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必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必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2 12: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鲁人必修1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反诘/拮据 折腾/折本 怵场/戍边
B.骁勇/富饶 胸脯/果脯 秾丽/葱茏
C.拆开/干坼 地壳/躯壳 颠簸/叵测
D.湍急/瑞雪 扁担/扁舟 船舶/停泊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钢毅 懦弱 坚如磬石 首鼠两端
B.简朴 奢糜 因陋就俭 暴殄天物
C.谦卑 狂妄 虚怀若谷 趾高气扬
D.勤勉 懈殆 披星带月 游手好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______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2)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______,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3)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______,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
A.提议 情节 极限
B.提倡 情结 极致
C.提议 情节 极致
D.提倡 情结 极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不忍卒读。中学生容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B.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 500元的消息时欢呼雀跃,一片哗然。尤其是绝大多数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C.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D.现在,书法差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通病。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稚嫩,歪歪扭扭;还有的学生故作潇洒,字迹龙飞凤舞,无法辨认。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岁女童手持小刀扬言要与打伤爷爷且拒付赔偿的工商所长决斗,这“湖南最牛约架”,难道不能不说是“官民对立”的社会情绪的又一表现?
B.继“大裤衩”“秋裤装”“比基尼”后,浙江湖州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近日又被网友调侃外形酷似翻起来的“马桶盖”。
C.通过社会机构的调查,90后纷纷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急于摆脱巨大的生存压力是主要原因。
D.浙江虐童事件暴露了我国幼教工作的种种问题,而虐童案被撤销又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司法的尴尬局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诘、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 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命名
10.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耸然而特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辟地以为亭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C.盖天下之平久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皆出于此乎
11.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微斯人,吾谁与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豁然阁
程 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惯于长夜过春时,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最准确、得体的四个词语,依次填入句子中的横线处。(4分)
不吝赐教 抛砖引玉 荣膺 忝列 惠赠 敬赠 噩耗 消息
(1)一位高三学生在微博上发帖:“我想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但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在此恳请有经验的老师____________,本人将不胜感激。”
(2)一位教师在“十佳教师”颁奖会上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好,能____________十佳,深感惶恐。”
(3)一药店广告:“凡在本店购买药品超过100元,本店将____________精美礼品一份。”
(4)小华给他的伯母发短信:“刚刚得知伯父生病住院的____________,十分牵挂,祝伯父早日健康。”
17.《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么一段比喻: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请参考这段比喻,选择下列一个人物作为本体,也写一段比喻,要求比喻恰当,语言生动。不一定要与例文句式完全一致,100字左右。
孔子 孟子 屈原 司马迁 鲁迅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无奈地看着窗外,窗外飘着一个风筝,紧接着画面上打出了三句话:楼下有人放风筝……;我一点也不喜欢弹钢琴;星期天,我好想去公园玩,可爸爸给我报了英语班。
请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广告宣传语,不超过12个字,要能鲜明表达广告主旨,并说明理由。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①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答,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30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②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③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爆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爆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④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喑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30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淑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⑤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炫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30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⑥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⑦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利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我有一个很平实的看法:书商赚雅钱,读者逐雅潮,动机虽不够雅,却都有利于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⑧我想,敬爱的林大哥吗?他一定在天堂呵呵地笑我。
(有删改)
19.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4分)
20.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4分)
2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4分)
22.结合文章第⑦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60分)
23.请以“遇上你是我的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jié,zhē/shé,chù/shù;B项, xiāo/ráo,pú/fǔ,nóng/lóng;C项,chāi/chè,qiào,bǒ/pǒ;D项,tuān/ruì,biǎn/piān,bó。
2答案:C 解析:A项,钢—刚,磬—磐;B项,糜—靡,俭—简;D项,殆—怠,带—戴。
3答案:D 解析: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建议供大家讨论。提倡: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根据语境,应选“提倡”。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根据语境,应选“情结”。极限:最高的限度。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极限”侧重机能与功能,“极致”侧重精神境界,根据语境可知,应选“极限”。
4答案:C 解析:A项,“不忍卒读”是说文章的内容悲惨动人,让人无法看下去;不能用于品鉴形象。B项,“一片哗然”是贬义词,不合语境。D项,“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5答案:D 解析:A项,滥用否定词,造成不合逻辑,应将“难道不能不说”的三重否定改为“难道不能说”这样的肯定陈述。B项,语序不当,“近日”应移到“浙江湖州喜来
登温泉度假酒店”前。C项,成分残缺,“通过社会机构的调查”后面应加上“可知”这一谓语。
6答案:A 解析:A项原因表述不全面,原因还有“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
7答案:C 解析:C项,“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有误,应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也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8答案:D 解析:D项,“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有误,原文“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并不是对语言作用的排斥。
9答案:A 解析:按:查核。
10答案:C 解析:C项,均为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B项,介词,把;介词,用。D项,代词,那;语气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11答案:C 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D项宾语前置句。
12答案:A 解析:A项,原文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13答案: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答案: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参考译文: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击溃李璟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啦!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在各处建立起对立的国家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死光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已有一百年之久了!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描绘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庆历年间丙戌年六月某一天,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4答案: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答案: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诗人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2分)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分)、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分)。
15答案: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
答案:挈妇将雏鬓有丝
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6答案:不吝赐教
答案:忝列
答案:敬赠
答案:消息
17答案:(1)孔子:孔子是一缕和煦的风,从历史的深处吹来,拂过两千多年的山高水低,礼而闲雅,仁而宁静,让君子如沐暖阳坦荡荡,让小人如临深渊长戚戚。
(2)孟子:孟子如一根标杆,一根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横在自己道德良心上的标杆。当历史的沉重如磐石压在现实的肩头,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无不自觉地接过来,朝向那根标杆,壮烈地跳跃、跳跃。道义和时务永远如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3)屈原:屈原无疑是一条船,一条又一次被岸拒绝的船,命运的旋涡阴险地吞噬他,政治的飓风无情地抽打他,他也不改对岸的忠诚,最后浊浪将他沉没,他的掌心的罗盘,依然指向岸的方向。
(4)司马迁:司马迁就是一座火山,一座无论远观近察都好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火在地底深处酝酿、蔓延,把文字的火舌锻造成纯粹的红,然后出其不意地喷薄而出,烧得权贵衣不蔽体。最后他停歇下来,矗立成一座一言不发的泰山。
(5)鲁迅:鲁迅就像一把两用的剑,或刮骨疗毒,让中国人看清那根根奴骨的病变;或侠骨柔情,挑起历史黑沉的幕布,让我们觉醒起来,砸碎那吃人的铁屋子。挑灯看剑,横眉冷对千夫指;抽刀断水,怜子如何不丈夫。
18解析:设计广告语,首先要明确广告语简明得体的语言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广告语要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其目的与作用。本题要求为一则公益广告设计广告语,因而其实用价值的体现更要明确一些。不能像有些广告一样过于夸张与渲染。
答案示例:(1)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2)不要一味注重孩子的成绩,一味强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意思对即可)
19答案:(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
20答案: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绝不装雅充圣;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
21答案: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
22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形成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解决人们的阅读渴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2)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火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起不到持久的推动作用。
23答案:
写作提示:对于学生来说,青春岁月中有成功、失败,有欢声笑语、汗水泪水。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清晰或模糊,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青春岁月。
仔细审读材料。虽然没有明确的话题,但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立意的重点其实就是“青春”“感悟”这两个关键点。写作时要紧扣关键点。可在“青春”这一写作范围内寻找话题,构思时要善于找准切入点,写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等,并使作文达到一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