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价值观题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价值观题专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9: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之思想情感价值观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B.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
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
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2.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系即景抒怀之作、上阕重在写景,细腻而不呆滞;下阕重在抒情,委婉而不绵软。
B.风雨后花径落花飘零散乱,令人黯然;但“园林渐觉清阴密”、又令词人颇为欣喜。
C.“流莺乳燕”本是美好事物,词人却“怕”其“得知消息”,可见言外另有所指。
D.“彩云依旧无踪迹”,词人以彩云喻所思之人,想写信倾诉,却不知将书信寄向何处。
★4.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B.“边柳挂乡愁”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乡愁的沉重。
C.颈联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
D.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
6.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陶渊明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①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注】①谢:此处为“告诫”的意思,告诫年轻人交友不要意气用事。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D.诗歌尾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卒章显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本诗最后四句与《诗经 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待感情的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9~10题。(9分)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 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 “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10.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7~8题。(9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2.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
七、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到滁州任上半年,治理地方大有成效。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⑤华胥梦:《列子 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心境,含蓄深沉。
D.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14前人评价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词中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刘孝仪
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
【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师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笔力劲健,令人快意振奋。
B.首联重点描写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颔联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则是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展现了汉军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骠勇之态。
C.颈联中,诗人分咏出击匈奴中敌我景象,叙我军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画面交叠着一片降幡屈膝的颓容,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结尾是两句问答之语,“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何谓从军乐”这一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1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错误。“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祭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故选C。
2.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
3.B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又令词人颇为欣喜”错误。“渐觉”以作者的认识过程写时序节令的推移,没有表现“欣喜”。故选B。
4.(1)羁旅思乡之愁。词人本是北方人,却“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舍”,可见滞留江南时间之久,思乡情切。
(2)年华逝去之恨。“红粉暗随流水去”“刺桐花落尽”可以看出词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惋。
(3)报国无门之痛。“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无处,彩云无踪”,小人作崇,无人为传递消息,报国无门。
(4)故土难返之痛。“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归去之路为平芜所阻,收复故土无望。
5.C C.“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边塞远客的不得志。“裘”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岑参毫无疑问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个“敝裘”很明白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6.①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②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7.D D.“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错误。“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作者表达的含义是:感情深厚的两个人一旦分离后感情可能就没有了。
8.相同点:《拟古》诗将自身的际遇作为教训,告诫年轻人对感情要理性,不要意气用事;《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自己的感情行为是有界限的,说明两位抒情主人公都对感情持理智、理性的态度。
区别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谴责。
9. D不是凄楚之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学、不想学乃至不学。抒写王维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
10. 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6 分,每条 2 分)
11、B 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2.【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 “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一联一析,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即可得分)
13. B【解析】B项,“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词人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虽然东南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北伐中原的大业。故选B。
14. 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①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人民安乐,作者感到欣慰。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③自信之情。看楼下车马如流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安宁。
15.D D.“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错误,“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16.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千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也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