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5 BCADC
6-10 BACBC
11-15ADBD0
16-20 DBCDB
21-24 CC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
12分,共计52分。)
25.(1)措施:对四川小、广西、贵州省级辖区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
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每点2分,共6分)
(2)手段:军事外交手段相互配合,收复新疆;在新疆设立行政机构。(每点2分,共4分
意义: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
领土安全;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
分)
26.(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储藏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
产技术进步。(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影响: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促进了大运河漕运和
长途海运发展;文化中心南移;促进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每点2分,任答四点
得8分)
27.(1)变化:由进攻大城市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依靠共产国际指示到独立自主解
决党内问题。(每点2分,共4分)
原因:中心城市武装暴动道路失败;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与苏联国情不同;毛泽东等共
产党人的探索。(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对策: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或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8.示例一:
论题: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论述: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
一步;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君主立
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8
分)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思想
解放不断深入。(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分)
论述: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
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中共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创造性
的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8分)
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产生和成熟,也正是从
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必然。(2分)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据考古发现,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饕餮纹具有神秘威严的狰狞美,而西周中晚期以后,写实性较强的凤鸟纹和简练的环带纹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反映( ) A.青铜器实用功能增强 B.周代人文精神的发展
C.周人审美标准发生改变 D.青铜制作水平的提高
公元前 663 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汉武帝时,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分为 13 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征和四年
(前 89 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汉朝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 )
意在强化官僚队伍效能 B.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C.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助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
,建立学士
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5.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C.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B.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C.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D.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
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
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B.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以下对该机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抑制武将势力 B.转运地方财赋 C.巩固统一帝国 D.维持地方治安
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 )
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 B.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C.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 D.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10.1846 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 13%,1847 年又减少 5.4%,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
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 1854 年还没有恢复到 1845 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B.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C.刺激了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华 D.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对破坏司法主权懵懂无知 B.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据统计,1858 年,浙江人口约 3127 万,但至 1865 年,浙江人口减至 1497 万,“昔时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号称“天堂“的杭州,居民由 80 余万减至数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持续侵扰沿海地区 B.洋务运动的失败
C.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D.国内局势的动荡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B.“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15.1916 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
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B.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C.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D.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 15 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 13 人,革命党 5 人,咨议局议长 3 人,巡抚 3 人,布政使 1 人,提督 1 人,督练公所总参议 1 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C.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D.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 )
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前夕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9.1949 年 4 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方式解放 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
20.1949 年 3 月至 5 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原香港分局)作出指示,“要认真调查整理各城市的材料,培养城市工作干部,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并注意培养民主人士”。这一政策( ) A.推动了扫清日寇残余的工作 B.有助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为战争转入反攻做好了准备 D.不利于农村根据地政权建设
21.1957 年 12 月 31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
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 1956 年分别增长 1800 万吨、107 万吨、77 万吨。这个报道( )
A.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B.引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D.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2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就印度支那问题提出六点建议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阐述了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23.1978 年至 1984 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总产量分别增长 33.6%、188.8%、128.2%;农业总产值增长 118%;农民人均年实际收入增长 15.1%,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
的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 B.土地所有制性质变动 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4.2019 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C.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5 题 14 分,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2 分,
共计 52 分。)
25.(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材料二 1865 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 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 年 5 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
军务,全面负责规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 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 年 11 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时期治理新疆的手段,并说明其积极意义。(8 分) 26.(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材料二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
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8 分) 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然而在其对大城市的进攻中都最终失败。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人在大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把队伍拉到农村进行斗争,途中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但由于 明、博古的“左”倾错误,红军在第 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
——摘编自王薇等《浅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彭真在总结晋察冀的经验时曾谈到:“敌在战略进攻阶段疯狂地前进,尚未照顾到其后方,在各重要点线之间空隙很大。旧统治崩溃了,敌后新的统治十分松懈,或尚未建立。”毛泽东也观察到:“由于日本占领军人数很少,日本人不能掌握所占领的土地。他们的部队通常只部署在铁路沿线的居民点和城市中。而农村几乎全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摘编自黄道炫《抗战初期中共武装在华北的进入和发展》等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日军“各重要点线之间空隙很大”,中国共产党所采取
的军事对策。(4 分)
28.(12 分)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表
时间 大事
19 世纪 40 年代 魏源著《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 世纪 90 年代 兴中会成立 维新变法
20 世纪初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5 年 《青年杂志》创刊 新文化运动
1919 年 五四运动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 年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1928—1930 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945 年 中共“七大”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