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三:列举与概括》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这一学习任务主要学习“破立结合”的手法。议论性文章往往都是“有所为而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对党八股》是演讲,《拿来主义》是杂文,但在说理辩难方面都堪称典范。搜集与这两篇文章相关的资料,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看看是因何而写,为何而写,体会当时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何为事实,何为观点。
2.准确找出《反对党八股》中的观点句。
教学重难点
区分篇幅较长的《反对党八股》中的“事实”和“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国外有种游戏叫“Facts and Opinions”,用以帮助学生们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比如说,有人感叹:“今天好热啊!”这是事实还是观点呢?是观点!因为他诉诸个人经验、感受,属于观点而不是事实,所以也不能用“最高温度才20度,今天不热啊”反驳他,毕竟各人感受不同,对于有的人而言,20摄氏度可能就算很热了。但如果有人感叹:“今年冬天的温度比去年的高多了!”这是事实还是观点呢?是事实!你可以依据去年冬天、今年冬天平均气温的官方数据去附和他或者反驳他。
简而言之,对于观点,应该留出空间,各自表述;对于事实,则可以用可信的证据去反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清何为“观点”,何为“事实”,能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不管是在实际辩论中,还是网络空间中,有效区分二者才能有效表达,有效反驳。
学习活动一:观察日常表述,分清观点和事实
展示四句话。分清哪句属于事实,哪句属于观点。
(1)这片海让人特压抑。
(2)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正常的成年男子,一小时可步行3公里。
(4)易烊千玺(演员)太帅了。
参考分析:
(1)“这片海让人特压抑”是观点。它与大海的特征无关,是说话者的主观感受,说话者情绪不佳或身体不好,因而觉得压抑。
(2)“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事实。它基于常识,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解释。
(3)“正常的成年男子,一小时可步行3公里”是事实。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平均每秒至少走0.9米,一小时可以行走3.24公里。
(4)“易烊千玺太帅了”是观点。它基于说话者的主观判断,帅或不帅,不必争论。
学习活动二:阅读议论文,分清观点和事实
1.学习《反对党八股》,首先要找观点句,这篇文章使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所以观点句包含两种,反对的与提倡的。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总领下文。观点句是党八股有“坏处”,鲜明地提出了作者观点。
第二部分(第2-9段):列举罪状,条分缕析。观点句基本是每段第一句。第2-8段一共列举了“八大罪状”,作为批评的“靶子”。
第三部分(第10段):提示中心,结束全文。观点句是“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前面反驳,最后立论,条理清晰。
2.区分观点和事实,在议论文中表现为区分论点与论据(材料、事例),这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常用的区分方法有哪些呢?
提示:
第一,找“结论”。当文段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即为论点,前面的则多为论据。
第二,找关联词。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简而言之”等关联词后的语句是论点;而“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关联词后的语句是论据。
第三,找特征词。“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语句一般是论据;用“调查、统计、实验、研究”等词语所引导的语句,很可能是论据。
第四,分析因果关系。当题干中没有出现提示性词语,可以通过分析文段中的因果关系来区分论点和论据。
作业
拓展阅读周先慎《简笔与繁笔》,要求:画出作者观点,练习区分论点与论据。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分析文句,画出《拿来主义》结构图。
2.画出《简笔与繁笔》结构图,感受文章严密的逻辑。
教学重难点
把握《拿来主义》中作者对于如何对待外来理论、文化等问题的基本态度,梳理作者论述的脉络和层次,感受文句背后的批判性思维的力度。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第96页的“学习提示”,聚焦术语“破立结合”,明确“破”是指反驳,“立”是指立论。
学习活动一:抽丝剥茧,画出结构图
1.介绍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占领东北三省演变为觊觎中国华北;国民党政府提倡“攘外必先安内”,主张复古主义。资产阶级买办文人中的一部分留洋人士主张“全盘西化”;左翼文艺战线内部人士则认为采用西方的形式,就是“类似投降”;一些敏感青年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文化入侵,出于爱国热情,对一切外来东西怀有恐惧心理。
在上述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原时代语境,那么就不能不提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上的一段报道:
我国美术名家刘海粟、徐悲鸿等,近日在苏俄莫斯科举行中国书画展览会,深得彼邦人士极力赞美,赞扬我国书画名作,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经朝野一致提倡,引起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因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这报道让鲁迅看到,中国社会历史的事实是一直不会“拿来”。从“学艺”到“闭关”再到自己的“送去”和外邦的“送来”,都无“脑髓”,无“眼光”,都是教训而非出路,都是“病征”而非“疗救”,唯有独立自主的“拿来”才是疗救之方。
2.以先“破”后“立”为纲,师生讨论画出《拿来主义》结构图。
为了顺利画出“破立结合”的结构图,老师要引领学生扫清理解障碍。学生的困惑通常指向三个方面。
第一,第1段到第4段,“送去”“送来”“抛给”“抛来”的含义理解不清。第二,第8段到第9段,“穷青年”和“大宅子”的整套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相应现象难以对接。第三,不会发散,不理解“拿来主义”在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因此,老师应该提前帮助学生扫清文句理解的障碍,搭建必要的思维台阶。
破 清政府 闭关主义 分析:闭关保守
民国党政府 送去主义 分析:和清一脉相承
帝国主义 送来 分析:居心不良
(未来的)子孙 磕头 分析:一无所有
清醒的青年 恐怖,吓怕了 分析:盲目恐惧
立 “大宅子” 错误做法 彻底反对 孱昏
昏蛋
全盘接受 废物
正确做法 好的文化 鱼翅、鸦片
无用文化 烟枪和烟灯
腐朽文化 姨太太
设计意图
“抽丝剥茧”的意思是教师要有耐心,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必要的思维台阶。首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其次帮助学生扫清文句理解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才能水到渠成。
学习活动二:延伸阅读,学会举一反三
回顾《拿来主义》的结构图,画出《简笔与繁笔》的结构图。
1.老师引领学生梳理第一段各句的句间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笔“繁”“简”的具体内涵。
第一段共8句,可以分三个层次。
第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第3—5句,阐释文章的繁简为什么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因为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是缺点,后者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立论的根据,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第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范例做引领。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
2.以“破”“立”关系为思路,讨论并画出《简笔与繁笔》的结构图。
提示学生:文章提倡“简练”,分析结构时应围绕这一中心,归纳各段段意,梳理段间关系,从而画出结构图。
第1段 前人主张 【破】否定“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观点;提倡简练 提出论点及补充观点
第2-4段 论证主张 简笔、繁笔,一分为二:简笔范例、繁笔范例 例证
第5段 提出方法 【立】“繁简适当”:要做到句有可削,字不得减;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引证
第6段 指出方法 【破】指出现今创作上的问题:简淡,繁冗 归因
第7段 提出主张 【立】提倡简练,指出“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的必要性。 结论
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5段;第二部分是第6-7段。
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其中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
总之,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紧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设计意图
《简笔与繁笔》也是“破立结合”的,逻辑思路很清晰,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模仿写作。
作业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破”的思路,以“教育”为切入点写作文提纲。
作业情况反馈
按五步来定作文提纲。
第一,树靶子:“唯分数论”的教育目标。
第二,摆现象:高分低能、名校学渣等现象。此处要谨记,摆现象时不要走极端,要看到高分中确有低能者,但高分不等于必定低能,毕竟高分高能者也大有人在。
第三,挖根源:一是某些学校搞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二是某些家长有急功近利的想法。
第四,定性质:“唯分数论”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学校和家长短视,对学生不宽容,只求短期收益。
第五,谈危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能全面发展,创造性思维受阻;最终教育走向畸形。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