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为促进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截止2022年初,国家文物局已经先后评选出了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下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的是( )
A.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B.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C.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D.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在国际文化旅游界有一句行话:“看东方古建筑,不能不到中国山西;看西方古建筑,不能不到意大利罗马。”这是因为山西与罗马的古建筑( )
A.都承载了久远的历史文化 B.艺术风格迥然不同
C.都体现了集权政治的优势 D.建造水平不分伯仲
3.北京故宫布局如右图所示,旧称紫禁城。《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下表述错误的是( )
A.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B.遵循传统礼制,体现等级观念
C.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D.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
4.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据此可知,这一方案( )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B.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C.丰富了世界文明起源理论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5.截至2022年6月11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数达到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1985~2021年,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年均旅游收入超140亿。这反映了现代中国( )
A.文物保护立法得到了落实 B.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C.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突出 D.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
6.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评估报告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占63%,其中中国的占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占7%,其中中国的为0。这一对比反映出当前( )
A.世界遗产保护正面临困境 B.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
C.世界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 D.中国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7.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宜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8.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中国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表明,中国( )
A.传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B.完善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C.通过立法保护世界遗产 D.具有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9.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文化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
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10.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三幅图所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左到右分别是埃及古阿比多斯的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的牛尊和亚述帝国王宫出土的人面飞牛石雕。这些考古文物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历程 B.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C.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D.埃及文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
11.如表所示内容最能说明
1 1959年,埃及政府为发展经济,决定在尼罗河的中上游建立“阿斯旺大坝”,这可能会淹没尼罗河河谷的阿布辛贝神殿等重要的文化遗迹
2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展开保护行动,得到50多个国家的参与和支持,阿布辛贝神殿等古迹得以迁址重建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B.国际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C.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
D.以标准方式管理文化遗产的体制亟待加强
12.下表是2019年全球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的部分节选。据此可知
国家 世界遗产 国家 世界遗产
中国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 伊拉克 巴比伦
韩国新 儒家(宋明理学)书院 法国 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
日本 百舌岛·古市古坟群 冰岛 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火与冰的动态性
印度 拉费斯坦邦斋浦尔城 德国 奥格斯堡水利管理系统
伊朗 希尔卡尼亚森林 俄罗斯 普斯科夫学派教堂建筑
澳大利亚 布吉必姆文化景观 葡萄牙 布拉加山上仁慈耶稣朝圣所
A.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B.亚洲地区的文化古迹在世界上占主体地位
C.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D.新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13.“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上述规定出自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D.《世界遗产名录》
14.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1年开始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工作,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为目标,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2012—2013年,实施墓园的考古发掘;2014—2015年,进行主墓发掘;2016—2017年,进行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内棺、五号祔葬墓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工作;启动青铜器、玉器、金器、漆木器、简牍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2018年,进行墓园2号墓的发掘。到2019年,共勘探约4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套)。
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 文物
竹简和木牍 5200多枚仔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整套乐器 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
五铢钱 约200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缄,封泥铃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
异域风格文物 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簴(ju),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摘编自杨军《地下奢华: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
(1)根据材料,概括海昏侯墓考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18.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
材料二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商贸云集熙来擦往,华戎所交一大会所。莫高窟,始建于前奏宣昭帝符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材料三 是与非
面对惨遭列强劫掠后的莫高窟,1941年,张大千对莫高窟以临摹的方式对壁画进行编号考察,但其做法在当时便产生了争议。1942年12月5日,傅斯年、李济在给于右任信函中谈到;"欲遍基各朝代人之手迹,故先绘最上一层,绘后将其剥去,然后又绘再下一层,渐绘渐剥,冀得各代之画法。对于古物之保存方法,未能计及。"
(1)对材料一中缺失部分进行判断补充,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敦煌莫高窟艺术成就享誉世界的历史因素。
(3)面对张大千的这一做法,请你对文物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19.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据杨俊明、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始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英国产业革命,由于工业区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以后,其城市化进度开始趋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1979~1982年,欧洲高城市化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少得最多,达到-18.4%。
——摘编自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衰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都城的遗址,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D项正确;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北京,排除A项;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排除B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辽宁省,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看东方古建筑,不能不到中国山西;看西方古建筑,不能不到意大利罗马”即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罗马是古罗马文明遗迹保留较多的地区,山西作为中国的古代建筑大省,也保留了较多的中国古代的建筑遗迹,由此可知,山西和罗马都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山西和罗马相同的地方,并非不同点,排除B项;古罗马的很多建筑修建于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不能体现集权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山西和罗马的古代建筑分别代表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能体现建造水平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而非新中国成立后,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依据材料“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可知,故宫布局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依据材料“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可知,故宫遵循传统礼制,体现等级观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故宫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贡献,C项正确;中国方案提出的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没有体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排除S项;“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证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对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也与经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B项正确;材料与文物保护立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中国对世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整体状况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看,目前世界自然和混合遗产保护状况总体较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有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排除B项;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不断加入保护遗产的公约并通过各种保护遗产的法律,体现了中国具有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中国“传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和“完善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还强调了中国加入保护遗产的公约,不仅仅是强调立法,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可知旨在强调公众参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并未涉及民族自豪感问题,排除A项;公众参与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不是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依据材料“埃及古阿比多斯的埃及牛的黏土模型、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的牛尊和亚述帝国王宫出土的人面飞牛石雕”,可以看出这些文化遗产与人类的耕作方式,艺术,雕刻有着密切关系,C项正确;“全球化历史”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生活生产,不能体现社交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不单是埃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因埃及政府准备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阿布辛贝神殿等重要的文化遗迹,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得到50多个国家的参与和支持,阿布辛贝神殿等古迹得以迁址重建,可见国际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B项正确;其他三项表述片面,并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既包括文化遗产,也包括自然遗产,它们都属于人类共同财富,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仅为2019年全球新增的29处世界遗产的部分节选,无法得出“亚洲地区的文化古迹在世界上占主体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这些世界遗产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材料中强调各缔约国要承担起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这是《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因此B项正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及《世界遗产名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①④错误,排除ACD项;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选B项。
15.A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16.(1)特点:重视法制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答出三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大众传媒的发展。(答出三点)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可知,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根据材料“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可知,重视法制建设;根据材料“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可知,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可知,政府占据主导地位。
(2)根据材料“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根据材料“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可知,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根据材料“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
17.(1)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采用全新的考古理念;有计划地持续进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考古成果丰硕。
(2)论证: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和木牍”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以论证汉代的思想文化治理;出土的“整套乐器”成为西汉实行礼乐制度的实证史料;出土的“五珠钱”和“黄金”印证了汉代货币的形制,是研究中国货币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海昏侯基出土文物上“昌邑”“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可以实证汉代采用了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富有“异域风格的文物”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资料。
【详解】(1)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采用全新的考古理念;有计划地持续进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并行;考古成果丰硕。
(2)论证: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和木牍”“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可得其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出土的“整套乐器”可得西汉实行礼乐制度;出土的“五珠钱”和“黄金”可得其是研究中国货币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出土文物上“昌邑”“海昏侯家钱五仟”等文字可得汉代采用了郡国并行制;根据“异域风格的文物”的考古发现可得汉代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
18.(1)补充:北魏。理由: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且首都是平城。南方首都为建康,故为南朝刘宋政权。因此地图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故缺失部分为北魏。
(2)历史因素:地理位置优越,丝绸之路中外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时期设敦煌郡,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民族交融,佛教兴盛,推动了文化的多元;众多画工历代营建;政府政策的支持。
(3)建议:保护为先,传承文化;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完善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完善立法;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详解】(1)补充和理由:通过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统治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政权以平城为首都,加之图中提到的另一政权宋的首都在建康,可知该形势图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平城为北魏的都城,故缺失部分为北魏,确定空白处政权名字后,将分析过程当作理由表述即可。
(2)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二中“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商贸云集熙来攘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位置优越,丝绸之路是中外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时期设敦煌郡,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根据“莫高窝,始建于前奏宣昭帝符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工匠等方面分析可知,敦煌莫高窟艺术成就能享誉世界的历史因素还包括民族交融,佛教兴盛,推动了文化的多元,众多画工历代营建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3)建议:根据材料三中“惨遭列强劫掠”“莫高窟以临摹的方式对壁画进行编号”“对于古物之保存方法,未能计及”,综合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问题和所学知识,从政府、社会和技术等方面分析可知,须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完善相关立法和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为先,兼顾传承。
19.(1)特点:统治者的重视;有序化程度高(政府主导规划、修建);受宗教因素影响比较大;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城市规模的适度和军事防卫性;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
(2)原因:工业化导致的弊端凸显(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缩短了时空距离;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郊区和小城市优势的吸引(乡村和小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制造业外迁);政府的政策导向,给予中小城市更多优惠。
(3)意义:古老而厚重的古代建筑群,既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还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地位看);保护了城市特色,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历史中心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后世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
【解析】(1)
特点:根据“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可知统治者重视;根据“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可知政府主导规划、修建;根据“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可知受宗教因素影响比较大;根据“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可知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根据“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可知注重城市规模的适度和军事防卫性;根据“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可知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根据“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可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
(2)
原因:根据材料“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结合知识可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快,导致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生活质量下降等弊端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可知乡村和小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政府的政策导向,给予中小城市更多优惠等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
意义:根据“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可知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可知保护了城市特色,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根据“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可知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有利于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后世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推动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