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一:经验与立场》名师单元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一:经验与立场》名师单元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4 06: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一:经验与立场》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这一活动从回顾个人学习经历,整理个人学习经验出发,首先激发学生对“学习之道”这一人文主题的兴趣。通过泛读两篇文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个人的经历、经验的叙述与立场观点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为本单元人文主题“学习之道”作预热,回顾求学路,随堂写小品文。
2.分析王佐良《上图书馆》,关注其中三个片段,分析其叙事特点。
3.通过仿写和修改,帮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升叙述能力和描写水平。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学习之道”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导入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学习的过程,是打磨自己,让自己成才、成器的过程。人生而有限,学习帮助我们一步一步突破既有的局限,让眼界更开阔,让思想更开阔,让生命更自由。
本学期第六单元是一组以“学习之道”为主题的思辨类文章。对于刚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步入高一阶段的同学来说,在这个时间点接触这一批文章很有意义。身为学生,主业是学习,你深入细致地思考过与学习有关的道理吗?学了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科目,先不管荀子、韩愈发表了什么见解,咱们先好好整理一下我们自己的与“学习”有关的感受吧。
设计意图
通过名言警句说明学习的重要,激发学生对“学习之道”的兴趣,带动单元的教学。
学习活动一:回顾求学路,撰写小品文
同学们以“学习的滋味”为题,限时发挥,“狂写”7分钟,回顾学习的滋味,内容没有限制,表达务必真诚,创作力求过瘾。老师提醒同学:一方面可以发掘你的个人经历、经验,以求独特;一方面也可以寻找一代人的共同体验以求共鸣。
学生纸笔写作老师计时。写到第6分钟时,老师提醒学生结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在线写作,班群发布,将更有利于下一阶段的随堂交流。
设计意图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活动,写小品文形式轻松,内容开放,希望借此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二:随堂做展示,现场畅交流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写作,在创作过程中能酣畅、过瘾地自我表达是最重要的体验。正如法国著名小说家让·乔诺在《种树的人》中说的一句话,“都说人是细胞和血液组成的/但实际上,人就像叶子/只要风经过,它就会唱歌”,意思是说,人类天生需要表达。事实上,酣畅、真诚地讲话或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就像叶子在风中唱歌。
1.展示:请8-10位同学随堂读自己写的小品文,教师即时点评。
2.小结:学习让我们“痛并快乐着”,五味杂陈。原生态的小品文真诚质朴,但不乏粗糙之处。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我们要重视修改。
学习活动三:审视回顾,调整修改
精改小品文5分钟,老师计时。修改的目的有两个:
1.让小品文《学习的滋味》既有理性的认知,又有感性的表达。
参考《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随笔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它鼓励读书要尊崇内心兴趣的声音,即“让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这是感性的;但黑塞也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美读书的作用并指明阅读路径,充满了辩证理性的思考。将理性、感性熔于一炉,是修改目的之一。
2.让“学习的滋味”中的“滋味”富有画面感。
营造画面感,是写作的基本功;形象思维能力,是写作者的核心能力。比如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里所说的,“他富于幻想的内心就像来自神秘东方的小盒子,一个盒子装一个盒子,无论你打开多少个,里头还有另一个”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富于幻想的性格;又比如斯蒂芬·茨威格在《一颗心的沦亡》里所写的,“他试着思考,可是思绪一团混乱,像许多蝙蝠飞成一团”,这就表现了一个人疲于思考的状态;又比如清代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这就表现了一个人的读书体验会随着年龄加深而加深的观点。
5分钟计时结束,停笔自评、互评,班内分享小品文。
作业
1.阅读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画批文章中富有思辨性的语句。
2.阅读王佐良的《上图书馆》,画批文章中富有画面感的文句、文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黑塞、王佐良的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体会随笔亲切自然的风格,品味、揣摩文中语句的含义。
3.分析随笔语句的形象性和画面感,运用相似的表现手法,仿写文段。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脉络;对不理解的句子提出质疑,或提出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这是多么深挚的思考和体悟。读黑塞和王佐良的随笔,“学习”的功利追求一定程度上能得以沉淀。黑塞提醒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提高某种具体的能力和本领,学习的目的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王佐良帮我们重温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那些单纯的乐趣。
学习活动一:了解经历,整体感知
王佐良在怎样的环境下阅读?读了哪些书?心情怎么样,收获了哪些乐趣?
地点 环境 书籍 心情
武汉 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 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愉快
北京 清华图书馆 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 新世界,一片灿烂!
牛津 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的亨福莱公爵室 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 古籍 起初,心里很不平静;后来,心境豁然开朗
伦敦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引用台词,表现其建筑华美、气象万千;掌故介绍,以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面展现其不同凡响 略过,未提 “奇趣”
整体阅读感受
王佐良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在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脉络非常清晰。文章语言轻松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沛情感,无论是雀跃欢欣,还是沉郁黯然,或是后来“由阴转晴”、豁然开朗,都自然活泼,让人过目难忘。
学习活动二:揣摩文句,细部比对
两篇随笔里包含了两位作家关于学习、读书的大量的丰富的体悟。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畅所欲言,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示例: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写“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上图书馆》第4段写“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两处“消磨”,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参考分析:
根据上下文我们可知,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愿意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形成对比。王佐良在文中提及“公书林”的往事,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是贬义褒用,突出自己早年在图书馆读书,轻松有趣,身心愉悦。
学习活动三:解析文段,仿写提升
两篇随笔中,作者运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注重营造画面感。学生可以仿照文段中的“象征”“情景交融”“联想”等表现手法,营造画面感。
以王佐良的《上图书馆》为例,老师圈画课文三处片段,学生速读并思考:各文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例1:(清华图书馆)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宣”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要点:使用了环境描写和象征手法。
例2: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
要点:使用了环境描写和寓情于景的手法。
例3: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要点:使用了环境描写和联想想象的手法。
作业
1.摘抄以上三段中的任何一段。
2.以《上××图书馆》(××处,填写你最喜欢的一座图书馆)为题,仿写所摘抄文段。要求:运用相似的句式和相同的表现手法。
3.熟读《劝学》《师说》,选择其中一篇配乐朗诵,发布到网络音频平台上。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