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必修1单元检测: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必修1单元检测: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2 12: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鲁人必修1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应届/应聘 滂沱/磅礴 炮制/越俎代庖 哽咽/狼吞虎咽
B.悄悄/悄然 调羹/调包 辎重/锱铢必较 长进/身无长物
C.谥号/裨益 憧憬/瞳孔 拒载/载歌载舞 披靡/风靡一时
D.当铺/铺张 骨髓/绥靖 匝道/砸锅卖铁 鲜活/寡廉鲜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文采斐然 合盘托出 没精打采 唉声叹气
B.针砭时弊 记忆犹新 奋发图强 关怀倍至
C.束之高阁 艰苦卓绝 一切就绪 仗义执言
D.墨守成规 烦躁不安 以逸代劳 赋予使命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孩子是天真______的,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______和规矩暂时都不在他眼里。______年龄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俗物。
A.烂漫 利益 由于
B.浪漫 利害 随着
C.烂漫 利害 随着
D.浪漫 利益 由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随着《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越来越火,加在各个学员身上的谣言也开始风生水起,横行网络,对此,节目组表示将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C.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影《白鹿原》历经10多年的曲折,近日终于在全国公映了。观众在观影之后对其评头论足,褒扬和贬斥的都有。
D.在谍战戏、宫斗戏轮番轰炸的态势下,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却画面明丽天然,情感朴实动人,在当前浮躁的环境中可谓是空谷足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表示,此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将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
B.“生态健康国际论坛”是由国际生态健康联合会每两年组织一次的学术会议,主要探讨全球气候、生态变化导致的新发传染病等人类健康。
C.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D.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拥有网络文学写作者超过200多万人,每年有六七万部左右的作品被签约;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达1.94亿,超过了电子商务用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使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做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人员阿尔韦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时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得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能力更强。
6.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7.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8.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变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恽西至长安,上书谏莽曰:“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恽大逆。犹以恽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恽,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恽终不转,曰:“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曰:“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衡,摧破奸雄。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恽前跪曰:“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歙甚惭,遂不宴而罢。恽归府,因称病。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恽厚,招恽去,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居数月,延果复召,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次都曰:“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候。世祖注尝夜出,还,诏开门欲入,恽不内。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恽对曰:“火明燎远。”遂拒不开。明日,恽谏曰:“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世祖:汉光武帝刘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莽大怒,即下诏狱      狱:监狱
B.遂系经冬,会赦得免 系: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 显:显现
D.诏开门欲入,恽不内 内:同“纳”,交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为郡功曹 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 以为桂林、象郡
D.恽归府,因称病 不如因善遇之
1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能表现郅恽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①志气高抗,不慕当世 ②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 ③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 ⑤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⑥崇教化,表异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莽末年,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B.郅恽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正因此,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恽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可见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D.文中写到了郅恽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都因所谏招惹大祸。只有第三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反而得到了刘秀的器重。
第Ⅱ卷(114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5分)
(2)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5分)
四、(1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2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2)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3)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4)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请仿照画线部分的表述,在横线上将语段补写完整。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为下面这条新闻拟一则标题。
日前,“神九”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顺利完成这场天地接力的最后一棒。经过13天的太空飞行,3名宇航员的健康状况成为关注焦点。据悉,航天员在舱内进行重力再适应期间,首要任务是补水。“补水在出舱前就已完成”。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人员介绍,回来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充体液,在空间的时候,对体液的需求量变少了,回到地面以后会处于一种脱水状态,所以要补水。
“补给航天员的不光是水,主要是恢复航天员体力和能量的复合液体,叫后恢复营养液,其主要成分有电解质液及其他能量合剂,促进航天员尽快恢复体能。”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副主任刘建中说。刘副主任所说的电解质,由钠、钾、钙、镁等离子组成,是人体体液中用于维持体内正常代谢的重要成分。
18.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某中学校庆办写一则征文启事。
征文内容:校庆一百周年,反映学校生活的。
征文体裁:任意。截止日期:即日——12月30日。
对征文将进行评奖,获奖作品在《校庆专刊》上发表。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孩子,我领你来看瀑布
①你在刚会听说的时候,我就教会了你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你认识瀑布吗?你知道它是从哪儿来,又将到哪儿去?
②孩子,来,我领着你观看瀑布,领略一下大自然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启迪。
③瀑布原来不从天上来,它是从大山里来,就像孩子你从大山里来一样,那么简单,那么欢快。当你从大山母亲的怀抱走出来,它还那么孱弱,那么纤细,姗姗的脚步总也走不出大山的胸怀,大山的视线。然而,它终究要走出去啊,纵然碰上一百次的崖壁,拐上一千道弯弯,跌翻一万个跟头,它的目标不变,它的信念永恒。孩子,你看不见它那一段长长的探索,只有山风知道,只有山月知道。它的不可更改的初衷感动着大山,大山为它让开一条蹊径;它的不屈的气概感染了云雾,云雾为它默默地致意!走过漫漫寒冬,一路山花为它拍红了手掌,转过嶙峋山嘴,一山春鸟为它婉转啼唱!
④孩子你看,瀑布来了!
⑤瀑布来了,是大山把它送了出来,带着山岚雾霭,裹着风雨雷电,携着山花鸟鸣,挟着寒气骄阳。它站在了人们景仰的位置,向世界放眼俯瞰。它看见了人们的庄稼、房屋和家园。它看见了劳作的汗水,屋顶的炊烟,村头宁静的黄昏,庄外和乐的喧哗。于是,它要走下去,走到人民中间去。是的,从高高的位置下去是不容易的,胆量、气魄、精神、风格全都裸挂在悬崖上了。下去,它原来并没有想到,会有动地的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在它的身前身后化作礼赞。
⑥孩子你看,瀑布下来了。它的凌空飞渡的形象,它的气冲斗牛的风采并没有改变。现在,我们看见它在我们一样的高度,大写着自己不懈的追求。分一股到田野去吧,你听那庄稼的呼唤和农民一样急切;分一股到涵道去吧,试想那水轮机因你而歌唱何等狂欢;分一股给竹叶吧,母亲会记住那细细的叮咛;分一股与未来的孩子,让他们润泽的笔尖绽放三月的奇葩;其余的继续向前,继续谱写滋润人心的美妙心曲。
⑦你看,你看,瀑布走了,但你的眼睛会失去风景吗?你的耳边会停歇歌唱与呐喊吗?千年古崖会突然枯竭吗?瀑布是走了,我们也会走的,你的老祖父祖父都走了,他们的一生或许只是一条溪流,没能成为瀑布,但他们和瀑布一样,都从山里来,都向山外去。他们的一生可能比一副挽联还短,他们的追求和摸索却比溪流还长。他们的一生没能崭露头角,甚至埋没无闻,头顶苍天背倚石壁流干了最后一滴汗,所以没有哪一位诗人为其提写过片言只字。我作为你的父亲,也会要走的,走的姿势走的形象只会是一条溪流,但是,同许多先民一样,我不愿在静止中消逝,不愿在平坦中徜徉,愈是遭受挫折,愈是放声歌唱。孩子,及至你,也会要走的,你能像这眼前的瀑布一样,孤寂时畅想大海,弱小时自强不息,居高而见庄禾,位卑不忘母恩吗?
19.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鉴赏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2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第七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22.阅读全文,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瀑布精神。(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请你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以“大自然的启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yīng/yìng,pāng/páng,páo,yè/yàn。B项,读音分别为:qiāo/qiǎo,tiáo/diào,zī,zhǎng/cháng。C项,读音分别为:shì/bì,chōng/tóng,zài,mǐ。D项,读音分别为:pù/pū,suǐ/suí,zā/zá,xiān/xiǎn。
2答案:C 解析:A项,和盘托出;B项,关怀备至;D项,以逸待劳。
3答案:C 解析:烂漫,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或者颜色鲜明而美丽。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或者行为放荡不拘小节。第一个横线处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应用“烂漫”。利害,指利益和损害。第二个横线处应指世俗得失的考量,不单指利益,应用“利害”。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随着,用在句首多指伴随某种趋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第三个横线处用“随着”更好。
4答案:D 解析:D项,空谷足音:比喻十分难得,极为可贵的。A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B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C项,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5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汽车行业”前面应该加“推动”;B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探讨”后面缺少宾语,应在“人类健康”后补上“问题”;D项,“超过200多万人”重复,应删去“超过”或者“多”,“左右的”多余。
6答案:B 解析:原文说“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是“忽视”而非“排除”。
7答案:C 解析:原文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选项省去了“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扩大了范围。
8答案:C 解析:A项,原文没有提及“双语”与“思维”的关系,“避免大脑衰退”更无从谈起。B项,本文只是谈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对人的大脑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对文化的影响,“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在文中也就无依据。D项,原文的意思是,频繁切换语言,能使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从而忽视干扰,选项中的说法过于肯定。
9答案:B 解析:A项,狱:审查、查办;C项,显:使动用法,使……彰显;D项,内:接纳。
10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把;A项,通“谓”,说/介词,表被动;B项,助词,放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趁着。
11答案:C 解析:①表现郅恽志向高远,不慕名利;④是郅恽表明自己“入世”欲有所作为的态度;⑥写郅恽在任时的政绩。
12答案:D 解析:第二次劝谏上司并没惹来祸患。
13答案:当地的县令降下身份以很高的礼节来请他担任门下的掾吏,郅恽被他的诚意所感
动,于是屈尊就任。
答案:老天使才俊之人降生人间是让他们为万民做事的,恐怕不是让他们违背天命伦常的吧?
参考译文: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县人,他志向高远,气质高亢,不向往当世的名与利。王莽新朝末年,百姓不能承受朝廷的苛政,郅恽就到京城长安,上书劝谏王莽,说:“我听说智慧的人顺应天意来成就自己的大德,愚昧的人悖逆天意以致招惹祸患。上天降下告诫,就是想要陛下回归大臣之位。陛下应该顺应天命,将祸患扭转为福祉。”王莽看后大怒,立即下诏书查办,指出郅恽犯有大逆之罪。但他尚感到郅恽所说的都是依凭正义,难以马上就加害于他,就让宦官近臣胁迫诱导郅恽,让他说自得有疯病,一时精神恍惚,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郅恽始终不肯回转,说:“我所说的都是上天至大的精义,怎么能是疯子所编造出来的。”于是被关押了一个冬天,正好赶上了大赦得以免除关押,于是到了南方的苍梧一带游历。
光武帝建武初年,从苍梧返回家乡,当地的县令降下身份以很高的礼节来请他担任门下的掾吏,郅恽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屈尊就任。很长时间以后,郅恽做了郡里的功曹。
汝南郡的旧例,冬至大祭时,所辖百里之内的各县的官员都要拿着牛肉和酒到郡中郡守那里宴饮。当时的郡守欧阳歙行完宴飨之礼后,安排大家说:“我郡的西部督邮繇延,天性忠诚贞良,禀赋公正规矩,所管理的各地事务中,处事折中公平,处置了不少地方奸党豪强。现在我想和各位儒者名流一起来说一下他的功德,使之彰显于朝廷。”郅恽向前移动一下,长跪而起,说:“郡守大人的话中有过失的地方,这是不能掩饰的。据调查,繇延这个人,生性贪婪邪恶,所管理的地方政事荒废而紊乱,暴虐之人不能处置,冤狱与奸邪一并而起,百姓对他十分怨恨。可是您把恶的说成是善的,如果得力的辅佐者不去与您争辩明了,这样做既没有顾及到大汉朝天子,又使您丧失了做臣子的大义,君臣之宜一并丢弃,还有谁来惩办有罪之人?天子如果处于颠危之境地,有大臣的扶持,还是不能到灭亡的境地的。”欧阳歙感到十分惭愧。没有举行完这场宴会就走了。郅恽回到府里就称病不去办公。繇延也退职。
(郡里的门下掾)郑次都一向清正高洁,和郅恽交情很厚,就招郅恽一同离开郡里。郑次都说:“奉行的人生准则不同的人是不能一起共事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您心性耿直,所行的确是上古三代的道义。可是,你看现在繇延虽然被斥退,但早晚还是要再回来的。我不忍心看到你陷入不被君主所容的地步,为什么不离开这是非之地呢?”郑次都就离开了郡里,到弋阳山隐居去了。过了几个月,繇延果然又被召了过来,郅恽也就离开了郡里,跟随郑次都去了,他们一起钓鱼很是愉快。过了几十天,郅恽喟然长叹说:“老天使才俊之人降生人间是让他们为万民做事的,恐怕不是让他们违背天命伦常的吧?鸟兽是不可以为伍的,您想与我一起去做伊尹那样的人吗?”郑次都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能跟随你去呢?”彼此告辞而去。
郡里以孝廉科推荐了郅恽,做了郎官,后改任上东门的候官。汉光武帝有一次夜里出去游玩,回来时下诏书让人开城门想进城,郅恽就是不让他进城。光武帝让郅恽从门缝里用火照自己的脸,看清楚自己是谁。郅恽说:“火光太明了会烧得很远的,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拒绝给光武帝开城门。第二天,郅恽上书劝谏光武帝说:“过去周文王不敢在田猎中长时间地耽搁,他把万民的事务当作正事。现在陛下在山林中游戏田猎,夜以继日,将如何对待国家和宗庙呢?”由此光武帝就开始器重他,后来郅恽做了梁县县令、长沙太守。所在任处,崇尚教化,重视表彰有特殊品行的人。
14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1)从“天涯”可知抒情主人公远离故乡和亲人,“月”是表思念之物,结合题目“梦江南”判断,此“恨”应为“思念而不得之怅恨”。
(2)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诗中没有直接写人物,所以人物的形象只能从人物观景所感而得。第三句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第四句又从“空”字可知,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自怜。
(3)赏析题本着“名词术语”加“分析”的原则完成。结句为写景句,故术语为“借景抒情”,在此基础上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结句意象为“摇曳”的“碧云”,“不宁”之意蕴含其中,在分析景物的基础上明确情感。
15答案:知来者之可追 舟遥遥以轻飏
答案:云无心以出岫
答案:登东皋以舒啸
答案:羁鸟恋旧林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
16解析:应有“大自然”的对象,特点要恰当,句式基本一致。
答案示例:稻谷低垂着头 是在告诉我们处世要谦让虚心  绳索锯断木头 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 雄鹰翱翔天空 是在告诉我们眼界要阔大高远
17解析:这条新闻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神九安全着陆,二是宇航员需补充水质,并且是一种“复合液体”。拟写的标题应该涵盖以上内容。
参考答案:神九宇航员安全着陆 补充电解质至关重要
18解析:注意征文启事的内容和格式。
答案示例:
征文启事
为迎接校庆100周年,特举办校庆征文。征文内容反映学校的悠久历史、讴歌我校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反映师生高尚的品质和广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情况。文体不限,不超过1 500字,诗歌不超过50行。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和奖品。佳作将在《校庆专刊》上发表。来稿从即日起至12月30日截止,请投入征稿信箱。
某中学校庆办
×年9月1日
19答案:内容上:紧扣题目,提出为什么要带孩子来看瀑布的问题;(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瀑布外在形象和精神品质的描写。(2分)
20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通过大山、云雾、山花、春鸟从侧面赞美了瀑布默默无闻、不懈探索、追求理想目标的精神,(2分)表达了对瀑布精神的礼赞。(1分)
21答案:父辈祖辈们出身卑微,没能成就大业,(2分)但他们执着一念,终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2分)
22答案:(1)弱小时,甘于寂寞,自强不息,固守信念(“执着追求”或“勇往直前”或“不断进取”);(2分)(2)居高时,眼光向下,心系民间,有胆量有气魄;(2分)(3)平淡时,无私奉献,不懈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颇具特色的话题作文试题。写作此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根据作文材料的行文特色,特别是写作要求,要写好这篇作文,最好选用托物言志的散文体裁。第二,认真审读作文材料,仔细揣摩写作要求,从作文审题方面,切实把握好“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的话题导向,并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