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选修2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故近日之治,莫贵乎崇尚自由,自由则物各得其所致……太平之盛,可不期而自至。”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3.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 )
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B.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5.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这三种思想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6.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7.下图反映的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B.实行解放区的减租减息政策
C.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
D.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8.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非选择题(第9题14分,第10题18分,第11题12分,第12题16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请完成:
(1)孟德斯鸠推崇何种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8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宏图。……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难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达……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形容众人归向)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1912年2月28日《民声日报》
材料二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材料三 “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无本领。……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国民党诚非尽是莠人,然其莠者,吾力未尝不能平之。”
——袁世凯1913年5月《传语国民党人谈话》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思潮?材料二中的“良善之政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8分)
(2)材料三中袁世凯发表谈话的背景是什么?表明了什么?结合三则材料评价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四)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
(十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1940年3月)
材料二 1.各方代表由各方自己推选,人数应按各方所代表的实际力量比例规定。
2.国事会议应于最近期间召开。
3.国事会议根据革命三民主义的原则,必须通过切合时要、挽救危机的施政纲领以彻底改变国民党所执行的错误政策。
4.在共同施政纲领的基础上,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党专政的政府。
5.联合政府有权改组统帅部,成立联合统帅部。
6.联合政府成立后,立即准备于最短期间内召开真正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以保证党政的实施。
——周恩来《如何解决》(1944年“双十节”)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政权民主保障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认识。(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1946年1月28日)
请完成:
(1)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选B项。A项是洋务派的主张;C项是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D项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答案:D 解析: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主张是变法革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A项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宣传的思想,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
3.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中信息“大半三民对五权”可知,其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和“五权法案”有关,而这些都渗透在了百姓“宜春帖子”之中,充分说明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4. 答案:D
5. 答案:D 解析:A项只适合于共和思潮,B、C两项不适合洋务思潮。在旧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完成两个任务,即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实现工业化、民主科学
化。
6. 答案:A 解析:蒋介石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行专制独裁的方针,失去了民心。
7. 答案:D 解析:本题图片中的关键信息为“中国土地法大纲”,其核心内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故选D项。
8.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1940年”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分析,毛泽东论述的是建立新中国问题,选项中与建立新中国问题相关的是C项。而A项在1924年由孙中山提出;B项是1940年抗日根据地中的政权形式;D项是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颁布的土地纲领。
9. 参考答案:(1)政体: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人文精神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2)相同:宪法(或法律)与公民权(或公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强调法治。
不同:梁启超强调宪法与民权相互保障;孟德斯鸠主张用法律限定公民与政体的自由程度。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背景来思考。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0. 参考答案:(1)“实业救国”。“良善之政治”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反对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
(2)孙中山、黄兴领导反袁斗争。表明了袁世凯坚持独裁,镇压革命党人的反动面目。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社会思潮,具有爱国、进步意义;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压迫之下,“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不能真正实现。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产业革命”可知是“实业救国”思潮;民国有名无实,因此宋教仁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回忆民国初年政治状况回答最后一小问。第(2)问从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宋案发生后,孙中山、黄兴掀起反袁斗争;联系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回答第二小问;第三小问,要指出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社会思潮的进步性,同时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两大思潮无法实现。
11. 参考答案:(1)1940年:各抗日阶级、阶层互相制衡;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4年:党派制衡;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掌握立法权,制约政权。
(2)代表人民和进步的政党必须掌握政权的领导权,这是革命走向胜利的保障;是否掌握政权的领导权取决于政党的实际力量;领导政权不等于一党专政,有效团结其他革命阶级和阶层有利于避免一党专政。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在该政权下,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制衡。并且,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该政府体现不同党派的制衡,并且“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拥有制约政权的权力。第(2)问可以从政权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等角度分析回答。
12. 参考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解析:第(1)问主要从国民政府的权力来源和人员组成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材料二则反映了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愿望,由此判断“变化”;“原因”可以从力量对比、人民愿望、国际因素三个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