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一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一单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2 14:5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红楼梦》作者新考(节选)
陈 林
20世纪90年代初,周文康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即《〈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出生年月日考辨》和《“天德二月坐本命”辨——元妃“原型”生辰补考证》。周先生在论文中提出,小说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考辨》一文由小说第86回所写元春生辰八字命理入手,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周先生的结论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则其生辰八字为:壬申岁庚寅月丁卯日乙巳时。”在《补考证》一文中,周先生将他所推导出来的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小说中算命先生对元春命理的论断相比照,认为两者“竟然基本相符,而且几乎不可思议的是,恰恰与其所论的元妃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岂不值得持高鹗(或其他什么人)续补后40回之说者深长思之?!”
遗憾的是周先生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是他的研究思路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2003年我偶然得到了计算节气交接时刻的工具、照录清代历日数据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以及《三命通会》,来破解200年来困扰无数红楼爱好者、专家学者的谜团。拙文关键在于揭示了120回小说情节之中的确隐藏并暗示了一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在拙文中,这个真实年代序列的推出,首先在于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然后以元春真实死亡日期为基准,可以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从后40回文本具体的描写来看,作者犯了一系列“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按照正确的数值计算,元春只活了31岁,而不是第95回所写的43岁;按照《三命通会》既定的“算命规则”,元春正确的出生时间绝不是86回所写的“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而是“某年正月(寅月)壬子日辛亥时”;从后40回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来看,元春正确的死亡时间也不是第95回所写的“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后的十九日”,而是“某寅年十二月立春后的年底或某卯年年初”。由于后40回的作者将第5回中元春判词“虎兕(兔)相逢大梦归”明确描述成了“寅年丑月立春交卯年寅月”这个特定时间。通过逐年查证自康熙最后一次南巡的1707年到程甲本刊出的1791年之间的历法资料,结合曹家史料进行综合判断,我们就可以发现: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的真实死亡日期是“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723年2月4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由这个死亡日期逆推,元春真实的出生时间就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1692年2月18日),这个“八字”具有的命理特征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第86回所写的算命内容,并且这个“壬子日”不是“大年初一”而是“正月初二”。
1.周文康两篇论文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红楼梦》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B.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
C.共有120回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后40回并不是高鹗或者其他什么人续写的。
D.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元春命理相比照,两者“竟然基本相符”,甚至“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所言周先生“研究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后40回显露的明显错误进行辩证分析,寻找120回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内证”。
B.从分析文学人物的生辰八字命理入手,并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
C.寻找出续书作者“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然后再推导出元春真实的生存时间。
D.采用比照的方法,将对元春命理的论断与曹佳氏的生辰八字相比照来推导结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康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的《考辨》《补考证》两篇论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B.作者认为周文康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他推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C.作者认为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就可以确证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并考证出元春的“原型人物”。
D.作者用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真实死亡日期,推断出她的出生时间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
二、课内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4.怎样理解“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一句的含义?(3分)
5.这段文字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4分)
6.文中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东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8.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6分)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忖度(cǔn)       笑靥(yǎn)
瞋视(chēn) 孽根祸胎(niè)
B.懵懂(měng) 嫡亲(dí)
伺候(cì) 敛声屏气(píng)
C.蹙缩(cù) 踌蹰(chóu)
形骸(hái) 少不更事(gēng)
D.沮丧(jǔ) 撬开(qiào)
模样(mó) 皮开肉绽(zhàn)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开始人们也都非常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忘记了她的不幸,甚至咀嚼鉴赏起她的悲哀来。
B.在荣国府中,荣禧堂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它居于贾府正院的中心位置,四通八达,器宇轩昂,是贾府地位与威严的象征。
C.中国女子网球的著名选手李娜能够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稳如泰山,但是如果她一旦发力,常常令对手不寒而栗。
D.“歼2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轰炸机,性能优越,既可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它可以居高临下地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武汉警方提前介入,精心研究、制定了周边道路单双号通行及校园内主要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警方还派出了大量民警现场疏导交通。
B.重成绩、轻道德是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过度市场化是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C.小人书中的连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
D.“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的记忆。
14.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幅画面——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见人就说逢人就讲“我真傻,真的……”,大家围拢着听。请你为这幅画面配上一段画外音,不得超过100字。(5分)
15.(2011·天津高考)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7 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下面是此次大运会的吉祥物“津津”。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其形象,并说明寓意。
(2)请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
五、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本单元的小说中,我们接触了一大批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都让我们为之或惊或喜,或忧或悲,有时,我们也想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指点或劝告,给予赞颂或批评……
请从本单元的小说中选取一个人物,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1.C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所有内容都在文章第一段中,A、B、D三项也分别是两篇论文的观点,只有C项,是两篇论文共同表明的观点。
2.A 思路解析:周文康先生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在画线语句前面有明显的概括“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其研究目的不是“考证其‘原型人物’”,也不是为了“再推导出元春真实的生存时间”,而是为了证明后40回不是后人续写。B、C、D三项是作者在周先生“研究思路”的启发下的研究方法。
3.C 思路解析:理解这个问题,要结合文章的题目——“《红楼梦》作者新考”。C项理解分析错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和推算,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证出元春的‘原型人物’”,而是为了证明前80回与后40回是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的问题。
答案:
4.思路解析:在这句话中,两个“年底”的含义不同,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热闹的节日。而“年底”又是传统观念体现最明显的时候。抓住这些要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年底这一段时间像节日一样热闹;实质上是说,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的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5.思路解析:解答时可以从作者描写的视角、采用的手法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体现在某些修饰性词语中,如“沉重”等。
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几句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用“沉重”的晚云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6.思路解析:画线语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是前后相承的顶真格,这句话是对鲁四老爷一连串动作、语言的高度概括,可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画线的语句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显示了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的嘴脸。
答案:
7.BC 思路解析:A项,“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分析不当,小说中九公没有“反封建”意识。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理解错误。E项,“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错误,这是对九公迷信思想的嘲讽。
8.思路解析: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要抓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特点,比如,九公不爱读书、相信迷信、后来知错能改等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
参考答案:(1)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2)愚昧迷信,顽固自大;(3)天真率直,知错能改;(4)热心公益。(分析略)
9.思路解析:这是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情节,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表现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具有讽刺效果。(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3)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
10.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的综合理解。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结合上述三方面分析,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
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1)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2)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3)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1)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2)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3)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11.答案:C 思路解析:A项,“笑靥”的“靥”读“yè”;B项,“敛声屏气”的“屏”读“bǐng”;D项,“模样”的“模”读“mú”。
12.答案:D 思路解析:A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比喻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无意。多指男女恋爱。B项,“器宇轩昂”,用于指人。使用对象不当。C项,“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D项,“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13.答案:B 思路解析:A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在“机动车通行”后加“的措施”。C项,句式杂糅、主宾搭配不当,应为“连环画是……的一种图书”。D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是……而且是”。
14.答案: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场景的运用,可以直接运用小说中描写这一场景的文字,也可以合理想象,另作描述。
参考答案: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15.答案:(1)思路解析:对运动会标识物的解说,要抓住构图特点,联系其举办的目的、参与的对象进行解说。“阳光”“大学生”“运动会”“天津”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参考答案:吉祥物取名为“快乐阳光——津津”,寓意阳光、快乐洒满津城。阳光既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也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契合,寓意中国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健康、快乐地成长。取材阳光同时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理想与心愿。“津津”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反映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其跳跃和欢庆胜利的姿态,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2)思路解析:运动会的标语要结合运动会举办的目的,参与的对象、特点拟制,注意宣传性、鼓动性,语言要通畅,一般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我运动,我快乐;我参与,我健康”。“增强青年人体魄,展示大学生风采”。
16.写作提示:这是一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评述性作文,从题目的要求看,要选取本单元人物,要与这个人物进行“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单向的,就是要把对人物的看法、评价采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难点是“说什么”和“怎么说”。
例文:
林黛玉,我想对你说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树繁花之下,轻轻吟咏这凄美诗句的,竟是一个弱柳扶风的绝美女子。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曹雪芹对你的描绘,如此娇弱的女子却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反抗。
同为女子,你和宝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两者皆为才女,你孤独傲世,不慕名利;宝钗却倾于名利,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你小心谨慎,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你年龄虽小,却有着自己的见识,懂得为人处事的礼仪。你不愿领邢夫人的晚饭,只因怕领了饭再去拜见二舅舅不合礼仪。你与贾母共进晚餐时,也是处处小心,学着贾府的“礼仪”,见机行事,应答时更是谦卑恭敬,但却不乏自尊。
你有自己的追求。同宝玉一样,功名利禄对你来说不过是身外之物,是世人追求的过往云烟,怎值得让你劳神伤体。
你忠于爱情。前世的“木石前盟”是你今生的一种生活,你说要用一世的眼泪来还仙人的琼露之恩。你前世说的,也是今生做的。你与宝玉初见却觉得对方如此面善,纵然如此,你们的“木石前盟”却敌不过现实的“金玉良缘”,在你与宝玉皆不知情的荒唐婚礼中,一声炮响,震碎了你的爱情。你的房里燃烧了一盆寂寞的火,火光一点点吞噬你与他的过往。他送你的诗句,送你的手帕,还有那些爱情的希望,都在你咳出的一帕鲜艳中、你流出的凄冷中、火光的炽热中化为尘烟。你的美丽也在这束火光中随烟消散。你,忠于爱情,在爱情背叛你时,你依然如此。一世的眼泪,流尽了;前世的誓言,实践了;今生的爱情呢?它也随你沉入那湖的中心。今生为还他的情而来,也带着对他的情而去。但又何曾只有你孤独,宝玉也随着那一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悲叹,带着思念遁入空门,终日与孤寂相伴,薛宝钗也在寂寞中目视红烛,烧尽一生。你们的寂寞,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声声叹息中道不出的孤独。
若再有来生,我更愿你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能在碧蓝的天空下与宝玉形影相随,不再有功名牵绊,不再有门第的阻拦,就这样用一世的欢笑与幸福,还宝玉前世与你未完结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