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论语选读过关检测:第三阶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论语选读过关检测:第三阶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2 14: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论语选读第三阶段过关检测
(第十至十三课)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30分,每小题5分)
1.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女为君子儒
B.抑为之不厌
C.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D.鼓瑟希,铿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坐着。
B.子路,行行如也
行行:有能力的样子。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愤怒。
D.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易:改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情:诚,真诚。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作:创作。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途径。
D.因之以饥馑 因:因为。
4.从词语用法的角度,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③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⑤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⑥贤贤易色 ⑦求也退,故进之 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③⑥⑧/④/⑦
C.①/②⑦/③⑤/④/⑥⑧
D.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6.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吾道一以贯之
A.不吾知也
B.偃之言是也
C.陈亢问于伯鱼曰
D.小人哉,樊须也
二、(25分)
7.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______________。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3)____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______________,如琢如磨。
(5)______________,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6)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每句3分)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5)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9.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B.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C.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D.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11.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
12.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5分)
四、(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7题。
仲尼弟子列传(节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岳麓书社)
注:①豭豚:豭,公豬;豚,小豬。文中指以豭豚皮装饰的剑。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子路后儒服委质
质,通“贽”,礼物。
B.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狱:监狱。
C.宽以正,可以比众
比:可使亲近、和顺。
D.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造:往,到……去。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4分)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子路原本是一位好勇尚力的粗野之人,曾凌辱孔子。孔子却以礼教化子路,终于使子路也成为他的弟子。
B.卫国政权更迭出现动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卫灵公的宠妃与太子蒉聩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卫国政治动荡并引发一系列政治事件的起因。
C.孔子在与季氏的对话中,充分表露了对子路才能的肯定,孔子称子路具备了一个宰臣应有的全部品质。
D.孔子对子路之死,有先见之明。子路死后,孔子也十分伤感,他感叹正是因为有了子路的“护驾”之后,他才没有遭到他人言语的侮辱。
16.当代学人鲍鹏山这样评价子路:“《论语》中若无子路,就如同《水浒》中没有了李逵。”请根据上面的选文从个性化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以2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鲍鹏山这句话的理解。(8分)
17.请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2)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女,通“汝”。C项,材,通“哉”。D项,希,通“稀”。
2答案:A 解析:B项,行行:刚强的样子。C项,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D项,易,轻视。
3答案:D 解析:D项,因:叠加,增添。
4答案:C 解析:①动词用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形容词用作动词,④名词用作动词,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用作名词,⑦使动用法,⑧形容词用作名词。
5答案:D 解析:A项,介词,对于/介词,向。B项,副词,不要/动词,没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结构助词,的。D项,句末语气词。
6答案:A 解析:例句、A项,皆为宾语前置句。B项,陈述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主谓倒装句兼判断句。
7答案:君子学以致其道
答案: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答案:知之为知之
答案:如切如磋
答案:君子学道则爱人
答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约我以礼
答案:莫春者 春服既成
8答案: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献出自身,与朋友交往说话算数。
答案: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切实地提问并且脚踏实地地思考,仁也就在那里边了。
答案: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如此罢了。
答案:徒手搏虎,徒步渡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共事的。
答案: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敌军进犯,内有饥荒发生。
9答案:D 解析:以偏概全,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的仅仅是儒家,并且儒家的这种“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被道家冲击、解脱和否定。
10答案:B 解析:应为道家的艺术和审美观念。
11参考答案:(1)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2)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在现实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3)孔子思想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独立人格理想。(4)儒(先秦孔学)道互补,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解析:需认真阅读文本,仔细筛选,注意带有作者观点的语句。
12参考答案:(1)世界观上,儒家的入世、乐观进取,和道家的出世、消极退避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刚好互相补充协调,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2)审美兴趣上,儒家以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道家则以其对美和艺术是独立的认识,从内容到形式,冲击、解脱和否定了这种框架和束缚,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审准题干,要把握住“世界观”和“审美兴趣”这两个方面。然后将儒家的和道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3答案:B 解析:狱:诉讼案件。
14答案:B 解析:B项,均为句中语气停顿助词。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句尾语气词/动词,参与;D项,怎么/兼词。
15答案:C 解析: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守之臣。这段话见于《论语·先进》。原文作“季子然问”,且兼及仲由、冉求二人。他们是季氏的家臣,可是对季氏的许多僭越行为及其他孔子认为不合礼义的言行,都不加以劝止,所以孔子说了这句语带双敲的话,既批评了他的学生,也流露出了对季氏的不满。
16参考答案:《论语》中的子路与《水浒》中李逵一样,个性鲜明,且有不同的性格侧面,形象十分丰满。子路刚直,好武尚侠,天真烂漫,毫无城府。卫国内乱,他得知孔悝犯上作乱,认为自己应该尽辅臣之责,必须去制止这场内乱,他的慷慨赴难,体现了侠勇与忠义。他与敌人搏斗,为了护持“礼仪”,为不失风度,竟在命悬一线的时刻,仍停下来整理帽带,结果被对手杀死,这又表现了他的“尚礼”。而李逵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质朴、刚直且具侠肝义胆的人。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围绕“个性化人物形象塑造”的切入点援引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17参考答案:穿着用乱麻作絮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羞耻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答案: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躲避人家的灾难。”子羔劝说无效后最终离去了。
解析: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重点注意“衣”“缊”“耻”“食”“避”“卒”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译文: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作出榜样,并慰劳关心百姓。”子路请求进一步讲讲。孔子说:“永远不要懈怠。”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义是至高无上的。君子如果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后,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没有什么可取的。”“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作絮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耻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吧,好像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称得上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辅佐大臣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进入卫国。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与子路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躲避人家的灾难。”子羔劝说无效后最终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系帽的带子。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于是结好帽带而被杀死。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子路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了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