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论语选读过关检测:第一阶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论语选读过关检测:第一阶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2 14:4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论语选读第一阶段过关检测
(第一至四课)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30分,每小题5分)
1.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D.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富:通“福”,幸福,使动用法。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归于,趋向。
C.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抽时间。
D.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滔滔:这里形容动乱。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子路行以告
B.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C.夫子怃然曰
D.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4.从词语用法的角度,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足民,足兵,民信之矣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③食夫稻,衣夫锦 ④必也正名乎 ⑤从者见之 ⑥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⑦孔子下,欲与之言 ⑧杀鸡为黍而食之
A.①⑥/②④⑤⑧/③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
C.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D.①⑦/③⑥/②⑤/④⑧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24分)
7.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身正,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
(3)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邦有道,____________,耻也;邦无道,____________,耻也。
(5)欲洁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其义也。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分)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分)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3分)
(4)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4分)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5月6日,有删改)
9.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开始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秩序与和谐的内在思想也在与时俱进。
10.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在远古传统中,“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自从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礼、乐两个方面相提并论。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夏朝时期,“礼”的意识开始苏醒,礼仪制度就开始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可以推断《礼记》是最早记载礼乐仪式的文字材料。
B.《侍坐》章中孔子赞许曾点 “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是因为它符合孔子礼乐治世的思想。
C.“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所以只要是音乐就能陶冶情操,就能够起到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D.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他认为,礼教不如严刑,礼治不如法治。
四、(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7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丘生而叔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母讳之也         讳:隐瞒。
B.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 诲:教诲。
C.请与孔子适周 适:到。
D.累世不能殚其学 殚:穷尽。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5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孔子小时做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的礼仪动作。长大成人后又向老子“问礼”,说明孔子后来倡导“礼治”绝非偶然。
B.鲁国南宫敬叔不仅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是一位难得的仁人。
C.孔子在鲁国局势混乱不堪之时来到齐国,希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虽然一度很受景公看重,最终却未能如愿而无功而返。
D.孔子在齐国曾专心学习《韶》乐,竟然三个月以来吃饭时,连肉味都尝不出来,这件事情很受齐国人称赞。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5分)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2)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C项,“错”通“措”,放置。D项,“知”通“智”,有智慧。
2答案:D 解析:A项,富裕,使动用法,“使……富裕”。B项,赞许。C项,通“伺”,伺察。
3答案:C 解析:A项,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B项,古义:行不通。今义:①不可以,不被允许。②不中用,不好。③接近于死亡。C项,古今同义,表示怅惘失意的样子。D项,古义:年长者。今义:①老师。②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4答案:A 解析:①形容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作动词,②使动用法,③名词用作动词,④使动用法,⑤使动用法,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⑦名词用作动词,⑧使动用法。
5答案:C 解析:A项,动词,训导/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治理。B项,动词,赠送/动词,回去。C项,名词,礼乐制度。D项,动词,表判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答案:C 解析:A项,介词,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词,在。B项,代词,代前面内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连词,表承接,就。D项,句末语气助词/动词,参与,从事。
7答案: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答案: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答案: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答案:贫且贱焉 富且贵焉
答案: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8答案: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答案:我担心季孙所应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答案: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
答案: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
9答案:A 解析:B项,“完备、成熟”的原因是“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项,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解说不正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D项,与原文“主旨不变”不符。
10答案:C 解析:“‘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与原文“礼即人文,是涵盖了一切,包括乐在内的”不符。
11答案:B 解析:“礼”的意识早在五帝时期就已产生。
12答案:B 解析:A项,第二段说《礼记》记载了最早的礼乐仪式,但不代表这是最早的记载;C项,错在“只要”“就能”太绝对,“淫音”就不能;D项,“礼教不如严刑,礼治不如法治”不符合文意。
13答案:B 解析:B项,诲:告诉。
14答案:C 解析:A项,①②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①②都是连词,表并列。C项,①介词,因为;②连词,来。D项,①②都为介词,和。
15答案:B 解析:“为孔子‘适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有误,文中意思应该是南宫敬叔请求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文中也没说这么具体。
16答案: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17参考答案: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
解析:注意“闻”“以”“言”等词及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翻译。
参考答案: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它呢!
解析:注意“虽”“岂”“食诸”的翻译。
参考译文: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等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孔子的谨慎。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的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称量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并且感到奇异。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郈昭伯因为斗鸡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干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它呢!”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求借,不可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规定尊卑上下的烦琐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