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版必修5 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妇儒皆知 毁谤 谄媚(xiàn) 任由处置(chǔ)
B.锲而不舍 频临 渲染(xuàn) 皮肤黝黑(yōu)
C.直上云宵 颁奖 挨骂(āi) 风驰电掣(chè)
D.藐视神灵 荒诞 上溯(sù) 汗流浃背(ji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为了写这部《历史通俗演义》,光正史就看了4 052卷,还查阅了众多的稗官野史,在著述界他真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B.某建筑公司的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过了晚上十点钟还在作业施工,施工发出的噪声振聋发聩,让周围群众不得安宁。
C.世博园里的展馆绚丽多姿、美轮美奂,它们巧妙地将科技和各国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融为一体,完美体现了世博会的主题。
D.周庄的桥因陈逸飞出神入化的丹青而扬名天下,周庄也因此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古镇一跃而为“江南第一水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环保部门应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承认和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批评权,发挥公众对环境破坏者的监督和纠正作用。
B.国家海洋局将模拟菲律宾以西海域发生强烈地震海啸,并作出应急响应,以提升组织受影响的有关省份开展海啸预警和避险决策等。
C.目前,北京在周边的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建立了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保障北京农产品供应充分、质量安全。
D.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分三步实施,中国火星车将在火星荒原上取样后返回探测器,把火星“历史”带到我们眼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B.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作出了卓越成绩。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等。
D.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理论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现代法国的文坛上,加缪是一位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大师。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有风起,这片洋槐组成的小森林便欢腾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__________。我的小森林,就这样,在我写作疲惫时给我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
①绿色的树冠在空中舞摆 ②绿色的波涛汹涌回旋、千姿百态 ③使我总是和那海波、海涛联系起来 ④都使我陷入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之中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阅读鉴赏(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15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注:①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佛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 向:一向,平素。
B.朝廷授此,非以为饰 授:交给,授给。
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 致仕:退休,离休。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检查、督促。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睿本性慈爱的一组是(3分)( )。
①事继母以孝闻
②并乡里有盛名
③睿于故旧,无所遗惜
④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
⑤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
⑥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⑤⑥ 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
B.韦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观察能力,看出敌人“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
C.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与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
D.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故旧,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晚年信奉佛教,与他人一起与风俗同步。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祖征曰:“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2)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18分)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1.结合上下文,解释画横线的“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12.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2分)
(2)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13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你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地栖居”。(200字左右)(6分)。
三、名句默写(4分)
14.请把下列句子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1)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每小题4分)
15.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并加以说明。要求:句式相仿,字数可不完全一致。
示例:宽容,是一种境界。海纳百川,胸怀寰宇。不是宽泛之宽,也非放任之容;而是襟怀的宽广,是兼收并蓄的包容。
16.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更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五、作文(60分)
17.在汉语经验中,墙暗示了墙体之内的私密性和封闭性。哪怕只是树枝、草茎、泥土合成的简陋墙体,也具有划地为界的符号意义。墙,圈定了一个封闭自足的空间形态,产生安全稳定的心理感受。墙内,是私人空间;墙外,是共享空间。有形的墙,既防范了他者,也阻隔了他者;既保护了自己,也封闭了自己。
请以“墙”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谄”应读“chǎn”;B项,“频临”应为“濒临”,“黝”应读“yǒu”;C项,“直上云宵”应为“直上云霄”,“挨”应读“ái”。
答案:D
2.解析:“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不能形容声音大,形容声音大用“震耳欲聋”。
答案:B
3.解析:B项,成分残缺;C项,语序不当;D项,搭配不当。
答案:A
4.解析:A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答案:A
5.解析:①③是一组,②④是一组,后者的意思较前者有递进;③有比喻,而②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表达。
答案:A
6.解析:向:刚才,刚刚。
答案:A
7.解析:①讲的是孝道。②说的是王憕、杜恽在乡里有盛名。④是指伯父夸赞他的学识。⑥侧面表达“慈爱”。
答案:C
8.解析:A项,中有盛名的是王憕、杜恽,另外,也没有“过早”表现出学识和才能而深受梁武帝器重。C项,在朝廷上不与人争吵和争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梁武帝赏赐给他乐队的原因。D项,韦睿赏赐给亲朋故旧的财物不是皇帝在攻城以后的赏赐,也没有赏赐部属的意思,晚年也没有信奉佛教。
答案:B
9.参考答案:(1)韦睿的爷爷韦征说:“你的文学才华或许比他们逊色,见识却超过了他们,而对于辅佐国家,成就功业来说,他们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
(2)士兵都拼死作战,出城的魏军果然败走,韦睿借机指挥军队加紧攻城,半夜里城池被攻下。
参考译文:韦睿,字怀文,是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两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拼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10.解析:B项,无厌恶之情;C项,“城市拒绝月光”太绝对;D项,因为现代人只重名利。
答案:AE
11.参考答案:此处“楼房”“月亮”用的是比喻(或象征)手法。“楼房”代表物质文明,“月亮”代表精神文明。画线句的意思是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
12.参考答案:(1)“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
(2)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
13.答案示例:要在“繁华”中“诗意地栖居”,首先你要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理解“诗意地栖居”,才能进行“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给人以美感,或有强烈的抒情意味,一切丑恶、一切阴谋、一切虚名浮利都没有了,这些只是“诗意地栖居”的前提。“诗意地栖居”最重要的是心境,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诗意地栖居”要没有过多的追求,因为所有你的追求,你的环境都给了你;“诗意地栖居”没有过多的回忆,因为明天的生活将比今天更美好;“诗意地栖居”没有矛盾,一切在你眼里都是那么地自然。
14.答案:(1)功在不舍 金石可镂 (2)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15.答案示例:①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淡;而是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②宁静,是一种境界。波澜不兴,宠辱不惊。不是苟安之宁,也非沉寂之静;而是思想的安宁,是坐看云起的平静。
16.参考答案:滥用、抗生素、耐药性(耐药菌)、威胁(1个1分)
17.例文:
墙
有形的墙,中国到处都是,君不见叫个单位都围了堵墙,墙里有主人、奴仆,主人奴役着奴仆,奴仆低三下四匍匐地上,见到主人唯唯诺诺,慈禧老太就管着小李子,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建造了沉重的压着人们的心墙,封闭——保守——落后——挨打,封建的墙,使偌大个封建王国的子民憋闷得喘不过气来,是毛泽东领导人民推到了封建主义这堵高墙,才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义国家,皇帝成了公民,奴仆成了主人,平等的和谐的民主国家建立,推倒封建王国标明了社会的进步。
可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又人为地设置了封闭的专制的墙,把人说成神,思想套上枷锁,专制压迫人民,思想严重受到束缚,“文化大革命”关上国门,大搞人治狠抓阶级斗争的结果使国民经济处在几乎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的路在何方?
十几个安徽凤阳农民大胆打开了改革开放的门,把那堵束缚人民的积极性的专制的墙打破了,旧的体制早已不适应,那堵墙封闭、保守、落后,人民受尽了贫穷的磨难,思想不解放,就无法开拓前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国门必须打开。走改革开放的路,思想就必须解放。
有形的墙隔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形的墙禁锢中国人的思想,不冲破这堵墙,思想永远生锈陈旧,就像农民那把镰刀,工人那把刀锯,长久的大锅饭一贯制体制,使得人们没有了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拆墙,解除人们的思想桎梏,让墙里的奴仆变成国家的主人,你看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各行各业蓬勃的发展,改革充分调动了全体国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能量都迸发出来了。
就是因为打开了思想保守那堵墙,过去的农民待在山村只会种粮,现在的农民走出去,到城市也能致富,多种经营,使得超市里应有尽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如果不打开封闭落后保守的墙,走出来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中国会永远贫穷落后。
社会主义不是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让全世界人民共同瞩目,根源何在?还是改革开放推倒原有的封闭的墙把国门打开的结果。
一个人要打开心墙,学会和人们沟通交流,那么活着就会永远乐观,快乐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人的积极因素能量一旦喷发不可遏止;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就要打开封闭的国墙,与世界先进的国家多交流、学习,这样才有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