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决、孰为汝多知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能了解文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短文,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掌握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孔子的名言,猜猜是谁说的。引出孔子,孔子是个什么人?有谁知道?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出示课件孔子的资料。
2、我们先来学习这课的词语,出示:车盖 盘盂。了解车盖和盘盂,出示相关图片。
3、齐读这两个词语,车盖和盘盂谁大?应该怎么读,让人一听就知道它们是一大一小的?
4、再出示两个词语:沧沧凉凉 探汤。要你选一个来形容秋天,一个来形容夏天,你会怎么选?生答,为什么这么选?生答。“探汤”中的“汤”是什么意思?“探”呢?探汤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天气很热。
5、齐读这两个词语。应该怎么读呢,让人一听就知道它们是一凉一热的?再齐读这四个词语。
二、走进课文,目的明确
(一)初识课文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1、 现在老师在这两组词语之间画了两条横线,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不急,先听课文录音,同学们结合课文静心思考。播放朗读视频。
2、谁能结合课文,从这两组词语当中,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它们是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谁还有什么发现吗?(如果没人知道,老师适当提示。同学们看第一组是谁说的?第二组又是谁说的?第一组词语是形容太阳的________。第二组词语是形容太阳的________。)也就是说第一组是从视觉的角度去观察,第二组是从感觉的角度去观察。
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画下来并大声的读一读。
4、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谁来读一读?下面再读,不过要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读,不读旁白。一儿从感觉的角度去观察,读。一儿从视觉的角度去观察,读。根据老师的提示,全班齐读几遍。
(二)深入理解
车盖—— 盘盂
{∣ ∣}
沧沧凉凉——探汤
1、刚才是横向对比,现在老师在这些词语中间画了两条竖线,进行分组,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2、生答。师板书。
车盖——盘盂
日初出{∣ ∣}日中时
沧沧凉凉——探汤
3、对着黑板上的板书读,师生合作读。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东西看起来小一些,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一些。你觉得这一小儿说的有道理吗?老师在上面画了两个括号,要你填上远和近,你会怎么填?生填。
(近) (远)
车盖—— 盘盂
日初出{∣ ∣}日中时
沧沧凉凉——探汤
5、指着板书读,“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要热一些,而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要凉一些。平时生活当中,你有这感觉吗?老师在上面画了两个括号,要你填上远和近,你会怎么填?生填。
( 近 ) ( 远 )
车盖—— 盘盂
日初出{∣ ∣}日中时
沧沧凉凉——探汤
(远) (近)
6、对着黑板上的板书读,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两小儿的观点正好相反。同样一个太阳,同一时间观察,一儿曰:日始出时去人近。另一儿曰:日初出去人远。为什么他们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呢?生答: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7、一儿站在视觉的角度去观察,他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什么?日初出大如车……。一儿站感觉的角度去观察,他的观点是: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
三、创设情景,趣味辩斗
1、一儿说日始出时去人近,另一儿说日初出去人远。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两个人是争的面红耳赤,不分胜负,谁也不服谁。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_______。你是怎么理解“辩斗”的?生答。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两小儿辩斗的语句反复读,和同桌或前后同学分角色进行辩斗。
3、请一组同学到台上来展示辩斗,学生评价,师生辩斗。现在我是一小儿,可加一些词语:此言差矣,非也,非然也,谬矣等。
4、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生答。
5、既然都喜欢这两小儿,那么我们来分组当当这两小儿,老师读旁白,同学们分角色进行辩斗。提示语:一儿争辩曰,一儿反驳曰,坚持曰,一手指着曰,另一儿也一手指着曰,跺着脚曰。加速提示。
6、正当两小儿辩得不分胜负时,谁来了?生答:孔子。孔子是怎么做的?生答:不能决也。“决”是怎么理解的?生答。就连这么博学的孔子也不知道谁对谁错,难怪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谁说你知识渊博呀?
7、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孔子,你接下来会怎么说?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文言文,还可以用上孔子的名言。生答,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知识无穷”等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孔子不知道,那么你觉得两小儿谁说得对呢?为什么?生答。出示科学知识。
2、了解作者。
3、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