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九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九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11: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课内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笛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新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渔家傲·秋思》上阕写景,一个“①____”字概括写出边塞与内地风光的不同,接着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突出塞下秋景②____的特点;下阕抒情,作者借③____的典故和“浊酒”“羌管”“白发”“泪”等形象,抒发了复杂的感情。
5.乐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羌管悠悠霜满地”,天气寒冷,秋霜满地,传来羌笛悠悠之声。作者借“羌管”表现了征人愁思。下面几句古诗中都写到了乐器,请任选一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古诗词中,人们常借“雁”写景抒情。请写出一句带“雁”字的古诗词。(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列选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点明季节及诗人的忧思之情。
B.“将军白发征夫泪”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
C.“边声”是指塞外悲壮粗犷的军乐,属于塞下战场特异的声音。
D.“霜满地”指秋霜满地,夜寒霜浓,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语言雄浑有力。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9.诗词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从本词的 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甜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①_____”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下片写②_____,把词中历来花前月下的儿女情,换成汪洋恣意的英雄气。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与本词“酒酣胸胆尚开张”都写到了酒。请简要说明三位作者分别借“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4.《破阵子·为陈同市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虚实结合。首句写实,似醉非醉中“①________”的行为展现了作者想要重返战场的内心世界;然后由实转虚,先写军旅生活和点兵盛况,接着以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从形声两个方面写出了②________,最后写行军用兵所取得的胜利成果;结句在写实中与首句呼应,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词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词人③________。
15.本词与《渔家傲·秋思》都对边地乐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两首词,说说你从画线句描写的乐声中各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8—9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这是一首壮词。上片以“醉里挑灯看剑”发端,接踵而来的是记忆中这些极雄豪、壮美的情景: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_________。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后,“____________”一词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与本词“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8.这是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期间寄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作者通过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阵容和______的追忆,表达了______理想。
19.用自己的话描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一场面。
20.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忽复乘舟梦日边”,与本词“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简要说明两位作者借“梦”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1.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B.“八年风味徒思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
C.词的下片前四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全词以抒情为主,在抒发悲情的同时,也显露出刚烈女性特有的英雄气质。
22.词的结尾长叹“青衫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3.上阕借用四面楚歌、下阕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4.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5.请谈谈“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的表达效果。
26.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别号“鉴湖女侠”。请从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她“女侠”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7.下列对词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传统的妥协。
C.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通过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词的结尾,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中。
28.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你如何理解秋瑾《满江红》这首词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1.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
示例:本句描写的是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带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3.B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故选B。
4. 异 苍凉(肃杀) 燕然勒功(燕然未勒) 5.示例:①“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君子以乐器“琴瑟”会友,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主帅在中军大摆筵席,“胡琴琵琶与羌笛”各种乐器表现了送别的热烈场面。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社日将近,箫鼓之声随处可闻,村人衣冠简朴,古风尚存,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古老民俗民风的喜爱。
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写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面,“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营中奏起各种乐器,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示例:归雁入胡天(边秋一雁声 月黑雁飞高)
4.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上阙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点明了塞下秋景的特点——异,即与中原地区不同。
第二空:“衡阳雁去无留意”突出了塞下秋天的寒冷凄凉,大雁飞去一点也没有留恋之意。“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的角度描写秋景,号角声声,为秋景增添了肃杀之气。“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的角度写夕阳尚未完全隐去,城门就紧闭了,突出了边塞的紧张气氛。所以突出了塞外秋景苍凉肃杀的特点。
第三空:“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5.考查诗句赏析。
①意为: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君子以弹琴鼓瑟来表达对淑女的爱慕和亲近之意。
②意为: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
③意为: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里淳朴民俗的喜爱之情。
④意为: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五十弦翻塞外声”表现了将士们昂扬的壮志和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考查名句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要求,书写正确即可。
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7.C 8.B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边声”指的是边塞所特有的声音,指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选项“指塞外悲壮粗犷的军乐”表述不准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委婉地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选项中“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表述有误;
故选B。
9.(1) 江城子 题材
(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这是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10.A 11.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感情。
10.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A.“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心狂”;
故选A。
1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及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
12. 狂 请战 13.王诗写离别劝酒,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意;范词写浊酒一杯,袒露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苏词写酒酣之后胸宽胆壮,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①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由此可知此处应填“狂”。
②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由此可知下片写的是“请战”。
13.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两句的意思是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表达了诗人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出自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这句诗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由此可看出诗人借“酒”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的意思是: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结合“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看出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14. 挑灯看剑 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战争的激烈) 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 15.“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写乐器演奏出的塞外歌曲,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词人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边地传来的悠悠羌笛之声,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征人思乡的愁情。
14.第一空:首句意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首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宝剑是作者征战沙场时的武器。作者于醉中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重返战场,建功立业的愿望。故应填“挑灯看剑”。
第二空:下片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激烈场面,马奔跑速度之快和弓弦声音之响。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前一句为形,后一句为声,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表现了行军作战的疾风迅雷之势,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第三空:末句“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现实中的作者已是白发渐生,再也无法重回疆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了,从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悲愤)。
15.考查比较阅读。
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塞外声:指悲壮粗狂的军乐。联系下片中作者对战斗场面的描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作者的人生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知,从这悲壮粗狂的军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联系后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将士们常年征战,久别家乡。饮下一杯浊酒,不由想到远方的家乡。再加此时的悠悠羌笛,遍地寒霜,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的强烈。所以从悠悠的羌笛声里,可以感受到将士们思乡的愁情。
16. 沙场点兵 可怜 17.答案示例:李白借典故中的梦,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抱负的愿望;辛弃疾 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上片”和“记忆中这些极雄豪、壮美的情景: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的提示,找到上片“沙场秋点兵”,可知,此处应填“沙场秋点兵”;
(2)根据题干“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后”和“一词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提示,找到下片“可怜白发生”,可知,句中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因此,此处应填“可怜”。
17.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结合上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愿望,可知,此处借姜尚、伊尹的遇合,表达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得到明主赏识,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本词“梦回吹角连营”的意思是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结合下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18. 沙场生涯 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19.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大家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光明前景。 20.示例:李白借典故中的梦,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抱负的愿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8.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知,诗人首先回忆的是对早年检阅抗金部队豪壮阵容。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诗人接着回忆的是早年抗金时的沙场生涯。
再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知,诗人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理想抱负。
19.本题考查对意象和画面的理解描绘。可结合上下诗句的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其中的场景。
示例:兵士们精神抖擞,威武的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把分好的牛肉分给了他们,他们一边吃着牛肉,一边唱着豪迈的战歌。军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振奋人心,又催人泪下。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行路难》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抱负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引出梦境,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1.B 22.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赏析有误。“八年风味徒思浙”意思是: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这里只表示对故乡的思念,没有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结合“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可知,反而是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反感。故选B。
2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词的结尾长叹“青衫湿”意思是: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结合前文“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可知,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结合创作背景“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可知,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3.①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指自己冲破了婚姻家庭的牢笼;②借用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以及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24.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
上阕中借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意思是: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冲破封建传统家庭牢笼的喜悦之情;下阕中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在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24.本题考查诗歌句子的赏析。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词人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豪气与苦不得男儿身的愁闷展现的淋漓尽致。
25.此句是以乐写哀,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以乐景来反衬悲哀之情。 26.示例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个短句,对比和反衬,格调高昂,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渴望投身革命的豪迈气概,体现她的“女侠”特点。
示例二:“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明确表明不被凡夫俗子所理解,不能做男儿的苦闷和不怕经受磨难挫折的豪气。
25.考查诗句的作用。“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可知此句为景物描写,以乐景写哀情,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当时环境的静谧和寂寥,这种寂寥的环境引发作者的思绪,为下文表达对贵妇生活的不屑及想要报效祖国又知音难觅的心情做铺垫。
2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女侠是指具有侠义品质和守信重诺的女子,代表着聪明、善良、能干、坚强的女子形象。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我虽然不是男子,不能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的心却比男子更为刚烈”。将自己的心作比,衬托虽为女子但是勇于冲破家庭牢笼,追求自由的刚毅。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意思是“那些俗人心胸狭窄,不能理解我,英雄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难免要经历磨难”。表示出自己不能为俗人理解,不怕经历挫折磨难的英雄豪气。
27.B 28.示例:这首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辨析。
B.有误,“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了词人与传统的决裂,并非“与传统的妥协”;
故选B。
28.本题考查诗词写法。
词句“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为: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作者以独特的观察视角描摹了中秋时节菊花绽开的美丽情景,营造出寂寥静谧的氛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为: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词人由写景自然过渡的抒情,抒发自己不愿拘泥于现实生活,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人格的愿景。由此可知,词作先写中秋之景,然后抒发情感,景与情前后相承,分明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