】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处境窘迫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路过此处的逃亡公子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
三十七年的春天,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唯郑命是听,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犕替滑国说请,郑文公怨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请反而囚禁了伯犕。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
四十一年,郑国帮助楚国攻击晋国。因晋文公当年路过郑,郑对他无礼,所以郑国背叛晋国帮助楚国。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国时郑君无礼的罪行。
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厌恶其他各位公子,都赶走了。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借机通报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兴发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
四十五年,郑文公逝世了,子兰即位,这是穆公。穆公元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三年,郑国派军跟从晋国攻打秦国,在汪打败秦军。
15.C(C.“不问世务”“对世事的厌倦”错,诗人并非不问世务,而是国家动乱,自己漂泊流离,无法问世务;从“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等句子可以看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并非对世事厌倦。
16. ①思乡怀人之愁。想起曾一起采菊登高的故乡亲友,今日还有谁在呢?表明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担忧。②羁旅漂泊之苦,万里漂泊,泪湿枕巾,表明自己流落中的孤独寂寞。③忧国伤时之悲。时值重阳佳节,身在巫峡心系长安,而群盗未灭,时局艰难,诗人悲苦至极。
16.一、二句“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诗人由重阳节想起了故乡樊川的菊花,忆起了当年登高远望浐水源头的情景;三、四“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当年登高赏菊与亲友欢笑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而如今还有几人在呢?写出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担忧,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愁。
七、八句“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系舟”表明是客路,“身万里”表明离家之远;“伏枕泪双痕”,枕上泪痕成双,可以想见夜晚诗人孤枕难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让他不禁泪洒枕巾。万里漂泊,泪湿枕巾,表明自己流落中的孤独寂寞,表达了羁旅漂泊之苦。
五、六句“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上句写自己身在巫峡,下句“国门”指的是国都长安;最后两句“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佳辰”指的正是重阳节,“对群盗”写出时局的动乱,群盗猖狂,国家动荡不安,因此诗人的愁苦无人诉说,无法排遣,故曰“愁绝”。时值重阳佳节,身在巫峡心系长安,而群盗未灭,时局艰难,诗人悲苦至极。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悲。
17.(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浴乎沂,风乎舞雩(3)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答案】18. ①一帆风顺 ②得意忘形 ③乐极生悲 (3分,每填正确一个给1分)
19. 经历挫折不顺,往往能使自己更加清醒,更加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更好地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4分)
20. 句中的“门”和“窗”比喻人生之路或人和社会接触的途径,“关上”或“打开”比喻走不通或走得通。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门、窗这类事物,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里失去,可能在那里有所收获的道理。(4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从前后句语意上看,应该选一个与“遇到挫折不顺”语意相对的成语,可用“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阻碍或挫折。
②处,所填的成语要注意“更不要”,要比“自满”更进一层,而且要与后一小句的意思相反,可填“得意忘形”。得意忘形:高兴得失去常态。
③处,选择成语时要考虑语境中所体现的情感变化,“遇到好事”应该高兴,但也要看到不利的方面,与“避免”搭配,可填“乐极生悲”。乐极生悲:快乐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这句话说的是经历挫折不顺的价值,“经历挫折不顺”是前提,然后将表现价值的后面句子分成三个短语,分别是“往往能够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己更加清醒”“更加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板”。
最后调整语序,按照“使自己更加清醒”“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的顺序排列,因为这三点是有因果联系的,语序不能颠倒。
最后整合为:经历挫折不顺,往往能使自己更加清醒,更加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更好地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扇门关上了,你可以去打开一扇窗”,这里的“门”和“窗”是喻体,本体是人生之路或人和社会接触的途径;“关上了”比喻走不通;“打开”比喻走得通。
这句话启示我们,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走,“只要你不放弃努力,失去的东西,也会以另一种形式让你重新获得”,也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里失去,可能在那里有所收获。比喻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可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C(C项与句中引号作用一致,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引用)
22.①遗传的作用远远大于生活习惯。②首要原因是黑色素过度沉积。③结构型“黑眼圈”。(共6分。每点2分)
四、写作(60分)
23.(略)。参照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铧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洋社会,“家庭”界限分明,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网络。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
D.受目前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影响,可以预期,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会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界限清晰。
B.“家庭独立”的程度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C.一些年轻人往往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后,才会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D.当今社会教育内卷严重地压榨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这种排序体现了材料一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时经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
C.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工作所在地相距较远而导致无法频繁交往,关系淡化,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D.家长们因教育孩子等问题而相互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贾府“草字辈”远房子孙)等便接了……传于贾蓉(长房长孙)……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某些论述,分析“贾家宗祠献祭”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固山下
张秀云
①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的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会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是如何的嵯峨险峻高耸入云?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固山峰顶,踩着词人的足迹,一览历史苍茫,江涛滚滚。
②初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眼的白光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听当地的作协主席介绍北固山。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朗诵起辛弃疾的这两阕词来,慷慨激昂神采飞扬,仿佛也如词人一般,正于高山之巅俯瞰神州,正在试图“看试手,补天裂”。下车了,走一小段路,拐个弯,前面是一片浩渺江水,这,就是长江了。北固山呢?他指着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喏,这就是!”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固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高不过五十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与黄山、华山、武当山那些我攀登过的名山相比,它真不过只是一个小丘啊!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山顶葱绿的树木就尽收眼底。好在,早已经过了以貌度人的年龄,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固山堆砌的是历史,厚重的是历史,并非寻常的山石;曾经让辛弃疾感慨万端的,也非山石,而是无处寻觅的孙仲谋,是消失在斜阳草树里的刘寄奴,是一段段历史的风烟历史的故事。
③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他一步步徘徊在山头,与谋士们谈兵论道,思考兴国大计,山上的石头听过他拍案而起的愤怒,听过他失利后沉重的叹息,见证过他与刘备商讨的破曹大计,孙刘联合。赤壁好一场大战啊,烧得曹军喊爹哭娘,江中浮尸无数。十九岁就执掌军政大权的孙权,这个统率千军雄踞江东英姿勃发的青年,就是辛弃疾眼中的榜样,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天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帝业……年少万兜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都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快意,算得上圆满。
④词人站在北固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辽阔的江水正滔滔东流,时光之水正滔滔东流,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无处寻觅,可是,他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却长存史册,长存人们心中。而我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⑤一阕《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⑥一阕《永遇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⑦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此时,离他孤军深入敌营捉拿叛贼,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赞美不迭的“少年英雄”,已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马厉兵上前线,一块好钢埋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⑧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里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劾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间的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赵扩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他已经卧在榻上,病入膏肓了,诏书宣读的任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词:“杀贼……杀贼……”消息传到朝廷,赵扩泫然泪下。
⑨一切都晚了。
⑩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一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积,伟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衍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固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长江边上,我在北固山脚下徘徊着,踟蹰着,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高峻的。
B.第②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之情。
C.第⑦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一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慨。
D.第⑩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山”,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认同。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B.⑤⑥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C.第⑩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目“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D.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8.请从“形散”“神聚”角度为《北固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9.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和刘裕的历史故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郑)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犕(bèi)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犕。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早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穆公。穆公元年春,秦穆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崤。初,往年郑文公之卒也,郑司城缯贺以郑情卖之,秦兵故来。三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节选自《史记·世家·郑》)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三十六年,王公年次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代,本国诸侯王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
文公,公,春秋时期爵位名;文,谥号,威严尚武坚强睿智的人死后可以谥为“文”。
“怨襄王之与卫滑”中的“与”与《烛之武退秦师》“与郑人盟”的“与”意思相同。
后稷,帝喾之子,周部落始祖,辅佐大禹,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尊为五谷之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郑国攻打滑国,郑文公不尊崇周襄王的请求,囚禁了周襄王的使者,并与周襄王兵戎相见,最终没有打赢。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这成为秦晋联军讨伐郑国的原因之一。
郑国公子子兰能够回国被立为太子并即位为穆公,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郑国守城官缯贺出卖国家情报,引来秦军,郑国爱国商人弦高诈称犒军骗走秦军,秦军在崤山被晋军击败。
春秋之义,汉语成语,指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核心是王命为重。请分析“春秋之义”在叔詹身上的体现。(3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齐桓晋文之事》)(4分)
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九日五首(其四)①
杜甫
故里樊川②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③,从儿具绿樽。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注】①此诗为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之作,时杜甫客居夔州已两年。②樊川位于长安城南,素浐,即浐水。③乌帽:庶民之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与《登高》均有悲苦情调,《登高》以描写自然景物开篇,而本诗以回忆过往起笔。
B. “巫峡蟠江路”是眼前景,由此联想到“终南对国门”,表面是写景,实则情感委婉深致。
C. 诗人戴着乌帽客居他乡,不问世务,在重阳节和儿子饮酒,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事的厌倦。
D. 本诗从早年经历写到暮年心情,曲折深沉,语言精深有味,谋篇造句中尽显沉郁之风。
16. 孔子有言:“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可望远,望远致深思,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思?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自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做铺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扇门关上了,你可以去打开一扇窗。只要你不放弃努力,失去的东西,也会以另一种形式让你重新获得。人生的路若不顺利,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是不适合自己,就可以试着换一条路走走,如此,失败也可能走向成功。
有人说生活需要辩证法,需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不管是 ① 之时,还是遇到挫折不顺之时,都要懂得理性对待,从多维角度看待人和事,辩证地看待成功和失败,我赞同这种看法。
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头脑清醒。遇到好事,不要自满,更不要 ② ,要看到其不利的方面,避免 ③ 。当遇到挫折不顺时,要看到希望,懂得危中有机。有一首歌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经历挫折不顺就往往能够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能使自己更加清醒和更加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对这样使用的好处作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研究表明,是否有“黑眼圈”, ① 。有个事实是,我们一生中都会有“黑眼圈”发生,不过是早晚和程度轻重的问题,而遗传因素直接决定了机体对形成“黑眼圈”的损伤因素是否敏感,尽管生活习惯和状态也会加重这些损伤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黑眼圈”。
血管型“黑眼圈”。首要原因是熬夜。长期熬夜、过度用眼会让眼周皮肤血液循环不好而形成“黑眼圈”。
色素沉着型“黑眼圈”。 ② 。日常不注意防晒、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或曾患皮炎等炎症都会导致眼周黑色素沉淀。
③ 。首要原因是眼周结构的改变。此种“黑眼圈”是由衰老、暂时性的眼部水肿导致的。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卧蚕、眼袋和泪沟的区别,错把眼袋当作卧蚕。通俗地说,卧蚕其实是比较发达的眼轮匝肌,可以想成是一条“瘦肉”。眼袋则是向外膨出的眼眶脂肪,可以想成是一块“肥肉”。泪沟就可以当作是一根“筋”。因此,“黑眼圈”这件事,熬夜的影响只是其中之一,遗传、自然衰老的影响更多。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
B.“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
C.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讲到“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青年学生的你,我们每天的学习任务真的很难吗?是“不为”还是“不能”呢?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