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
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
(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材料二: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20世纪上半叶诗歌是拉美文学的主导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
B.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
C. 学界一致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中对先驱者往往会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创新和突破。
D. 如果魔幻的文学写作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进入创作的困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拉美新小说不仅讲述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
B. 回首拉美文学,作家运用原创、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C. 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成就了“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D. 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发展得更好。
3. 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 )
A. 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
B. 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C.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
D. 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之下,中国当代文学魔幻写作存在的必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忘了……
谌容
外人都说,马老爷子家日子过得和美,从没听见老两口吵吵嚷嚷的。可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美不美的外人哪里知道?事实是,老两口在家天天闹矛盾,没有一天消停的。这不,一大早起来老爷子就气不顺,坐在小饭桌前边黑着脸一声不吭。马奶奶看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我一早熬的营养粥,伺候到你嘴边儿了,你不点个赞也就算了,拉着个脸受多大委屈似的,白眼儿狼不识好歹!越想越气,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夹枪带棒的:
“自个儿瞧瞧你这张脸,耷拉得门帘子似的,说出来你别不爱听,活脱脱一张马脸。你们老马家这姓儿可真没白给!”
对于老伴这尖酸刻薄的“人身攻击”,他根本不屑于口头上反驳,只在心里痛快地还击:“你长得好看?胖得像头猪!”
每当马老爷子使出这种“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的招数,马奶奶总是特别生气,知道他心里肯定没好话。不过,马奶奶一点儿都不傻,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老头子为什么犯脾气,不就是他眼面前缺了泡菜嘛!
自从听营养专家说腌制食品吃多了容易得癌,马奶奶就采取了断然措施:凡是与腌制沾边儿的或者疑似沾边儿的食品统统一并铲除。对于老伴这种“独断专行”的处理,马老爷子虽不以为然,倒也没说什么,直到前两天知道马奶奶把泡菜坛子送给了收废品的,老爷子这才火冒三丈,真急了!
因为马老爷子仍然固执地认为泡菜是天下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忽然间,伴随他度过了岁岁年年的泡菜坛子说没就没了,彻底断了念想,老爷子岂能不恼?
为了泡菜的问题,马奶奶把讲座上听来的科学知识讲了又讲。讲完癌细胞的凶狠狡猾之后,马奶奶又回到正题好言相劝:所以说,咱们就别招惹它,忍忍不吃那些养活癌细胞的东西。少吃一口算什么呀,吃得不科学,是要人命的!你不怕死呀?
“老子活着都不怕还怕死?!”
马老爷子被老伴叨、叨、叨逼急了时,冒出一句话,能把人怼南墙去!说完他瞥了老伴一眼,就低头点烟不言语了。不过,他知道这一下捅了马蜂窝,新一轮劈头盖脸的叨叨正等着他呢!
谁料想,今时不同往日,他猜错了!人家马奶奶只是冲他哼哼冷笑两声,狠狠瞪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转身甩门走啦!马奶奶这不同寻常的冷处理倒叫马老爷子一愣:老太婆怎么改了脾气?他哪里知道,马奶奶得了高人的指点,气大伤身!养生关键是要养心,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补神就是补心,补心就要天天开心,不生气。
马奶奶想平心静气地养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障碍就是老头子。他根本不听专家的话,好在马奶奶也不是轻易服软儿的人,她认准的事必须勇往直前干到底,甭管你老家伙乐意不乐意,反正俩人必须一块儿养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每天,她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拿着笔记本儿、圆珠笔,等着听专家讲养生。那天医院的专家在电视上讲,老年人要注意“三白”的危害!马奶奶觉得这个信息至关重要,关上电视急忙转身进小屋,要给老头子传达这重要“讲话精神”。谁知马奶奶刚一传达就遇到了老爷子顽强的抵抗——“第一白,就是白肉。”
“老子吃红烧肉!”
“不行,那也是肥肉!……第二白,是白糖。”
“老子吃红糖!”
“想得美,什么糖都不行! 第三白,是白盐。”
“废话!傻子都晓得盐是白的!”
总之,马奶奶说一句老爷子顶一句,他还故意点上烟,表示决不赞同什么“三白”之说,更懒得听老伴的解释。不过,他太了解老伴说到做到的脾气了,从今往后甭想吃上肉啦!他深知口头反对无济于事,绝食抗议也老一套了,必须另辟蹊径方能渡过难关!
别看马老爷子快八十的人了,脑子转得可不慢,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很快就被他想出来了。每天中午他按时坐在小饭桌前,看着清汤寡水没滋没味儿的菜也不提意见,还凑合着吃两口。然后,回屋睡一小觉,三点多钟打着遛弯儿的旗号,溜溜达达来到他熟悉的重庆饭馆儿,坐下要一份水煮牛肉,再点一盘口水鸡或者是回锅肉,反正全是他喜欢的肉菜。晚饭照例是粥,他勉强喝小半碗儿糊弄了事。“三白”的难关就被老爷子这么机智地悄悄闯过去了!
过了些日子,有专家指出:老年人必须多多摄入脂肪、蛋白质才有利于健康,主张多吃肥肉、猪油,鸡蛋也要连蛋黄一块儿吃,否则容易得营养不良、脑萎缩等疾病。马老爷子得知后喜出望外,连声赞道:“这个专家要得!”马奶奶也觉得专家分析得在理,立即改弦更张遵照执行。于是老马家的餐桌上天天轮番土鸡炖肘子、蒜泥白肉、氽丸子……马奶奶尽心研究烹饪技巧,马老爷子吃得高兴笑口常开,老两口意见一致,自然是云开雾散一片祥和。
一年一度桂花香,又是金秋时节。马老爷子的生日快到了。不知什么朝代传下来的规矩: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马老爷子明年满八十,因而今年这七十九岁生日必须格外隆重。马奶奶叮嘱儿子必须去五星级酒店订桌高档酒席,她又通知了邻里朋友一起过来,为的是人气儿旺喜庆热闹。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
“你不累呀?!”
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她没有回应,只呆呆地站在桌前,痴痴地望着灯笼般硕大的寿桃,眼里不经意地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
“我到了这一天,还不定怎么着呢!”
马老爷子却听见了,立刻接过话来:
“怕啥子,有我嘛!”
客人来了,寿宴开始了。满桌的菜,醉人的酒,特别是满屋子的年轻人,青春的气息和着满满的欢声笑语,甜甜的话都是赞美两位老人气色好心态好会养生……马老爷子喝了两杯酒,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站起来准备离席回小屋待会儿,却被年轻人嘻嘻哈哈拉着衣袖求他透露点长寿的独门绝招。马老爷子站定回眸淡淡一笑,悄声道:
“老子忘了死啦!”
(《人民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从养生的角度叙述了老两口“矛盾”的爆发到化解的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健康观念。
B. 面对马奶奶的“人身攻击”,马老爷子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在心里还击,颇有点“精神胜利法”的意思。
C. 文中老两口关于“三白”的一段争执,是矛盾的高潮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奶奶对养生说法的笃信,也反映出马老爷子的倔强而可爱的一而。
D. 文中有“专家”说要少吃肉,又有“专家”主张多吃肥肉,矛盾养生观点使老两口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人身攻击”“独断专行”“讲话精神”等词语,大词小用,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B. 小说在叙述时,注意了心理描写的运用,及时补充阐明了马老爷子和马奶奶的内心活动,使叙事合乎情理,更为顺畅。
C. 文中不时插入生活俗语和习俗,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等,这些语言都使小说更具有烟火气息,读之有亲切感。
D. 马老爷子过生日时,马奶奶“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这一细节,既有马奶奶对两人相伴一生的感慨,也有对马老爷子不理解自己的失落。
8.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一段说“老子忘了死啦!”别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制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敞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宁邑是宁姓起源地。
B. “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月独酌》)。
C. “西”,方位名次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 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多次往返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 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 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②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 秦王最终放弃杀死赵王兄弟要求,谅毅功不可没,不愧“辩士”之称。请概括分析谅毅是如何说服秦王,从而保全赵王兄弟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幽兰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幽兰常年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突出其芳洁不被人识的处境。
B. 颈联写幽兰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一迟一早,写出凄惨境遇。
C. 尾联写南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与困惑: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开自芳又有何用?
D. 本诗诗意昂扬,气概恢宏,写出幽兰几遭侵凌却春心不死的柔韧之质,表现了诗人独立不群的情怀。
16. 对于咏物诗,要“不即不离”,即既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又不能局限于所咏之物。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曾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亦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一问,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否定,却又因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电视剧《人世间》,为全国观众奉上一道温情满满的文化大餐。它被媒体评价为一部“平民史诗”,但该剧中的“平民史诗”并不是以一种厚重、严肃的说教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细节 ① 地铺展开来。
导演、总制片人李路把该电视剧的成功归结于对时代和生活的细腻捕捉,《人世间》是一部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都能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的厚重的百姓生活史”。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② 的时代巨变为文艺创作展开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我们的四十年》《奋斗吧中 华儿女》《伟大征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翠登者》《长津湖》,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功勋》 一批批炽热而凝重的文艺精品,记录了伟大祖国的非凡成就,激发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
瞩目未来,时代浪潮翻滚向前,文艺发展 ③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表示,希望广大文学创作者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把握广袤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人民排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精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白话小说,人物日常交往自然以口语白话为主,但在某些场合出现白话和文言对峙情况,也很值得回味。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与众亲友对话①______,他人回答②______,如元妃说:“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答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母亲对女儿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从表面看,元妃说话情真意切,而王夫人的书面语言似乎在控制情感,但深一步看,这种语体的差异却暗含着礼仪的差异。
探春向贾宝玉发出的帖子是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还用了较多典故,如结尾曰:“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贾芸向他的“干爹”献殷勤,③______,其内容是;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
这样的白话以及夹杂了几个文言用词的不伦不类,自然让人忍俊不禁,但拿这帖子与探春诗帖相对照则更有意思。
21. 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选文中贾芸送给“干爹”白海棠时附带了一个便条。请问这里的“干爹”是谁?请将这个便条改写成50字以内的一段白话。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一句农谚:“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冬天下雪,会将大部分蛰伏在田间地头过冬的害虫冻死,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如果在这个时候下雪,对于刚刚发芽的农作物来说,则是一场灾难。
除了农业生产活动,这句农谚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
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
(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材料二: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20世纪上半叶诗歌是拉美文学的主导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
B.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
C. 学界一致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中对先驱者往往会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创新和突破。
D. 如果魔幻的文学写作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进入创作的困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拉美新小说不仅讲述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
B. 回首拉美文学,作家运用原创、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C. 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成就了“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D. 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发展得更好。
3. 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 )
A. 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
B. 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C.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
D. 卡夫雷拉·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之下,中国当代文学魔幻写作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1 D 2. A 3. C
4. ①首先,提出问题,总的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两方面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
②其次,从“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5. ①“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
②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
③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代表”扩大范围。据材料一第一段“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可知,将原文的“长篇小说”扩大范围为“小说”。
B.“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曲解文意。据材料一第四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可知,此时期拉美文学仍有划时代作品。
C.“学界一致认为……”张冠李戴。据材料二第二段,这是美国学者哈罗德 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的观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错,“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见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可知,“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指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或新的结构、新的语言。
ABD三项属于“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
C.是传统的小说结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七段。
第一段“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提出问题,总的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两方面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
第二段“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第三段“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从“影响的焦虑”展开论述。
第四段“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是过渡段,从“影响的焦虑”转向“同质化”方面论述。
第五段“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分析问题,用问题带领读者深入探讨。
第六段“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第七段“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主要是论述如何解决“影响的焦虑”以及“同质化”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可知“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可知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
结合材料二第六段“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最后一段“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可知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忘了……
谌容
外人都说,马老爷子家日子过得和美,从没听见老两口吵吵嚷嚷的。可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美不美的外人哪里知道?事实是,老两口在家天天闹矛盾,没有一天消停的。这不,一大早起来老爷子就气不顺,坐在小饭桌前边黑着脸一声不吭。马奶奶看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我一早熬的营养粥,伺候到你嘴边儿了,你不点个赞也就算了,拉着个脸受多大委屈似的,白眼儿狼不识好歹!越想越气,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夹枪带棒的:
“自个儿瞧瞧你这张脸,耷拉得门帘子似的,说出来你别不爱听,活脱脱一张马脸。你们老马家这姓儿可真没白给!”
对于老伴这尖酸刻薄的“人身攻击”,他根本不屑于口头上反驳,只在心里痛快地还击:“你长得好看?胖得像头猪!”
每当马老爷子使出这种“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的招数,马奶奶总是特别生气,知道他心里肯定没好话。不过,马奶奶一点儿都不傻,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老头子为什么犯脾气,不就是他眼面前缺了泡菜嘛!
自从听营养专家说腌制食品吃多了容易得癌,马奶奶就采取了断然措施:凡是与腌制沾边儿的或者疑似沾边儿的食品统统一并铲除。对于老伴这种“独断专行”的处理,马老爷子虽不以为然,倒也没说什么,直到前两天知道马奶奶把泡菜坛子送给了收废品的,老爷子这才火冒三丈,真急了!
因为马老爷子仍然固执地认为泡菜是天下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忽然间,伴随他度过了岁岁年年的泡菜坛子说没就没了,彻底断了念想,老爷子岂能不恼?
为了泡菜的问题,马奶奶把讲座上听来的科学知识讲了又讲。讲完癌细胞的凶狠狡猾之后,马奶奶又回到正题好言相劝:所以说,咱们就别招惹它,忍忍不吃那些养活癌细胞的东西。少吃一口算什么呀,吃得不科学,是要人命的!你不怕死呀?
“老子活着都不怕还怕死?!”
马老爷子被老伴叨、叨、叨逼急了时,冒出一句话,能把人怼南墙去!说完他瞥了老伴一眼,就低头点烟不言语了。不过,他知道这一下捅了马蜂窝,新一轮劈头盖脸的叨叨正等着他呢!
谁料想,今时不同往日,他猜错了!人家马奶奶只是冲他哼哼冷笑两声,狠狠瞪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转身甩门走啦!马奶奶这不同寻常的冷处理倒叫马老爷子一愣:老太婆怎么改了脾气?他哪里知道,马奶奶得了高人的指点,气大伤身!养生关键是要养心,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补神就是补心,补心就要天天开心,不生气。
马奶奶想平心静气地养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障碍就是老头子。他根本不听专家的话,好在马奶奶也不是轻易服软儿的人,她认准的事必须勇往直前干到底,甭管你老家伙乐意不乐意,反正俩人必须一块儿养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每天,她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拿着笔记本儿、圆珠笔,等着听专家讲养生。那天医院的专家在电视上讲,老年人要注意“三白”的危害!马奶奶觉得这个信息至关重要,关上电视急忙转身进小屋,要给老头子传达这重要“讲话精神”。谁知马奶奶刚一传达就遇到了老爷子顽强的抵抗——“第一白,就是白肉。”
“老子吃红烧肉!”
“不行,那也是肥肉!……第二白,是白糖。”
“老子吃红糖!”
“想得美,什么糖都不行! 第三白,是白盐。”
“废话!傻子都晓得盐是白的!”
总之,马奶奶说一句老爷子顶一句,他还故意点上烟,表示决不赞同什么“三白”之说,更懒得听老伴的解释。不过,他太了解老伴说到做到的脾气了,从今往后甭想吃上肉啦!他深知口头反对无济于事,绝食抗议也老一套了,必须另辟蹊径方能渡过难关!
别看马老爷子快八十的人了,脑子转得可不慢,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很快就被他想出来了。每天中午他按时坐在小饭桌前,看着清汤寡水没滋没味儿的菜也不提意见,还凑合着吃两口。然后,回屋睡一小觉,三点多钟打着遛弯儿的旗号,溜溜达达来到他熟悉的重庆饭馆儿,坐下要一份水煮牛肉,再点一盘口水鸡或者是回锅肉,反正全是他喜欢的肉菜。晚饭照例是粥,他勉强喝小半碗儿糊弄了事。“三白”的难关就被老爷子这么机智地悄悄闯过去了!
过了些日子,有专家指出:老年人必须多多摄入脂肪、蛋白质才有利于健康,主张多吃肥肉、猪油,鸡蛋也要连蛋黄一块儿吃,否则容易得营养不良、脑萎缩等疾病。马老爷子得知后喜出望外,连声赞道:“这个专家要得!”马奶奶也觉得专家分析得在理,立即改弦更张遵照执行。于是老马家的餐桌上天天轮番土鸡炖肘子、蒜泥白肉、氽丸子……马奶奶尽心研究烹饪技巧,马老爷子吃得高兴笑口常开,老两口意见一致,自然是云开雾散一片祥和。
一年一度桂花香,又是金秋时节。马老爷子的生日快到了。不知什么朝代传下来的规矩: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马老爷子明年满八十,因而今年这七十九岁生日必须格外隆重。马奶奶叮嘱儿子必须去五星级酒店订桌高档酒席,她又通知了邻里朋友一起过来,为的是人气儿旺喜庆热闹。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
“你不累呀?!”
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她没有回应,只呆呆地站在桌前,痴痴地望着灯笼般硕大的寿桃,眼里不经意地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
“我到了这一天,还不定怎么着呢!”
马老爷子却听见了,立刻接过话来:
“怕啥子,有我嘛!”
客人来了,寿宴开始了。满桌的菜,醉人的酒,特别是满屋子的年轻人,青春的气息和着满满的欢声笑语,甜甜的话都是赞美两位老人气色好心态好会养生……马老爷子喝了两杯酒,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站起来准备离席回小屋待会儿,却被年轻人嘻嘻哈哈拉着衣袖求他透露点长寿的独门绝招。马老爷子站定回眸淡淡一笑,悄声道:
“老子忘了死啦!”
(《人民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从养生的角度叙述了老两口“矛盾”的爆发到化解的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健康观念。
B. 面对马奶奶的“人身攻击”,马老爷子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在心里还击,颇有点“精神胜利法”的意思。
C. 文中老两口关于“三白”的一段争执,是矛盾的高潮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奶奶对养生说法的笃信,也反映出马老爷子的倔强而可爱的一而。
D. 文中有“专家”说要少吃肉,又有“专家”主张多吃肥肉,矛盾的养生观点使老两口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人身攻击”“独断专行”“讲话精神”等词语,大词小用,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B. 小说在叙述时,注意了心理描写的运用,及时补充阐明了马老爷子和马奶奶的内心活动,使叙事合乎情理,更为顺畅。
C. 文中不时插入生活俗语和习俗,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等,这些语言都使小说更具有烟火气息,读之有亲切感。
D. 马老爷子过生日时,马奶奶“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这一细节,既有马奶奶对两人相伴一生的感慨,也有对马老爷子不理解自己的失落。
8.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一段说“老子忘了死啦!”别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有利于刻画老两口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
②有利于作者选择并串联多个情节,使故事更集中,更顺畅。
③有利于作者穿插评论,突出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真味爱情的主题。
9. ①马老爷子自称“老子”是一种自我调侃,表现了其粗犷、洒脱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传递了文中“养生关键是要养心”这一理念,提醒人们要热爱生活,不要受条条框框束缚,要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其自然),享受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矛盾的养生观点使老两口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分析错误,原文“马老爷子得知后喜出望外,连声赞道:‘这个专家要得!”马奶奶也觉得专家分析得在理,立即改弦更张遵照执行。于是老马家的餐桌上天天轮番土鸡炖肘子、蒜泥白肉、氽丸子…马奶奶尽心研究烹饪技巧,马老爷子吃得高兴笑口常开,老两口意见一致,自然是云开雾散一片祥和”,据此看出,是写老两口的养生观点由原先意见不同到一致,二人矛盾也并非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二人达成一致,家庭生活和谐美满。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也有对马老爷子不理解自己的失落”错误,说法无据,原文“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你不累呀?!’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她没有回应,只呆呆地站在桌前,痴痴地望着灯笼般硕大的寿桃,眼里不经意地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我到了这一天,还不定怎么着呢!’马老爷子却听见了,立刻接过话来:‘怕啥子,有我嘛!’”据此看出,老两口感情深厚,其所谓的“矛盾”其实是对彼此的关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小说叙述视角解读文本的能力。
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
①有利于刻画老两口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如“马奶奶看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我一早熬的营养粥,伺候到你嘴边儿了,你不点个赞也就算了,拉着个脸受多大委屈似的,白眼儿狼不识好歹!越想越气,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夹枪带棒的:‘自个儿瞧瞧你这张脸,耷拉得门帘子似的,说出来你别不爱听,活脱脱一张马脸。你们老马家这姓儿可真没白给!’对于老伴这尖酸刻薄的‘人身攻击’,他根本不屑于口头上反驳,只在心里痛快地还击:‘你长得好看?胖得像头猪!’”“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你不累呀?!”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她没有回应,只呆呆地站在桌前,痴痴地望着灯笼般硕大的寿桃,眼里不经意地泛起了泪光……”
②有利于作者选择并串联多个情节,使故事更集中,更顺畅。如开头以第三人称视角写“外人都说,马老爷子家日子过得和美,从没听见老两口吵吵嚷嚷的。可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美不美的外人哪里知道?事实是,老两口在家天天闹矛盾,没有一天消停的。这不,一大早起来老爷子就气不顺……”,接着就写老俩口因养生而引起的泡菜情节;又如写“马奶奶想平心静气地养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障碍就是老头子。他根本不听专家的话,好在马奶奶也不是轻易服软儿的人,她认准的事必须勇往直前干到底,甭管你老家伙乐意不乐意,反正俩人必须一块儿养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然后就写由养生专家的建议引发的老两口关于“三白”的争吵等等,都体现出集中围绕“养生”的相关情节,而且过渡衔接得自然顺畅。
③有利于作者穿插评论,突出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真味爱情的主题。如对老两口争吵后的评论,“谁料想,今时不同往日,他猜错了!人家马奶奶只是冲他哼哼冷笑两声,狠狠瞪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转身甩门走啦!……他哪里知道,马奶奶得了高人的指点,气大伤身!养生关键是要养心,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补神就是补心,补心就要天天开心,不生气”;又如老两口养生意见一致后的评论“马奶奶尽心研究烹饪技巧,马老爷子吃得高兴笑口常开,老两口意见一致,自然是云开雾散一片祥和”;再如对两人相互体恤关爱的评论,“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你不累呀?!’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的能力。
①原文最后提到“马老爷子喝了两杯酒,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站起来准备离席回小屋待会儿,却被年轻人嘻嘻哈哈拉着衣袖求他透露点长寿的独门绝招。马老爷子站定回眸淡淡一笑,悄声道:‘老子忘了死啦!’”,据此看出,马老爷子自称“老子”是一种自我调侃,表现了其粗犷、洒脱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老子忘了死啦!”体现出马老爷子乐观的生活心态,前文中写到“他哪里知道,马奶奶得了高人的指点,气大伤身!养生关键是要养心,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补神就是补心,补心就要天天开心,不生气”,马老爷子的话也是表明了这个养生的道理。据此看出,此句传递了文中“养生关键是要养心”这一理念,提醒人们要热爱生活,不要受条条框框束缚,要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其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制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敞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 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宁邑是宁姓起源地。
B. “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月独酌》)。
C. “西”,方位名次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 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多次往返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 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 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②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 秦王最终放弃杀死赵王兄弟的要求,谅毅功不可没,不愧“辩士”之称。请概括分析谅毅是如何说服秦王,从而保全赵王兄弟的。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①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②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14. ①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
②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
“敝邑”为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作“寡君”的定语,意指我国君王,二者不可断开,“敝邑”不能做“贺”的宾语,应该从其前断开,排除AD;
“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兼语句,兼语成分中间一般不断,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月独酌》)”错误。“使者三往不得通者”中“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再三。句意: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三”是实指。句意: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C.“西”,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请允许我们奉命向西执行秦王的命令。/向西可以望到夏口。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错误。由原文“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可知,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由此可知,是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而不是“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通”,通报;“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奈何”,怎么办。
②“报”,报告;“行”,执行;“无乃……乎”,是固定句式,恐怕……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可知,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由此可知,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
由原文“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可知,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由此可知,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幽兰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幽兰常年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突出其芳洁不被人识的处境。
B. 颈联写幽兰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一迟一早,写出凄惨境遇。
C. 尾联写南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与困惑: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开自芳又有何用?
D. 本诗诗意昂扬,气概恢宏,写出幽兰几遭侵凌却春心不死的柔韧之质,表现了诗人独立不群的情怀。
16. 对于咏物诗,要“不即不离”,即既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又不能局限于所咏之物。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诗人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诗人的自道。正可用“不即不离”来评价此诗。
②诗歌从幽兰的芳质,不被人识的客观处境、惨凄境遇、被弃掷路侧等塑造了生于草野,当风离披的幽兰抒情形象。
③诗歌又抓住“人情”进行抒怀。诗人借曲幽兰抒“不遇”之情。表现了诗人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写出诗人无限悲苦,塑造了一个落拓不遇、抑郁难伸的贤士形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意昂扬,气势恢宏……独立不群的情怀”错,此诗充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哀伤的抑郁情怀。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
充分理解“不即不离”的意思,然后通过诗歌内容和写作进行分析。
崔涂这首诗通过咏写兰的贞芳幽独,寄托自己孤高而又哀伤的抑郁情怀。此诗运用传统的芳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由于作者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作者的自道。王士祯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这正可用以评价此篇。
开篇先自剖高洁:“幽植众能知,芬芳只暗持。”幽兰常常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这两句写兰的芳质,又突出了兰幽植孤生,芬芳不被人识的客观处境。“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这两句,从主体客体两面着笔:兰花芳节香质不稍减,可君子却置之不顾。这是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更充满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白露霑长早,青春每到迟”,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使之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这一迟一早,写出境遇之惨凄,显出芳魂玉质难得久持的无限悲苦,作吞吐哽咽之声。
由于以上种种遭遇,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芳质高格,无人赏识,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己独抱贞节,自开自芳,又有何用?步步退逼,终归于凄绝,把不遇之情,推至顶点。诗人借曲幽兰抒“不遇”之情,表现了诗人期待后的失望、内省后的自伤,写出诗人无限悲苦。至此诗篇的抒情形象完成了。我们好象看到了一株生于草野当风离披的芳兰,又似看到了一个落拓不偶,抑郁难伸的贤士。
诗篇不仅咏物抒情相融相映,一笔两到,在具体表达中,用笔又始终是一语双关,言己言他,叹恨如一。使人一面感到幽兰的悲诉、哀凄,一面又感到世人的冷漠、霜露之无情,在鲜明的对比中,揭露了现实的严酷,真正做到了“不即不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曾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亦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一问,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否定,却又因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④. 江月何年初照人 ⑤.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⑥. 但愿长醉不复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畔”“馔”“长”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电视剧《人世间》,为全国观众奉上一道温情满满的文化大餐。它被媒体评价为一部“平民史诗”,但该剧中的“平民史诗”并不是以一种厚重、严肃的说教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细节 ① 地铺展开来。
导演、总制片人李路把该电视剧的成功归结于对时代和生活的细腻捕捉,《人世间》是一部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都能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的厚重的百姓生活史”。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② 的时代巨变为文艺创作展开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我们的四十年》《奋斗吧中 华儿女》《伟大征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翠登者》《长津湖》,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功勋》 一批批炽热而凝重的文艺精品,记录了伟大祖国的非凡成就,激发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
瞩目未来,时代浪潮翻滚向前,文艺发展 ③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表示,希望广大文学创作者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把握广袤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人民排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精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 ①举重若轻 ②波澜壮阔 ③天高地阔(大有可为)
19. 《人世间》是一部厚重的百姓生活史,它对普通人进行描摹和刻画,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都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能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
20.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比喻文学精品具有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的美好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时代新人精神面貌的特征,使文句更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并不是以一种厚重、严肃的说教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细节”可知,不是厚重、严肃的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细节呈现“平民史诗”,这种处理方式是用较为轻松的处理方式呈现重大严肃的主题,故可填写“举重若轻”,意思是处理艰难问题或进行繁重的工作时都显得很轻松。
第二空,修饰“时代巨变”,可填写“波澜壮阔”,意思是声势浩大,规模宏伟。
第三空,依据后文“把握广袤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可知,文艺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前景广阔,可填“天高地阔”或者“大有可为”。“天高地阔”: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形容空间很广阔;“大有可为”:指前途极有希望,值得去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人间世》是一部厚重的百姓生活史”;
接着找出四个定语:对普通人的描墓和刻画,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这四个定语都是修饰“百姓生活史的《人间世》”。可用“它”代替“《人间世》”,第一个定语可转换为“它对普通人进行描摹和刻画”,同理下面三个可转换为“(它)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它)都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它)能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后面的三个“它”可承前省略。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为人民捧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精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带着露珠”强调“新鲜”,即素材要来源于当下美好生活,反映时代新人风貌;“散发泥土芳香”强调素材要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与时代同频共振。
运用比喻意在说明文艺创作要来自于人们群众鲜活的生活,作品才能真实、生动而富有意义的展现时代的新面貌,比喻的作用使文句更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白话小说,人物日常交往自然以口语白话为主,但在某些场合出现白话和文言对峙情况,也很值得回味。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与众亲友对话①______,他人回答②______,如元妃说:“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答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母亲对女儿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从表面看,元妃说话情真意切,而王夫人的书面语言似乎在控制情感,但深一步看,这种语体的差异却暗含着礼仪的差异。
探春向贾宝玉发出的帖子是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还用了较多典故,如结尾曰:“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贾芸向他的“干爹”献殷勤,③______,其内容是;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
这样的白话以及夹杂了几个文言用词的不伦不类,自然让人忍俊不禁,但拿这帖子与探春诗帖相对照则更有意思。
21. 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选文中贾芸送给“干爹”白海棠时附带了一个便条。请问这里的“干爹”是谁?请将这个便条改写成50字以内的一段白话。
【答案】21. ①多用口语白话;②却多用文言书面语;③也写了一个帖子。
22. 贾宝玉;我认识许多花儿匠和名园,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了两盆白海棠,大人如果把我当成亲儿子,就请把花收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原文“元妃说:‘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可知元妃的回答浅显易懂,比较口语化。故应填“多用口语白话”一类的语句。
第二空:由原文“外眷无职,未敢擅入”可知是“他人”的回答,比较文言化,且后文有“母亲对女儿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等内容,故应填“却多用文言书面语”一类的语句。
第三空:由前文“探春向贾宝玉发出的帖子”和后文“但拿这帖子与探春诗帖相对照则更有意思”可知应填“也写了一个帖子”一类的内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第一问:由原文“探春向贾宝玉”可知这一段都在向贾宝玉献帖子,所以这里贾芸的“干爹”指的是贾宝玉。且在《红楼梦》前80回里写,贾芸是一个聪明伶俐、能说惯道,且又是一个能作事、会作事的草字辈后生。父亲早逝,因贾宝玉一句玩笑话“像我儿子”,他便伶俐地说:“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第二问:由原文“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可知白话需要把几个文言词改过来,比如“前因买办”“托大人金福”“认得”“忽见”“不可多得”“赏玩”这些文言词改成白话词“先前买了”“认识”“见到”“想尽办法”“把花收下”。
综上所得“儿子认识许多花儿匠和名园,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了两盆白海棠,大人如果把我当成亲儿子,就请把花收下”相关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一句农谚:“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冬天下雪,会将大部分蛰伏在田间地头过冬的害虫冻死,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如果在这个时候下雪,对于刚刚发芽的农作物来说,则是一场灾难。
除了农业生产活动,这句农谚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同是一场大雪,冬日下雪,物为我用,就是“瑞雪丰年”;春日下雪,物不适时,则是“荒芜灾害”。同是下雪,但冬雪与春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却截然相反,事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因为发生的时空变了,意义也就不同。下雪如此,其它事物何尝不是这样呢?就比如同样是劝人再多吃一点,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是友好,而对于已经吃饱的人来说这是勉强;又或者是同一个政策,在此时可能会适用,而在彼时反而阻碍发展。可见事物发生效应总是受到时空、条件、情境的限制。这说明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事物的特点,事随境迁,情随事迁,才能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终会适得其反。我们看待事物的变化,考量事物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也要关注事物存在条件,也就是主观的评价要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走,时空变了,而处事的方法却一成不变、或墨守成规、或不加创造,最终会成为自然或社会的“附属品”“雕刻师”,而不是“创造者”。这也说明客观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产生、发展并发挥作用,孰好孰坏,决定的是“人”,为我所用、避害趋利、化害为利,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定性。
写作时,首先应明确地指出冬雪和春雪带来的不同结果所隐含的哲理,说明事物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对立面,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存在不同条件、可能产生不同结果,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这个规律并运用好它呢?从而得出如何正反传化,对立统一,化害为利,其实都决定于时空条件、作用环境的选择。只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特性,才能真正做到物为我用,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可适当例举,如从前我们总是抱着一种“人定胜天”的意志,无视事物的特性,无视发展的规律,无视条件的变化最终带来不良影响,强行改变,结果适得其反。还可指出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这些新一代青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改造、祖国发展上,都要与时俱进,改造客观世界,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要用创新的意识处理问题。
立意:
1.顺应事物规律,发挥创新意识。
2.把握规律,为我所用。
3.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