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23 20: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3.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2019湘教版
课标定位
1、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2、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3、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污染物跨境转移应遵循的原则、国际合作措施,以及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课本103页)
1988 年 6 月初,一家意大利公司将大约 3 800 吨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本德尔州 的科科港,并以每月 100 美元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户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 发出恶臭,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质——聚氯丁烯 苯基。这些有害废物造成很多码头工人及其家属瘫痪或被灼伤,先后有 19 人中毒死 亡。经调查核实后,尼日利亚政府疏散了被污染地的居民,逮捕了 10 多名涉案人员, 并将此事上升为外交事件。经过交涉,意大利政府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 并将这批有害废物运回意大利。但由于当时意大利的各个港口均拒绝其进港,欧洲其 他国家也拒绝其入境,这批载有有害废物的船只只能长期漂泊在公海上。
1.为什么这家意大利公司要将有害废物“千里迢迢”地运往非洲的尼日利亚呢
意大利本国对于污染物排放管理严格,而尼日利亚是欠发达的国家,相关管理较为疏 松,将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可以规避因为制造过多有害废物而面临的处罚。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对移出国和移入国来说,分别会带来哪些影响
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移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 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但这种行为可能使污染移入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技术、信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日趋频繁。一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内,而是逐渐演化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 概念
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2 污染物的主要转移形式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这些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被转移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课本104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 年 4 月 26 日当地时间 1 时 24 分,苏联境内乌克兰共和国的切尔诺贝利核 能发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所释放的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的 400 倍以上。事故导致 30 多人当场死亡,附近的 10 多万居民紧急撤离,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放射性 物质的远期影响而患重病或丧命。连续爆炸散发出的大量高能辐射物质进入高空平 流层,周边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风向的关系,约有 60% 的放射性物质落 在白俄罗斯境内。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 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 欧洲西部和北美。1. 说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形成过程: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危害:酸雨直接腐蚀破坏人类建筑物,使水体、土壤酸化,危及水生生物,危害植被,影响农作物收成等。
课本104页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 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 欧洲西部和北美。2. 列举其他污染物自然跨境转移的事例及其造成的危害。
1986年莱茵河沿岸,位于瑞士境内的化工厂着火,污染物大量进入河流并迅速扩散,造成了跨境环境灾难,直接污染了下游的水体,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并危害沿岸居民的健康。
2015年,印尼超过26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由此产生的烟霾侵袭了印尼、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直接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大量人员呼吸道感染。
课本105页
3. 污染物的人为跨境转移
(1)根本原因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
(2)转移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3)主要形式
①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
②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4.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影响
(1)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
(2)可能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印度宣布将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塑料废弃物
污染天堂假说
(课本105页)
“污染天堂假说”又被称为“污染避难所假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 力和环境标准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一 些企业为了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希望把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如皮革、造纸、石油加工等,布局到环境监管较弱的国家或地 区。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急于发展经济,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 环保门槛,允许“三高”企业进入,从而加剧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生态环境明显恶 化,各种污染事件频发,居民健康受损,接受转移的这些国家和区域成为污染物 的“避难所”。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确保长远的环境安全,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应该直接拒绝引进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产业?
课本106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电子垃圾属于危险固体废物, 包括废旧的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是全 球增长最快的一类污染物。西非的贝宁、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受发达 国家电子垃圾转移影响较大。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加纳是全 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接受国,在进口的旧电器中,有 85% 来自欧洲,8% 来自北美, 4% 来自亚洲,其余的3% 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上述材料,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分析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所产生的影响。
环境:形成大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
经济:直接获得部分贵重金属,推动回收经济的增长。
社会:进口这类旧电器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但危及居民健康。
2.有人认为,牺牲环境质量,被动承接污染物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的发展代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是依靠承接污染物、牺牲环境质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应该在发展中重视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对。
3.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子垃圾产生国。议一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淘汰的废旧家电都到哪里去了
部分零件进行回收再利用,部分经过物理粉碎分解后诞生包括铁、塑料、有色金属等各种拆解物。这些拆解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固体废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直接出售,进入下游产业成为原料再次投入使用,制成我们手中的笔杆和身上的纽扣等。而另一种是危险废物,则会在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管下,被送到具备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善后”。
课本106页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2.国际合作的制度保障
作为全球首部规范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第二,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第三,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课本107页
危险废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巴塞尔公约》即《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于 1992 年 5 月正式生效。目前,世界上有 186 个国家正式加入。 《巴塞尔公约》规定的危险废物, 通常是指具有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 毒性和传染性等特性的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前者包括废料、废渣、废水、废 气等,后者包括废食、废纸、 废瓶罐、废塑料、废旧日用品等。大量未经处理的危险 废物堆积,占用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威胁到 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3.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
(1)综合防范
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污染物跨境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需要从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性的应对措施。
(2)具体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②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④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⑤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⑥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课本108页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17 年 7 月,国务院出台《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 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 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 民群众身体健康。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二是完善堵住洋 垃圾进口的监管制度;三是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四是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长 效机制;五是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
课本108页
1.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如图 3-19 所示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如图3-19所示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
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随着污染水平上升而开始快速提高,但污染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后,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而后期随着污染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上升,呈现负相关性。
(2)调查你家乡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看看是否符合图中所示的规律。
课本108页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 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 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 1 320 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 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1986 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 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 2000 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 2020 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 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 秀美迷人。
( 1 )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 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综合治理与产业转移的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产业引入。
经济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贸易,打击整治污染物走私。鼓励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发展权环保权,共同治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公众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自觉规范行为,参与监督
课本108页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 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 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 1 320 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 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1986 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 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 2000 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 2020 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 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 秀美迷人。
( 2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怎样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可采取 哪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应当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不盲目引进产业,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加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技术标准;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环境污染税;提高国内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污染转移的识别能力;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的力度。
课堂练习
“太平洋垃圾岛”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漂浮的垃圾带,以塑料垃圾为主,覆盖面积超过160万km2。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此发现大量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据此完成1、2题。
1.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 (  )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B.美国夏威夷群岛 C.日本东海岸 D.加拿大西海岸2.该垃圾岛会 (  )A.加剧全球变暖 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C.影响洋流流向 D.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太平洋垃圾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该垃圾岛的物质应由洋流运动带入并汇集而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洋流向南流,不可能把垃圾反向带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美国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没有位于洋流主要流经地区,产生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的可能性小;日本多地震和海啸,为了减轻地震伤害,沿海地区多木质房屋,日本汽车拥有量大,发生海啸时容易把日本东海岸的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带入海洋,再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带入垃圾岛所在区域,因此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日本东海岸;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主要向北流,不流向垃圾岛,一般不会把垃圾带入垃圾岛。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该垃圾岛主要以塑料垃圾为主,不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不会加剧全球变暖;该垃圾岛不会促进生成灾害性的天气系统,因此不会增加海洋气象灾害;洋流流向主要由风力和补偿作用推动,垃圾岛可能会影响洋流在局部水域的流速,但对洋流流向影响不大;垃圾岛会释放许多污染物质,影响水质;垃圾岛会影响海水的光照条件;垃圾岛会影响海洋水气交换,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 “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3、4题。3.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B.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  )①减少工业、农业污水向海洋中排放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是藻类过量繁殖导致的,而藻类过量繁殖实际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4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太大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2019年2月,我国北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相对于往年整体偏差。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图中序号代表不同的辐射类型,完成5、6题。
5.污染物累积增多,对图中序号代表含义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变弱 B.②⑤变弱C.③④增强 D.③⑤增强
6.材料中北方污染物相对于往年不易扩散的原因可能是 (  )A.冬季风偏弱 B.降雪量偏小C.夏季风偏弱 D.取暖燃煤量大【解析】5选A,6选A。第5题,根据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简图中的逻辑关系判断,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污染物累积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因此①会减弱;污染物增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能量会减弱,因此②减弱、④增强;大气中污染物增多,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则会减弱,即⑤增强、③减弱。第6题,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主要有垂直扩散和水平扩散两种方式,前者与对流运动强弱有关,后者与风力大小有关;2019年2月属于冬季,我国北方地区盛行冬季风,冬季风偏弱,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北方污染物相对于往年不易扩散的原因可能是冬季风偏弱,选项A符合题意;降雪量的大小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沉降,不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因此降雪量偏小不是污染物不易扩散的原因;2019年2月为冬季,与夏季风强弱无关;取暖燃煤量大小只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数量多少,不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条件。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5、6题。7.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D.环境承载力大8.最有可能替代中国成为英美两国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所以最有可能选择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
B
D
9.工业废气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由呼吸道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下图为欧洲工业废气扩散图。
(1)简述欧洲工业废气扩散的方向及其原因。(2)简要分析这些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使大气污染加重的同时会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欧洲工业废气向东扩散,主要原因是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污染物质向东扩散。第(2)题,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酸性气体增多,从而会产生酸雨;同时,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进入大气层,会消耗臭氧,产生臭氧层空洞现象。答案:(1)偏东方向。盛行西风。(2)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产生酸雨,氟氯烃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