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21·cn·jy·com
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来源:21cnj*y.co*m】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2.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3.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2-1-c-n-j-y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到苏联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6.《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7.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玫瑰花”枯萎的原因是胡佛( )21教育网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实施国家干预的政策
D.灰心绝望情绪
8.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罗斯福总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罗斯福“以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根据史实判断中共报刊评论的“安定了国民生活”的措施是以下哪一项( )
A.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B.缩减农村耕地面积
C.推行企业信用评级
D.大举建设公共工程
10.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
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D.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11.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的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B.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C.企业的决定权开始掌握在工人手中
D.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12.“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与其他一切参与运用资本的人极大程度的分离。”材料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知识经济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
B.企业管理人员资本化程度不断提高
C.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
D.产生了同资本所有者分离的职业经理
13.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21世纪教育网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14.下图为《地球村的社会保障》书影,该书代表了国际社会保障的前沿研究成果。书中第一部分对国家福利政策做了详细的论述,下列叙述不可能在书中出现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B.福利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
C.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D.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对少数贫困者的救济
15.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1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21*cnjy*com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7.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20世纪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理由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B.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的自由快乐;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18.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www.21-cn-jy.com
A.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9.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1世纪教育网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20.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 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像畜牲一样生活,才免予死亡。……与之迥然不同的是,1983年美国《霍比斯》杂志记者曾到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搞过调查,他们写道:“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各处都是收音机。年青人拿着手提立体音设备,或是磨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正常。”2·1·c·n·j·y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长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长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超级富户
非常富户
一般富户
其他户
户数比重
0.5%
0.5%
9%
90%
股票比重
46.5%
13.5%
29.3%
10.7%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21·世纪*教育网
22.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21*cnjy*com
材料二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1)材料一中,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1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作出的历史贡献。(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可判断出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选A项。www-2-1-cnjy-com
2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是“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3答案:D 解析:1921年2月,列宁决定调整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即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
4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国家……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可判断是计划经济的特征,选C项。
5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信息“1934年”。结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可知,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手
段摆脱危机提供了借鉴。
6答案:B
7答案:B 解析: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仍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经济萧条加剧,题干中的材料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满。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罗斯福新政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③。21世纪教育网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安定国民生活指的是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所以选D项。
10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经营出现的“人民资本主义”现象。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1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实际上反映了“经营者革命”的相关内容,即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13答案:B 解析:从时间上看,A项是与史实相符,但不是工党获胜的原因;因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满足了社会需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C、D两项与题意不符。
14答案:D 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是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并非只对少数贫困者进行救济。
15答案:C 解析: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说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其主要思想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即使是减税减支也无法实现零通胀,C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1924年苏联成立,A、B两项排除;从“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题干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该学者予以斯大林模式某种程度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193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不会担心失业;20世纪60年代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工人生活水平较低,而美国经济正处于黄金时期,通过实行福利制度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所以选C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8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可称为“‘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是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可谓“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故选C项。
19答案:B 解析:从时间“1973年3月”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20答案:C
21答案:从1932年的一无所有,仅仅维持生存,到1983年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答案:制定工业复兴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贫富分化加剧问题。
主要原因: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其他收入增加,如股票收益等;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出现,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收入增加,普通职工收入相对下降;由于财政不堪重负,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22答案: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答案: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
贡献: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复苏;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