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熔化与凝固(原卷版+解析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沪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2.2熔化与凝固(原卷版+解析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沪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3-24 00:03:01

文档简介

12.2熔化与凝固
一、单选题
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C.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2.北国风光,冬天“千里冰封”、春天“冰雪消融”,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看,水经历了
A.都是熔化 B.都是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的数量增多
C.水的数量增多 D.冰和水的原有的数量不变
4.图为物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为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B.图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C.图中BC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D.图中CD段表示物质处于固态
5.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是固液并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6.冬天,道路结冰会使交通事故增多,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沥青,即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这种沥青能持续释放甲酸钾,从而延缓道路结冰,原因是(  )
A.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上升 B.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C.甲酸钾使冰的熔点上升 D.甲酸钾能吸收热量,使冰熔化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球状物,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起到调温的作用。下面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8.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0℃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态
C.图乙中试管内冰的量会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逐渐降低
9.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熔化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9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10.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物质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1 52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液态
C.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二、多选题
1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B.每一种固体都有自己的熔点
C.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
D.冰的温度升高到0℃,它就会熔化
12.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吸热
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烛
三、填空题
13.有以下六种物质: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其中常温下是固态的是______________,是液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玻璃、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体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
15.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39℃时呈 ________态,﹣38℃时呈 ________态。
16.小明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他将一块豆腐放入冷冻室内,一两天后普通的豆腐就变成“冻豆腐”了。解冻后切开,观察到“冻豆腐”内部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内的水在冷冻室遇冷先________________成冰块,解冻后冰块又_________________成水造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7.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_____过程中要_____热量.
18.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_______物质是晶体,熔点是_______,10分钟以后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2分钟以前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2-10分钟之间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而_______物质属于非晶体.
19.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 图丙是________(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
20.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明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如表中.
时间/min 0 2 4 6 8 10
温度/℃ 6 4 2 0 ﹣2 ﹣4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固、液
时间/min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4 ﹣4 ﹣4 ﹣4 ﹣6 ﹣9
状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 固
(1)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_____℃,当实验进行到17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
(2)由题意及表可知此混合液凝固时的特点是_____;
(3)在水中掺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选填“高”或“低”).
四、作图题
21.某晶体的熔点是35℃,请在图中大致画出一定质量的这种晶体由50℃降低至20℃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_____
22.在20℃的实验室中研究冰的熔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请在图中画出它的熔化曲线。
(______)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冰的温度/℃ ﹣4 ﹣2 0 0 0 0 1
五、实验题
23.在“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对该物质进行加热,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该物质的状态。如图乙是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试管内的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且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
(1)将该固体物质和温度计放入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这样加热固体的好处是_____。
(2)根据图象可知,这种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min。
(3)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是_____。
24.在探究甲和乙两种物体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在甲和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2)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
(3)该晶体在76℃时,它处在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选填“放出”或“吸收”)
25.小明为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a所示。
(1)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
(2)在图a中,BC段冰处于______状态,这一过程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小明将试管取出,把温度计正确放在烧杯中继续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这时小明发现当水沸腾后,温度计示数______(填“升高”或“不变”)。小明发现温度计水面上的部分出现了小水珠不便于读数,小水珠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______而产生的,这时小明在烧杯上加了一个______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加快了水的沸腾。
(4)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26.图甲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每隔五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 50 80 80 80 80 90 100
(1)在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取数据填入表格中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
(3)在15min时,萘处于_____状态.
(4)30min后继续加热,萘的温度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27.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
(2)他们发现所测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28.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小明和小芳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他们需要去找一些颗粒较 ____ (选填“大”或“小”)的纯冰.
(2)小明正确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刚点燃酒精灯加热时(如图甲所示),他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是 _____ ℃.
(3)实验完成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a)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当对冰加热到第4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____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②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 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小芳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同质量的冰加热(如图乙所示),实验结束后她根据数据绘制了如图(b)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大致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冰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于是小芳认为:冰没有固定熔点,属于非晶体.小芳由这一实验过程得出的观点是否可信? ____ ,依据是 ______ .
29.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时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不同试管中,之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三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1)如图甲,在选择冰块的加热方式时,你认为最佳的选择是__(选填“A”或“B”);
(2)分析图乙可知,盐水冰和纯冰这一类固体都属于____,在熔化过程中都要____热量,但含盐浓度越大,____越低;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还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选填“快”或“慢”);
(4)本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
(5)若某次雪后气温为﹣5℃,则撒盐浓度以达到曲线___(选填图乙中相应序号)对应的浓度为宜。
30.小明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本实验所需的测量仪器除了温度计,还需______;
(2)在加热过程中,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
温度/℃ -8 -6 -4 -2 0 0 0 0 0 0 0
状态 固态 a
(3)实验中,应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如表格中所示),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对应于记录的时刻是______min时;
(4)表格中a处应填______。由数据可知,冰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5)小明和小华分别用一样碎的冰做了两次实验(实验过程中保证碎冰受热均匀),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同一坐标中作出了不同的图象(如图丙所示),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小明用的冰初始温度比小华的高
B.小明用的冰比小华多
C.小明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小华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D.小明记录温度计示数所用的时间间隔比小华的短
(6)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和小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丁所示(环境温度低于0℃);当烧杯中的冰块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______(填字母)。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212.2熔化与凝固
一、单选题
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C.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答案】C
【解析】
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北国风光,冬天“千里冰封”、春天“冰雪消融”,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看,水经历了
A.都是熔化 B.都是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D
【解析】
寒冷冬天,滴水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春天,冰雪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水经历了先凝固后熔化,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的数量增多
C.水的数量增多 D.冰和水的原有的数量不变
【答案】D
【解析】
把0℃的冰投入0℃的水中后,放在0℃的环境里,因为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进行熔化;水因不能放出热量进行凝固;所以冰和水的数量都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
4.图为物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为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B.图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C.图中BC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D.图中CD段表示物质处于固态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像分析,AB段温度上升,BC段温度不变,CD段温度上升,可知,此图为晶体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
A.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一直上升,故A错误;
B.图为晶体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故B错误;
C.BC段表示晶体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C正确;
D.C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体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5.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一定是固液并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萘是晶体,在熔点80℃时,萘有三种存在的可能:
尚未熔化,全部是固体;
已经开始熔化,但是没有完全熔化,此时为固液共存状态;
全部熔化,温度未曾升高,全部是液体;
故选D。
6.冬天,道路结冰会使交通事故增多,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沥青,即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这种沥青能持续释放甲酸钾,从而延缓道路结冰,原因是(  )
A.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上升 B.甲酸钾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C.甲酸钾使冰的熔点上升 D.甲酸钾能吸收热量,使冰熔化
【答案】B
【解析】
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甲酸钾熔雪剂撒放在道路上,甲酸钾能使水的凝固点下降,需要温度更低时水才会结冰,从而延缓道路结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球状物,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起到调温的作用。下面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非晶体材料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故选D。
【点睛】
8.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0℃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态
C.图乙中试管内冰的量会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
A.由图甲可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点为-2℃,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像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为-2℃,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但温度不变,冰水混合中的水会凝固结冰,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增多,即冰的质量将会增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熔化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9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答案】D
【解析】
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10min时, 熔化已经结束,不是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错误.
B.在熔化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错误.
C.该物质从12 min开始凝固,到15 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错误.
D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正确.
故选D
10.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物质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1 52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液态
C.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答案】C
【解析】
A.由表格数据知,该物质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8min熔化完成,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知,该物质的熔点是48℃,那么46℃时,它处于固态,故B错误;
C.50℃的该物质处于液态,将它放在教室里,会逐渐凝固,因为教室的温度会低于48℃,故C正确;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它不会熔化,因为它虽然能达到熔点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1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B.每一种固体都有自己的熔点
C.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
D.冰的温度升高到0℃,它就会熔化
【答案】AC
【解析】AB.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故A正确,B错误;
C.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与外界温度没有关系,故C正确;
D.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冰的温度升高到0℃,如果不能继续吸热,它不会熔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点睛: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
12.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吸热
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烛
【答案】ACD
【解析】
如图,甲是晶体海波,乙是非晶体蜡烛.
甲,在0~4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海波是固态;
在4~8min,吸收热量,进行熔化,海波的熔点是48℃,海波固液共存;
在8~12min吸收热量,液态是海波,温度升高.
故选A、C、D.
三、填空题
13.有以下六种物质: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其中常温下是固态的是______________,是液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铁、水晶、饼干牛奶、白酒、水银
【解析】
【解析】
解答:按照物质存在的状态分类:一类是铁、水晶、饼干,共同特点是固体;另一类是牛奶、白酒、水银,共同特点是液体。
【点睛】
物质按不同的分类,分类情况不同,可以按固体、液体、气体分类,可以按是否食用分类,可以按晶体、非晶体分类,可以按导体、绝缘体分类,可以按金属、非金属分类等等.所以本题答案是不唯一的.
14.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玻璃、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体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④⑤ 有无固定熔点
【解析】
[1][2]在冰、玻璃、松香、铁、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①冰、④铁、⑤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属于晶体;玻璃、松香、沥青属于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它们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15.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39℃时呈 ________态,﹣38℃时呈 ________态。
【答案】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 液
【解析】
[1][2]水银的熔点是﹣39℃,﹣39℃等于其熔点,则处于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8℃高于其熔点,则为液态。
16.小明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他将一块豆腐放入冷冻室内,一两天后普通的豆腐就变成“冻豆腐”了。解冻后切开,观察到“冻豆腐”内部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内的水在冷冻室遇冷先________________成冰块,解冻后冰块又_________________成水造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凝固熔化
【解析】
【解析】
解答:豆腐有很多水分,放入冰箱水受冷就会凝固,水凝固时体积要变大;拿出来,凝固的小冰晶要熔化,体积减小,所以冻豆腐上有很多小孔。
故答案为:凝固;熔化。
【点睛】
首先要弄清豆腐产生“小孔”的原因,再根据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判断.
17.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_____过程中要_____热量.
【答案】0℃的冰 熔化 吸收
【解析】
[1][2][3]由题意知,0℃的冰变成0℃的水时,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更利于冷却食物,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18.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_______物质是晶体,熔点是_______,10分钟以后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2分钟以前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2-10分钟之间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而_______物质属于非晶体.
【答案】B 0℃ 液体 固体 固液共存 A
【解析】
由图象知,A在整个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是非晶体;
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甲是晶体,熔点为0℃;
由图象可以看出2分钟以前该物处于固体状态,从第2min到第10min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态;
10分钟以后,熔化完毕,该物处于液体状态.
故答案为 (1). B (2). 0℃ (3). 液体 (4). 固体 (5). 固液共存 (6). A
【点睛】此题考查了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19.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 图丙是________(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
【答案】可行 均匀加热 冰 52℃
【解析】
[1]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冰的熔点为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熔化,是可行的;
[2]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均匀加热;
[3]图丙是晶体熔化图像,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52℃。
20.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明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如表中.
时间/min 0 2 4 6 8 10
温度/℃ 6 4 2 0 ﹣2 ﹣4
状态 液 液 液 液 液 固、液
时间/min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4 ﹣4 ﹣4 ﹣4 ﹣6 ﹣9
状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 固
(1)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_____℃,当实验进行到17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
(2)由题意及表可知此混合液凝固时的特点是_____;
(3)在水中掺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选填“高”或“低”).
【答案】﹣4 固液共存状态 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 低
【解析】
(1)由表格数据知道,混合液从第10分钟到第18分钟温度一直保持在-4℃不变,所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4℃;在第10分钟之前物质为液态,第10分钟到第18分钟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所以,当实验进行到17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
(2)由表格数据知道,混合液凝固过程温度保持-4℃不变,即混合液凝固时的特点是: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液体全部变为晶体为止.
(3)因为晶体物质中混入杂质后,其熔点和凝固点都降低,所以,水的凝固点是0℃,掺入酒精后混合液的凝固点变成了-4℃,即凝固点降低了.
四、作图题
21.某晶体的熔点是35℃,请在图中大致画出一定质量的这种晶体由50℃降低至20℃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_____
【答案】
【解析】
同种晶体熔点的凝固点相同,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一定质量的该物质从温度为50℃的液态放热后温度降至35℃凝固,温度不变,全部凝固后放热温度继续下降至20℃,液态的比热容大于固态的比热容,吸收相同的热量液体温度变化慢,如图所示:

22.在20℃的实验室中研究冰的熔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请在图中画出它的熔化曲线。
(______)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冰的温度/℃ ﹣4 ﹣2 0 0 0 0 1
【答案】
【解析】
【解析】
把数据表中的时间和温度的对应点在坐标纸中一一标出,再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如图:
五、实验题
23.在“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对该物质进行加热,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该物质的状态。如图乙是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试管内的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且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
(1)将该固体物质和温度计放入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这样加热固体的好处是_____。
(2)根据图象可知,这种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min。
(3)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是_____。
【答案】受热均匀 晶体 6
【解析】
【解析】
(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此方法叫做水浴法加热;
(2)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从图象上看,BC段时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60℃,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从第2min开始,一直到第8min结束,其熔化过程用了6min,BC段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由Q=cm△t,可得c=,因为AB段和CD段物质的质量m相同,由图象知,升高的温度不同,AB段升高40℃,CD段升高20℃,比值为2:1,加热时间之比为1:2,所以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从而计算得比热容之比===。
24.在探究甲和乙两种物体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在甲和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2)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
(3)该晶体在76℃时,它处在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选填“放出”或“吸收”)
【答案】甲 78 固 吸收
【解析】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甲从第8到14分钟,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是晶体,而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2)甲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78 C不变,所以甲的熔点是78 C.(3)晶体在76 C时,温度还没有达到晶体的熔点,处于固态.(4)晶体熔化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5.小明为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a所示。
(1)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
(2)在图a中,BC段冰处于______状态,这一过程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小明将试管取出,把温度计正确放在烧杯中继续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这时小明发现当水沸腾后,温度计示数______(填“升高”或“不变”)。小明发现温度计水面上的部分出现了小水珠不便于读数,小水珠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______而产生的,这时小明在烧杯上加了一个______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加快了水的沸腾。
(4)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答案】钟表(秒表) 固液混合 吸收 不变 液化 有孔的纸板(硬纸板) 98 低于
【解析】
(1)[1]由题意可知,本题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钟表(秒表)。
(2)[2][3]由题意可知,BC段冰的温度为0℃,在熔化过程中,此时处于固液混合态,这一过程需要吸热。
(3)[4][5][6]晶体沸腾时,吸热不升温,温度计示数不变。沸腾形成的水蒸气溢出后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温度计表面,可以在烧杯上方加一个有孔的硬纸板盖上,减少液面上方的热量散失。
(4)[7][8]根据图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98℃,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故可判断此处大气压强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26.图甲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每隔五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并观察萘的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 50 80 80 80 80 90 100
(1)在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取数据填入表格中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绘制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
(3)在15min时,萘处于_____状态.
(4)30min后继续加热,萘的温度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答案】70 固液共存 升高
【解析】
(1)根据图乙可以看出温度计的示数为70℃;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先进行描点,然后再进行连线画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因为在15min时,萘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奈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因为在30min后奈已经完全熔化成了液态奈,所以30min后继续加热,萘的温度会升高.
27.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
(2)他们发现所测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答案】-4先降低后升高不准确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
【解析】
(1)分析图象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 4℃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 4℃;(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 18℃,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或者是22.5%根据第(3)问的趋势看,都有可能在以上盐水浓度时盐水的凝固点比零下18摄氏度还低然后再升到浓度是24%的零下17摄氏度,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4)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点睛】
(1)盐水凝固的温度为盐水的凝固点,从凝固开始到凝固结束时间为凝固的过程经历时间.(2)根据表中盐水浓度从0~36%,凝固点从0℃降低然后上升到0℃可得出结论;(3)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4)根据盐冰的熔点低于0℃分析.
28.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小明和小芳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他们需要去找一些颗粒较 ____ (选填“大”或“小”)的纯冰.
(2)小明正确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刚点燃酒精灯加热时(如图甲所示),他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是 _____ ℃.
(3)实验完成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a)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当对冰加热到第4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____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②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 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小芳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同质量的冰加热(如图乙所示),实验结束后她根据数据绘制了如图(b)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大致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冰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于是小芳认为:冰没有固定熔点,属于非晶体.小芳由这一实验过程得出的观点是否可信? ____ ,依据是 ______ .
【答案】小 -4 固液共存 吸收 不可信 小芳的实验装置在加热过程中未采用水浴法,加热过程中冰块熔化过快,因此温度计的示数持续升高
【解析】
(1)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减小误差,效果更好些,他们需要去找一些颗粒较小的纯冰.(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 4℃.(3)从图象可以看出,在第10分钟末,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混合态.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却保持在熔点0℃不变.(4)如图1乙所示,小芳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同质量的冰加热,但在加热过程中未采用水浴法,加热过程中冰块熔化过快,因此温度计的示数持续升高,据此认为冰没有固定熔点,属于非晶体是不可信的.
【点睛】
(1)等质量的碎冰颗粒与大冰颗粒相比,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结合液面的位置即可读数;(3)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处于液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4)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9.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时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不同试管中,之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三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1)如图甲,在选择冰块的加热方式时,你认为最佳的选择是__(选填“A”或“B”);
(2)分析图乙可知,盐水冰和纯冰这一类固体都属于____,在熔化过程中都要____热量,但含盐浓度越大,____越低;
(3)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还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___(选填“快”或“慢”);
(4)本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
(5)若某次雪后气温为﹣5℃,则撒盐浓度以达到曲线___(选填图乙中相应序号)对应的浓度为宜。
【答案】A 晶体 吸收 熔点 快 防止偶然性的发生,获得普遍的规律 ③
【分析】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
(1)[1]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A图将试管放入温水,B图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时间短,受热不均匀,因此最佳方案是A;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慢,容易记录实验数据。
(2)[2][3][4]分析图乙可知,盐水冰和纯冰这一类固体都属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像可知,含盐浓度越大,熔点越低。
(3)[5]三种物质都未熔化前取升高相同的温度,可以看出浓盐冰对应曲线加热时间最短,所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快。
(4)[6]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防止偶然性的发生,获得普遍的规律。
(5)[7]若某次雪后气温为﹣5℃,为了使雪在﹣5℃以下就能熔化,即熔点低于﹣5℃,则撒盐浓度应达到曲线③对应的浓度为宜。
30.小明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本实验所需的测量仪器除了温度计,还需______;
(2)在加热过程中,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
温度/℃ -8 -6 -4 -2 0 0 0 0 0 0 0
状态 固态 a
(3)实验中,应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如表格中所示),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对应于记录的时刻是______min时;
(4)表格中a处应填______。由数据可知,冰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5)小明和小华分别用一样碎的冰做了两次实验(实验过程中保证碎冰受热均匀),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同一坐标中作出了不同的图象(如图丙所示),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小明用的冰初始温度比小华的高
B.小明用的冰比小华多
C.小明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小华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D.小明记录温度计示数所用的时间间隔比小华的短
(6)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和小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丁所示(环境温度低于0℃);当烧杯中的冰块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______(填字母)。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答案】秒表 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固液共存态 -4 1 晶体 需要 C C
【解析】
(1)[1]本实验所需的仪器除了温度计,不需要秒表,以便每隔0.5min可记录一次温度。
(2)[2]在加热时,需要使用搅拌棒对碎冰搅拌,以使冰受热均匀。
(3)[3][4]由图乙知,温度计的示数是-4℃,由表格知,记录此温度的时刻是1min时。
(4)[5]表格a处的温度是0℃,且此时间段,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此时冰处于熔化过程,那么a处于固液共存态。
[6][7]冰在熔化过程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5)[8]由丙图象知,两次实验中,冰的初温相同,而小华加热至0℃的时间较长,其原因有可能是小华用的冰的质量较大,或者小华加热过程中,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因为内焰温度较低,这样即使冰块的质量相同,需要的时间也较长。而记录温度计示数所用时间间隔的长短对总时间的长短没有影响,所以C选项正确。
(6)[9]将装有碎冰的大试管放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当烧杯中的冰块部分熔化时,烧杯中的温度为0℃,那么试管中的冰完全没有熔化,因为试管中的冰温度能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C选项正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