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雷雨(节选)》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9:1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 导学案
文化常识
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是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发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此后,《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相继发表。曹禺的戏剧喜好暴露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爱憎感情强烈,善于描写悲剧人物及悲剧性的生活内涵,标志中国话剧艺术渐趋成熟,推动了话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曹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雷雨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
内容梗概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
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
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课文探究
任务1、阅读文章,梳理人物关系
任务2、通读全文,思考作者想借雷雨表达什么主题?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最后,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
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任务3、自选一段赏析文中的语言特色
曹禺的语言也是抒情、诗意的。曹禺在创作中运用了一些诗的语言技法如比喻、象征、含蓄等的综合运用,使他的戏剧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在剧本中,曹禺喜欢对他所描绘的人物进行外貌、性格和身世的具体描述,对人物生活的场景作详细的说明和描绘。这种语言如同叙事诗一般,具有浓厚的抒情性。那像诗一样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意蕴深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曹禺决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撰写人物台词,而是让人物身临其境地讲话,将刻划人物内心活动的台词同舞台效果、布景的描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雷雨》便是当作诗来写的,其中的许多台词准确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正像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如《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侍萍相见那场戏,当周朴园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当认出侍萍后,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
他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从下意识中冒出来的话,是有内心语言和潜台词的。前一句话“你来干什么?”的潜台词有两层意思:其一,你大可不必到这儿来;
其二是一种威胁之意,你想来敲诈我吗?后一句话“谁指使你来的?”的潜台词是:不是你,那一定是鲁贵指使你来敲诈我的。他非常害怕他和侍萍的事暴露在鲁贵这个下人面前,这对他的名誉、社会地位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这两句“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对于表现周朴园的虚伪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潜在的意思。
任务4、分析文中一位人物的现象
周萍
周朴园的长子,周家大少爷,一度是继母蘩漪的情夫。他精神卑下,意志薄弱,缺少一般人所具有的善良品德。不仅早已和继母蘩漪发生不正当关系,还使侍女四凤怀上了他的孩子。他害怕他父亲,害怕社会的舆论,他很自私,只顾个人利益。
拓展阅读
曹禺名言:
我有一种谬论: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引伸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我觉得,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作家的那个极其亲切又极其真实,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当然,无疑问的,还包括作家刻划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但是,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多读《红楼梦》,多读读关汉卿的作品,就会感觉到这个道理。
万黛、万昭: 珍爱与痛惜--纪念父亲曹禺百年诞辰(节选)
今年是爸爸曹禺的百年诞辰,也是他离开我们十四周年的日子。在这十四年里,我们一步步加深了对他和他的戏剧艺术的理解,他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他的精神遗产和创作悲剧,永远令我们珍爱和痛惜。
1933年爸爸创作了《雷雨》,近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机会观看北京人艺第三代青年演员演出这个戏,使我们再一次体验了爸爸戏剧的魅力。于是我们总在想,曹禺戏剧,为什么至今仍然能够那样热烈地触发年轻演员们的创作激情?为什么仍然能够在观众中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那样震撼人心,令人惊心动魄?曹禺戏剧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取得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曹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想,爸爸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东西,当然首先是他写的戏。他成功的原因,当然包括他的艺术天赋。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就是,爸爸在戏剧创作中所表现的可贵的治艺精神。关于这种艺术精神,作为亲人,我们最深的体会是:
爸爸对戏剧创作的真爱、痴迷,动真感情的真情投入,他是一个流着心血真诚创作的作家。
爸爸选择戏剧,不是出于谋生需要或者为了追求名利,也不是受命于父母或者为了自娱,而是因为对戏剧的痴迷。
他爱戏剧,爱得入了迷。他一生的戏剧活动,不论是从小看戏、演戏,还是后来写戏,在书本上读戏、或是在学校给学生讲戏,都充满了热情和真诚。
听奶奶说,爸爸从小就跟着她看戏,看得着了迷,回家后常常自己一人对着镜子表演,.做出各种表情,比如欢乐、愤怒、悲哀、遐想、惊奇、鄙视、甜蜜、沉思什么的。在天津故居的墙上,留下了爸爸十三、四岁时拍摄的十几张不同表情的特写照片,这些形象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
后来爸爸上台演戏,更是满怀激情。听奶奶说,爸爸在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玩偶之家》)中扮演女主角娜拉。剧中娜拉背着丈夫准备离家出走,爸爸演这段戏,一个人在台上又说,又歌唱,又跳舞,把她在丈夫面前慌乱、复杂的心情,演得精彩极了;爸爸还扮演根据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名剧《悭吝人》改编的《财狂》主角韩伯康,在韩伯康发现丢钱的那场戏中,他一人又是哭,又是闹,最后“蹦蹬”一下晕倒在台上,把韩伯康这个守财奴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受到当时报刊的高度评价。妈妈郑秀说爸爸演戏过火,因为爸爸演戏特别投入,总是忘乎所以,在舞台上毫不吝啬地挥洒自己的热情。所以妈妈说,爸爸演戏不如导戏,导戏不如写戏。
爸爸在学校里讲戏,同样充满感情。听爸爸解放前在国立剧专的学生说,当时,剧专的学生们特别爱听爸爸的课,只要他一讲课,教室就挤得满满的,连走道甚至窗口都挤满了人。后来,这些学生对我们说,你爸爸讲西洋戏剧,真是一人一台戏啊!他上课总是一边讲解,一边朗读,又一边表演,一人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让同学们听得都入了迷,不觉下课铃响,上课经常超时。爸爸就是这样,讲课动真感情,自己首先被作品感动,因而感动了学生。
后来爸爸写戏更是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1933年暑假,他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妈妈陪伴下创作的。
爸爸对戏剧艺术动了真感情,没有功利,没有投机、敷衍和冷漠,是一个流着心血真诚创作的作家。他要写的都是真正感动自己,燃烧自己的心灵的东西,不同于现在某些追名逐利的 “艺术家”。
爸爸确是一个感情化的作家,他说自己这个人就是一团感情。但是,他的感情总是为社会现实生活所点燃,是社会生活激发了他,使他不能不写。所以,爸爸戏剧创作的产生和成功,他的艺术精神还在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责任感,得益于他的生活积累和思想觉醒。
《雷雨》就是被生活激发的产物,是他对生活长期观察、思考和觉悟的结果。创作这部戏时,爸爸经常向妈妈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讲他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对各种人物的观察,也讲自己的家庭。他常怀着一种周冲式的纯真和热情,发出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和不平,对光明的憧憬和向往。他在清华大学的同学都说,当时爸爸懂得的事,思想的成熟,完全不像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青人。
爸爸的创作永远是面向社会现实的。他与一些热衷于自我表现、追求形式主义的艺术家不同,现在有些艺术家,创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百姓大众,搞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看懂、才有兴趣的的东西;还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只追求形式,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花样翻新,内容却异常苍白、空虚。爸爸的作品总是有深刻内涵、有生活,有人物、有思想,永远把表现深刻的生活内容放在第一位;他的作品也讲究艺术技巧,而且是高水平的;他的作品也经常进行形式技巧上的创新,但是,他的这种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他的艺术技巧和创新永远是为表达作品社会内容的需要而萌动,服务的;
爸爸成就的取得还在于,他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和真知,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终生坚持艺术创作的高标准和原则,立志要创造出具有真正中国气派、独具曹禺个性和高度艺术水平的现代戏剧。
爸爸在艺术上,要求最高、最好,总是追求完美,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他向来主张艺术家要眼高,他认为只有眼高,才能手高。在艺术上,爸爸讲究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最不喜欢陈词滥调和“现成”的东西;不喜欢平庸普通,没有创造性的东西。
爸爸对笔下的生活和人物,要求做到真懂,真知道,他又是一个追求真知的作家。因为爸爸有成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并坚守艺术原则,他对戏剧艺术和戏剧创作的规律真懂,真知道,深知要写出好作品,不能只是讲事迹,编故事,谈思想,写问题。写“人”才是爸爸创作的中心,他向来是把人物的塑造作为一剧之本。爸爸认为“人”是最复杂的,要把人写好,就要写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真实可信的人,多面、复杂的人。而要写出这样的人物,作家必须真正熟悉他们,对他们做到真懂,“真知道”。
创作《雷雨》的时候,爸爸把人物的塑造作为创作的中心,对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内心世界进行了反复深入的思考。为了把人物真正想明白,想透,他为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写了小传,而且不止写一遍, 这些小传,每天都是一大摞一大摞地随着爸爸带进写作的清华园图书馆,最后堆满了他的床下。
爸爸可贵的艺术精神还在于,他极其严肃、认真和勤奋的创作态度。
听妈妈说,爸爸十九岁在南开大学时,就萌发了写《雷雨》的冲动,转入清华大学后,又酝酿了很多年,正如他自己所说,“日夜摸索”着,无论是 “醒着” 还是“梦着”,直到1933年《雷雨》才动笔。写作时,他对剧中人物、情节、艺术特点,对剧本的结构,甚至布景道具,都做了反复思考。
爸爸写作经常先写灵感激发自己的地方,写起来情之所至,一泻千里。时常他也会遇到难点,写得很艰难,有时日日夜夜苦干了一个月写出的东西,事后冷静下来一看,觉得不成样子,又全部作废。他冥思苦想,一遍遍修改,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写完后还要念。写《雷雨》时,妈妈常常看见,爸爸一个人对着镜子,模仿剧中人的口吻朗读台词,一遍,两遍,甚至几十遍。他说“不但要写得顺,还要念得顺”。 与专门从事写作的剧作家不同,爸爸是一个会演戏,懂得舞台表演的剧作家,在朗读中,凭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艺术感觉,他又能从语言的内涵和节奏中,再去发现剧本的毛病。他要把台词写成能够离开舞台经得起“读”,又能够离开剧本经得住“演”的真正戏剧语言。爸爸这种反复修改、朗读,苦心写作的情景,后来,我们也经常看见。
爸爸的成功绝不仅仅出于天才和“小聪明”,他说“即使有三分‘天才’,也要十分努力啊!何况我很笨,写东西很慢,很费劲,算什么‘天才’?”
爸爸的成功和艺术精神更在于,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艺术遗产的不倦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与表现中国的现实生活和创作个性结合起来,引出自己的新创造。
爸爸不像有的作家那样,仅仅靠个人经验写作。他既是“写出来”,又是“学出来”的作家。学习人类优秀的艺术遗产,读书学习在爸爸的创作生涯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爸爸从小迷恋中华民族的古典和民间艺术,12岁之前的童年时代,就广泛地接触了中国戏曲、小说、诗歌、散文和曲艺。儿时的爸爸在中国艺术中吸吮了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道德精神。
我的奶奶是个戏迷,爸爸三岁时,奶奶就抱着他去看戏,成了小戏迷。后来,爸爸又经常和章靳以、巴金伯伯一块到广和楼看富连城班子和小翠花的戏。童年时,爸爸看过很多著名演员的演出,比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余叔岩、谭鑫培演出的《空城计》《盗御马》《长坂坡》以及很多三国戏。比如北昆的韩世昌的戏以及侯永奎的《林冲夜奔》。又比如,说书的刘宝全以及刘鸿声表演的《斩黄袍》《失空斩》等等。
除观看演出外,爸爸,还读过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除四大名著外,他小小的年纪就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左传》《史记》《春秋》《道德经》《易经》《古文观止》以及《聊斋志异》《镜花缘》等等,特别是家中的(大)《戏考》,都让他翻烂了。
同时,在童年时代,他也接触到最初的外国文学,《巴黎茶花女遗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林肯传》等著作是他最初的读物。而《鲁滨逊漂流记》给孩童时代的爸爸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他曾设计绘制了一张快艇的蓝图,期望乘着快艇在海上乘风破浪,飞到世界最幸福的地方去,这个幻想在后来《雷雨》里周冲的形象中得到表现。
爸爸12岁考入南开中学。不久,他迷上了五四新文学和新剧,看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小说,阅读新报刊,如胡适的《新青年》,郭沫若的《创造》,叶圣陶的《少年》,天津的《庸报》和南开中学的《文学》《文学旬刊》等。他还看了许多时尚的文明戏,文明戏中言论正生一类的人物形象和观众的热烈反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五四新文学的感召下,爸爸开始了最初的创作活动,他参加学校的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副刊,开始创作小说、诗歌,并以战斗的激情发表杂感,在写作中,探索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苦闷和对黑暗现状的反抗。
最重要的是,爸爸在南开中学认识了真正的西方话剧,从此戏剧开始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