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01 20: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岳麓选修1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使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变法改革的时代风潮
2.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4.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丘穆陵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6.《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7.“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 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
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等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的为第一级,称500斗级;年收入在300至5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2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雇工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二、三等级能担任除执政官外的其他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7分)
(2)根据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两次改革在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4分)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7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4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即买米)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3)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宋史·王安石列传》
材料二 (张居正说)“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
——《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王安石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张居正改革,首先是从整顿吏治开始的……整顿吏治,以达到为官清廉、治政清平,让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
——王双印《桎梏中的生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方针的不同。你对他们两人的方针有什么看法?(9分)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归纳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的切入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各自对改革结果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旧王朝东周的瓦解而不是强化了它的统治。
2.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变化,说明小农经济在秦国得到发展,故选B项。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在“瓦解”;D项中的“战斗力”无法从材料中获取。
3.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实际是指游牧民族,再结合“森林民族……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
4. 答案:A 解析:通过表格可知其为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6. 因为实行了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既忙于军事训练,又维护了社会治安;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中的问题要求不符,排除。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
7.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 答案:D 解析: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出现在朝代的中后期,社会积弊积重难返,要想改革取得成绩,必然会对统治阶级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
9. 参考答案:(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2)经济上不同点: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点明“军功”,据材料二点明“财产”。第(2)问“不同点”是对待“商业”的不同,不同影响要从“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制度分析。
10. 参考答案:(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要从社会背景中的分裂局面和国家面临的任务分析。第(2)问的“开创性”是指处于时代发展前列,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是指土地制度。第(3)问要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方面分析。
11. 参考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北宋封建统治危机。
12. 参考答案:(1)不同:王安石公开提出要改革旧制,张居正却提出要遵守旧制。看法:王安石的改革方式比较激进,目的是争取改革派的支持,但必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使改革面临很大阻力。张居正的改革方式相对稳妥,他在维护“旧制”的外衣下推行新政,有利于人们在思想上接受改革,减少改革阻力。
(2)不同:王安石的改革是从“理财”开始,重点也是“理财”;张居正的改革是从整顿吏治入手。影响:王安石变法没有对北宋腐败的吏治进行整顿,所以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居正通过整顿吏治,为改革铺平道路,从而使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解析:第(1)问先答出 “改革”与“守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的做法。第(2)问先分析出王安石的“理财”和张居正的“整顿吏治”,再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