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23: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之道》单元测试
一、基础积累
1.《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句话说得好,说明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本单元现代文中有许多值得积累、运用的词语。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量体裁衣 有的放失 蹩脚 檄文
B.枯燥无味 礼上往来 冠冕 脑髓
C.残羹冷炙 病入膏育 孱头 玄虚
D.牵强附会 独拥书城 国萃 譬如
2.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要注意归纳整理。下面对加点的常用实词的不同意思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①非利足也(敏捷,快) ②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B.①而绝江河(横波) 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
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 ②吾师道也(学习)
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 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
3.古今异义现象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理解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下列对句中词语的古今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参:验,检查。今常用义为:加人)
B.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今常用义为:疾病,快)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今常用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先秦的散文。今常用义为:“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4.文言文中虚词比实词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因而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注意学习虚词。下面对于常见虚词“之”的用法解说,与课文例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代词,一般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糅使之然也”“锲而舍之”,《师说》中“吾从而师之”。
B.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不译。
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鰭之穴”,《师说》中“古之学者”“童子之师”。
C.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如:《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土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5.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者:①假舟楫者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而: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其:①其曲中规 ②其皆出于此乎
D.于:①耻学于师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6.由于种种原因,古代的书写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时不使用本字,而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初中学过的“学面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同“悦”。这一类习惯性替换使用的字,也需要归类整理,加以积累。关于这些词语,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接受,承担)
D.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表否定)
7.本单元两篇古文中,部分句子的句式铰特殊,或倒装,或省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或补充成分。下面对倒装句式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宾语后置句,两个宾语“于蓝”分别置于谓语动词“取”“青”之后。翻译时要提前,译为:从蓝草中取得,比蓝草颜色更深。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中间加结构助词“之”做标志。译为:不知道(如何)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C.“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弟子”置于谓语动词之后。翻译时要提前,译为: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更有才能。
D.“而耻学于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师”置于谓语动词之后。翻译时要提前译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又是一位教育家,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劝学》作为《苟子》开篇第一章,正体现了这种思想。
B.《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是“道理”的意思,其文化内涵包含“仁”“义”等内容,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课文中的“六艺经传”:“惑”就是学习中的疑难间题。
C.议论文最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比喻论证法是指在议论文中,用喻体之理去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化抽象说理为形象说理)。其特点有二:一,喻体和论证的事物同类;二,喻体的特征和观点有相似点。
D.《且介亭杂文》中的杂文多为文艺性的评论,具有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特点,《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鲁迅看了1934年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写下这篇文章,报道涉及徐悲鸿、刘海粟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美术展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京剧等活动。
9.用课文原文语句,将下面两段文字补充完整。
(1)《劝学》中说:“ , , ; , , 。”可见,经过提取、凝结,事物可以改变性质。同样,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会更丰富,能力会提高,可以提升素养,超越自我。
(2)《师说》第1段,韩愈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无贵无贱 , , 。”
二、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拿来主义》
警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0.下列对于“学习之道”理解,不符合上述两段文字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重要作用,由之前的恶改为善,由之前不符合礼法的人改造而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B.学习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有所成就;宁要驽马十驾,不要骐骥一跃。
C.君子要善于学习,特别要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完全拒绝、完全排斥的态度要不得;但是全盘拿来、全盘吸收的做法也是危险的。
D.读一本书,学一门学问,都要想一想:其中什么内容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助益;什么内容虽帮助不大,但不妨了解一下;什么内容不但对自己无益,反而有害。
11.这两段文字说理形象。有的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学习的道理,有的是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喻对待外来文化的各种态度。请选择一种道理或态度,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道理或态度的体会。
要求:写出具体的比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12.用《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概括下面材料。
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三、写作
13.《劝学》多用比喻,运用类比思维论证观点这反映了古人借古喻今、设类取譬的思维习惯。今天我们写文章,除了学习古人的优秀文章,还要培养分析、求证的思维意识。请你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运用分析、求证的办法,针对今天一些人的厌学情绪,也写一篇《劝学》。
答案
1.C(A.有的放矢:B.礼尚往来;D.国粹)
2.A(①利:有利于)
3.D(古文:先秦两汉的散文)
4.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
5.A(A项“者”为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其他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B项:“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是表修饰与被修钟关系的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的“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C项:“其曲中规”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它的”“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是副词,表示推测关系的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是”。D项:“耻学于师”的“于”是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向”;“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于”是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6.C(受:同“授”,传授)
7.A(与C、D一样,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8.C(比喻论证中,喻体和论证的事物必须不同类)
9.(1)青,取之于,而青于蓝;冰,水为之,面寒于水。
(2)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B
11.答题角度提示:
《劝学》:“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说明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輮以为轮”“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不可逆转的作用:“登高面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说明通过学习可弥补自己的不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明要重视积累;“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蚯蚓螃蟹“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拿来主义》:“大宅子”比喻文化整体;“孱头”,比喻保守的右派;“昏蛋”,比喻激进的左派:“废物”,比喻全盘接受的糊涂人。“鱼翅”,有营养不炫耀,比喻有用的外来文化:“鸦片”,可治病不吸毒,比喻有用的文化:“烟灯和烟枪”有工艺价值,记录社会时代,可送博物馆,比喻无用(也无害》的文化:“姨太太”代表了男权和占有,要清除,比喻有害的文化。
12.示例:对于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包括进步道理,新鲜用语,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要继承,吸收、使用。外国语言中于我们不适用的东西,古人语言中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应该或存放,或毁灭。(而要分辩二者,需要具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
13.写作要求:首先,分清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不同方面看待观点,或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或从比较异同的角度思索,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思考,或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等等。可以采取并列或层递的结构。求证,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论据要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这些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臆造或虚构。为了保证事实的真实性,引用的材料要有出处,要检查核对,要准确可靠,不论是叙述事实,还是引用别人的话,都不能有出入。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