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借助同样的人物描写方式,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感受孩童时期的纯真,激发孩子爱思考的能力,体会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机械表图片)
1.同学们,这是什么?表里有什么?那你们相信表里有生物吗?
2.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他小时候,表里的生物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他,让他好奇,让他渴望。那里面究竟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瞧一瞧吧!
3、板书课题。
(过渡语:“学贵有疑”,根据课题,你有哪些疑惑?)
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悟
1.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课文主要叙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 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爱思考、天真可爱无邪、充满想象力、有趣的孩子......)
三、精读课文,举一反三,小组合作
(过渡语:我们说,说话要有理有据,文中的“我”让我们用这么多的词汇评价他,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接下来,让我们学习如何找出相关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
1、举一反三。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课件出示: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吧。
预设:因为“我”爱思考,才认为表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句子中的“大半因为”、“但是”、“也许”给我们展现了思考过程。
学生说理解,老师引导学生做笔记,批注,并学习如何填空。
2、小组合作找相关语句,五分钟后请一名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合作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收集相关语句(证明“我”的性格的特点的句子),理解。待会作为代表发言。
(2)组员积极寻找相关语句,并把语句、理解告诉组长,让组长在他的书上做好划记并批注自己的理解。
3、代表发言
预设:“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相关语句: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善于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声音判断的。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声音,学生想象画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内容。)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唱要单调些。
因为“我”善于观察,才会那么小的声音都听得到,甚至发现表的声音是柔和、单调的。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因为“我”善于观察,才会发现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
小结:我为什么猜测表里有一个生物?
(小时候,由于“我”没听过机器的声音,只知道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但是父亲的表也能发出声音,并且和生物一样那么神秘,于是我猜测表里有一个生物。)
预设:“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相关语句: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重点理解“想动”、“痛苦”、“一......就”这些词语,感受“我”因好奇心强,想而不得所导致的痛苦,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多次的“为什么”,说明我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知道。这是对“我”和父亲的语言描写来刻画性格特点的。
预设:“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相关语句: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文中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写出“我”对新事物的思考。
预设:“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相关语句: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因为“我”的天真无邪,我才会真的相信父亲的话,相信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因为“我”的天真无邪,才会把父亲糊弄“我”的话当真并且见人就说。
四、联系实际,品读句意
1.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呢?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说一说。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充盈,“我”意识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幼稚、可笑,明白了父亲的表里并没有蝎子,所以才不说了。)
2.对成年后的作者的成就进行介绍。
3.向孩子展示机械表中的“小蝎子”,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观看《大耳朵图图》第4季第1集,想想文中的图图是个怎样的孩子?比一比,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做哪一种人?
五、课堂小结
好奇心成就了“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好奇心促使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
好奇心使得詹天佑成为中国铁路之父;
而如今,好奇心在同学们心中发芽,我们要促使它成长,让它带着我们去探索更为神奇的世界!
六、课后作业
运用对人物的描写,练写作文,记一件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