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跟踪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跟踪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11:08: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 10课 《阿长与<山海经>》跟踪练
一、字词书写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憎恶( )颈子( )粗拙( )灸疮( )( )
惧dàn( ) huánɡ急( ) jié问( ) pī雳( ) 孤shuānɡ( )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掳去(lǚ) 疮疤(chuānɡ) 惶急(huánɡ) 土匪(fěi)
B.憎恨(zènɡ) 絮说(xù) 惧惮 (dàn) 疮疤(chuāng bā)
C.粗拙 (zhuō) 悚然(sōnɡ) 恭喜(gōnɡ) 磨难(nàn)
D.规矩(guī) 疏懒(shū) 惊骇 (hài) 孤孀(shuānɡ)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我县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个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B.春暖花开,听说明天要去春游了,一些学生上课都心不在焉了。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D.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如果叶子也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B.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C.叶子会青翠欲滴 枝干会错落有致 体态会绰约生姿
D.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过程为主线,把全文有机地贯串起来,成为完整的统一体。随着“我”的感情变化,层层推进,丝丝入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帮助别人。
C.文章围绕阿长写了以下几件事:“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
D.本文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围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坨,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A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选段围绕《山海经》展开叙述,请梳理事情脉络,完成填空。)
①____________,我知道了《山海经》。
②从阿长那儿,我____________。
③从《山海经》后,我更搜集绘图的书。
8.文中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联系选文,说说你对“伟大的神力”的理解。
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赏析加点词)
(2)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10.根据语境,在A处补上一段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不少于30字。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补充交代阿长的身世?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要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4)品味第⑨段画线句子,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眼睛”?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
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 学谁 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 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 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13.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14.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5.阅读文章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zēng jǐng zhuō jiǔ chuāng 惮 惶 诘 霹 孀
2.D
A.掳去(lǚ)——lǔ;
B.憎恨(zènɡ)——zēng;
C.悚然(sōnɡ)——sǒng;
3.C
A.语序不当,将“学校”与“很多”位置互换;
B.两面对一面,可去掉“是否”;
D.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
4.A
A.扑朔迷离:原指难辨雌雄的兔子,比喻辨认不清男。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不符合“步骤繁多、有三个答案”语境。使用有误;
B.心不在焉:思想、精神不集中。符合“学生学习不专心”语境。使用正确;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符合“调皮捣蛋的小军”语境。使用正确;
5.C
解答本题,先读语段并审视四个选项所给的句子。由语段第一个横线后面的句子“如果叶子也不漂亮”可知,第一个横线上应该填“叶子会青翠欲滴”;由语段第二个横线后面的句子“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可知,第二个横线上应该填“枝干会错落有致”;最后一句的横线上就应该是“体态会绰约生姿”,故选C。
6.C
C“重点写的是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的说法有误。文章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
7. 远房叔祖说给我听 我得到了《山海经》 8.平时“切切察察”、满肚子麻烦礼节、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给我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完成了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从孩童的角度直接抒情,夸张地表现了我当时对阿长的崇敬和赞美。 9.(1)“连”和“也”连用,表现出了我对《山海经》十分念念不忘,连没文化的阿长都听说并跑过来问了,也侧面体现出了我对阿长的不屑和轻视。(2)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我”对阿长的赞美和祝福。 10.我的天!是真的吗?别人都不愿意为我去买,阿长竟然买来了?实在是太感谢了,我要赶紧打开看看是不是《山海经》! 11.属于补叙,补充交代长妈妈身世卑微、一生清苦,使前文阿长的各种缺点更加合情合理,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如今对阿长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概括。根据题目提示,划分出选段的三个层次,对应文段后,概括出横线处缺失的内容。如何概括,也可以根据题目提示。联系第一段中“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围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的内容,结合“从阿长那儿,我”的提示,第一空格式为“从……那儿”,可以概括为“从远房叔祖那儿”。联系第六段中“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内容可知,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第二空可概括为“从阿长那儿,我得到了《山海经》”。
8.考查信息的筛选与作者情感的体会。联系文段内容“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可知,她的“神力”在于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出长妈妈对“我”的关爱之深。同时,作者把阿长买回《山海经》说出她“具有神力”,突出了事件的难度之大,“神力”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感激。
9.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角度题目已经明确给出,大大降低了难度。答题时还是围绕两点——情节和主旨。第一题除了要写出对句中已提到的阿长的态度,勿忘记最浅层的含义,表现的是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家里人都知道。第二题判断表达方式后,答出情感,比较简单。
示例:(1)“连……也……”,既表现了我对《山海经》的迷恋在家里已经人尽皆知,也流露出“我”对阿长的不屑和轻视。
(2)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阿长深沉的祝福。
10.考查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把握。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是以“我”也就是小鲁迅的角度写心理,要结合前后情节展现“我”的情感,并符合小孩子的身份。并且,要展现当时“我”的丰富内心,情感要多多益善,表达出我的震惊、感激、幸福的心情。
示例:我想:天哪!真的是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吗?长妈妈,你太让我刮目相看了!
1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时,围绕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叙述。小说最后补充阿长身世,是为主旨服务的,是为了表对长妈妈的情感。身份卑微的阿长为一个小孩子的期盼甘愿奔波,而今已不在,鲁迅写文悼念,自然而然,情感包含有尊重、思念、同情。加之鲁迅连她的名字也没能记住,不清楚她的经历。故而,还饱含了深深的愧疚。最后,答题时要注意答题语言的完整。
示例:长妈妈身世卑微、一生孤苦,补充交代阿长的身世,既是对长妈妈的尊重,也表达了成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愧疚、同情和思念。
12.(1) 母亲翻找螃蟹 母亲发现螃蟹 母亲放下螃蟹
(2)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3)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抓走螃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走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咬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母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眼睛”是因为母亲不忍捉走母蟹,但为了孩子不得不硬着心肠这么做。
(5)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1)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此部分,提取出与题目要求一致的答案。先找到题目的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我想吃螃蟹”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即三自然段。“母亲捞起螃蟹”在七自然段,因此前两个空答案应在三至七段中间寻找,最后一个空在七段后寻找。
(1)根据题干“我想吃螃蟹”的提示,找到第五段“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中的“翻” 字,可概括为:母亲翻找螃蟹;
(2)根据上一情节“母亲翻找螃蟹”,找到六段“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可概括为:母亲发现螃;
(3)根据题干“母亲捞起螃蟹”的提示,找到第九段“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中的“放”字,可概括为:母亲放下螃蟹。
(2)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第三段“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 ,可知“我”想吃螃蟹;
根据第三段“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可知条件很差又是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
根据第四段“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可知母亲爱子心切。
(3)
本题考查动作描写。对于人物的直接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的描写,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情服务的。
八段“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句子中的“放、捞”写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原因是“她又想起什么似的”,即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但又不忍心抓走母螃蟹。这些动作表现了母亲善良的品质。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题时,需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
根据九段画线句子上文“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可知,母亲“咬牙”是“放、捞”了数次之后,“咬牙”做出了“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的决定,可见母亲做出决定的艰难;“闭眼”结合十段“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可知,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因为看了自己就会不忍心,就捉不走螃蟹了。
(5)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含义。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 内容及主旨,尤其是文章抒情议论的语段、语句分析。
根据四段“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可知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
根据最后一段“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点明了“母亲的心”的双重含义,即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还能理解、体谅母亲对孩子的爱,理解别的母亲。
13.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14.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15.(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2) 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16.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13.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内容。如4段写未曾谋面的约稿;5段写地坛家里聊写作;6段写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7—9段写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14.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题干要求答出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与标题的关系。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从全文考虑,《我与地坛》是作者回忆的引子,更是表现史铁生人生思考的佳作,给了作者启迪。所以作者要重点写。与文章题目“春天忆故人”不仅不矛盾,反而突出了标题的内容,并诠释了主题。
15.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体会语句含意的角度分析作答。(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明显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史铁生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这是充满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作者的创作观念的反映。“文章在,人就在”这是说像史铁生写的好文章会流传千古。反之,不好的文章会很快没有了阅读的价值。。
16.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感情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