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概况;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时空观念
思想解放:14—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共同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政治诉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政治诉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提出了自由、平等、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的政治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制度确立:思想解放和政治诉求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打破了封建秩序,实现了国家独立和统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阶段特征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Ⅲ】33·启蒙运动 【Ⅰ】42·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浙江·文艺复兴
15·江苏· 宗教改革
15·海南· 人文主义传播
2019 【Ⅲ】32·英国宗教改革 4·天津·意大利文艺复兴
9·江苏·文艺复兴 15·海南·人文主义
2020 【Ⅰ】33·人文主义 【Ⅱ】33·人文主义 11·山东·启蒙运动 16·浙江 文艺复兴
11·天津·启蒙运动 23·江苏·文艺复兴
2021 13·湖南·启蒙运动 12·广东 人文主义
2022 湖北·明治维新与文艺复兴
广东·德意志帝国宪法与文艺复兴
山东·启蒙运动
湖南·美国1787年宪法与卢梭
高频考点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停滞中暗流涌动
政治:王权的加强,统一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经济:工商业复兴,自治城市兴起
思想:大学的兴起,世俗文化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衰落,政治分裂;
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极一时;
思想:基督教会统治一切,强调禁欲苦行。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
二元社会:教权与王权——既勾结又抗争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思考】这一“革命”链条,是如何将“‘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呢?
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1、文艺复兴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2、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有哪些?
(经济、阶级、文化、思想、直接原因、外部因素)
3、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有哪些成就?
其发展概况如何?
4、文艺复兴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积极、消极)
1.含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复”:学习和复兴希腊罗马文化(口号)
“兴”: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兴起(本质)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彰显人性光辉(欲望觉醒)
这场运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2.实质
15世纪的佛罗伦萨
意大利
(1)经济根源:
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4世纪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对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受,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
结合教材与材料,思考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2)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并壮大
3.背景
一、文艺复兴—彰显人性光辉(欲望觉醒)
史料探究
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 无论是谁,只要不是傻子就都不能否认 ……哪个地方的商业能如佛罗伦萨这般兴旺发达呢 又有哪个地方的才士俊杰比佛罗伦萨更多呢
——《意大利文艺复兴史上的主要问题》
(3)文化因素: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③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材料四 中世纪教会以上帝的代理自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服从,教会说的一切就等于上帝说的一切,服从上帝就体现为服从教会。……教会统治了人的思想,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禁欲主义,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基督教教义含有明显反商意识,也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物质追求。对于黑死病的根源,但基督教徒从未放弃他们的解释:“这是对这个充满罪恶的时代的惩罚”。
(4)思想因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史料探究
材料五 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使人口减少 1/3,佛罗伦萨也不能幸免…从1300年的人口顶峰的9.5万人暴跌到1340年的3万人。 对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思索…… 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法国医生乔利亚克采取了出血疗法,为“黑死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医生们还总结预防措施,比如消毒通风,多吃水果。
(5)直接原因: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促使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与怀疑;
(6)外部原因:造纸术、印刷术的传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实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人文主义 VS 教会神学
1.以神为中心:神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的;人是有罪的,卑微的。人是上帝的奴仆和羔羊,只能服从上帝的旨意和安排。
2.禁欲苦行:倡导苦修苦行,绝对禁欲;以出身、门第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
3.来世观念:倡导追求来世的幸福。
4.蒙昧主义:主张愚民政策,摧残科学文化。
注:文艺复兴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4.精神内核
时间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14世纪 (兴起) 文学三杰
15世纪 (发展) 美术三杰
16世纪 (鼎盛) 文学、艺术、科学
薄伽丘
但丁
彼特拉克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莎士比亚等
《十日谈》
《神曲》
《歌集》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大卫》
《西斯廷圣母》
《哈姆雷特》《李尔王》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文艺发展
人性解放
(发现人)
科学诞生
“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5.成就
拉斐尔《圣母与圣子》15世纪:人性鲜活丰满;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圣母子》:神性呆滞干瘪;
神
人
中世纪《大卫》
米开朗基罗《大卫》
中世纪《圣女》
达芬奇《蒙娜丽莎》
神
人
6.发展概况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7、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③借用古典文化;④具有创新性。
史料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的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的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们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时,德国学者鲍尔生写道:“首先,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1)积极:
①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②政治:天主教权威受到质疑,推动宗教改革的开展。
③思想文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封建神学对人们束缚,为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推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消极:
①对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欲望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②局限于资产阶级和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③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观点及作品的题材内容仍受宗教束缚;
8.影响
文艺复兴
含义
实质
背景
精神内核
成就
发展概况
特点
影响
小结
(2020·全国卷Ⅰ·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链接高考
(2019·海南· 15)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2018·海南· 15)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链接高考
(2017·全国Ⅱ卷·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了解宗教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概况;
了解近代科学的兴起;掌握启蒙运动的背景,影响;知道启蒙运动的含义,内容;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1、宗教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宗教改革的过程?(兴起标志、主张、扩展)
3、宗教改革的实质?
4、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思想、经济、政治、文化)
1.背景
材料一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各国封建君主、新兴资产阶级、下层民众与天主教会之间矛盾日益尖锐,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教会日益腐朽堕落也引起了一些传教士的不满,改革基督教的呼声越发激烈。
材料二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达芬奇(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 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做外国人,他无权干涉国家事务和在本国疆域内征税。……大众对教会收税和遍布西欧的教会的巨大地产十分不满。……中产阶层和国家君主的利益,导致他们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和豪华家具等巨额的可移动财富。同样让人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的税收、出售教会财产获得的资金、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四 德意志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现代史编》
史料五 1517年,教皇决定在整个欧洲兜售大量的赎罪券,以获得维修罗马圣彼得教堂的费用。……这些赎罪券承诺赦免“你所有的罪恶、犯罪和放纵,不管这些罪孽有多大,……因此,当你死的时候,惩罚的大门将被关闭,快乐的天堂之门将被打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冲破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阻碍。
2)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3)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精神统治和对财富的肆意掠取引发不满。
4)导火线——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
二、宗教改革—打破神学枷锁(信仰觉醒)
1517年马丁·路德为抗议罗马教廷销售赎罪券,在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宗教运动开始。
2.过程
(1)标志: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主张: ①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④“教随国定”:王权高于教权;⑤僧侣可婚配还俗。
人的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我的信仰你做主
我的信仰我做主
教皇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信仰直达
(3)宗教改革的扩展
基督教
1054
东正教(拜占庭帝国、沙皇俄国)
天主教
16世纪
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天主教
瑞士: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有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
新教势力:路德派,加尔文派(瑞士)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英国国教教派内容: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
②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现行教规;
③规定英语为礼拜用语。
加尔文教教派内容: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
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4世纪成为国教)
补充:加尔文改革——改革深入
(1)主要内容:
(2)特点:
比路德更加激进,更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主张“先定论”(理论核心)
认为财富是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长老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资本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对日后尼德兰
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信徒要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 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否定神学思想
找到现世中的自我
——文化运动
上流社会
知识阶层
宗教改革
否定教权
找到灵魂得救的自由
基层社会
大众群体
——社会运动
教皇权威
新教
实质:
3、实质
是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也是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4.影响
(英国)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亨利被赋予了最高的和最充分的教会管理权。此外,还颁布法案,禁止主教将上任首年的俸禄、什一税上交教廷,查封修道院财产,从经济上割断英国天主教会同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明史》
1)政治上: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
3)思想上:否定教会权威,冲击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4)文化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只有坚定的信任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任才能让一个人得救。路德教导他们,每个人只需听从自己的良心,而不必听从任何人;一个人必须作为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
—恩斯特 贡布里希《世界小史》
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
①“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③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
①文艺复兴反对的是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
②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当时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③二者都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教会的态度
拓展提升
宗教改革
背景
过程
实质
影响
小结
(2020·全国Ⅲ卷·T32) 1549-1560年,约4 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 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链接高考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Ⅲ·3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比较项 文艺复兴(14-17世纪) 宗教改革(16世纪)
相同点 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西欧封建制度渐趋衰亡 性质 具有反封建的性质,矛头对准天主教会 思想 来源 都向古典文化寻求和吸取原料: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宗教改革借助《圣经》原始教义 历史 作用 反对宗教束缚,挑战教会权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的社会转型; 不同点 对人的认识 强调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以神为中心
形式 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 借助了宗教的形式
表现 领域 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上层 更多地表现为一场社会政治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对宗教态度 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对天主教会抱和解的态度 直接否定教会教皇权威,主张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
拓展提升
自学指导二
阅读第三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1、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成果、影响?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1.背景
国别 科学家 科学贡献
波兰 哥白尼 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了全新的宇宙观;
英国 牛顿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影响
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2.成果
①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仰望耀眼星空(智慧觉醒)
②时间: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其他领域 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
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哥白尼
“日心说”
伽利略
“把实验引进力学”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名词概念】
重理论;
重实验;
重分析;
4.特点
哥白尼
伽利略
牛 顿(1564-1642)
达尔文
爱迪生
(16-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瓦特
法拉第
天文学革命
物理学革命
生物学革命
科
学
理
论
技
术
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拓展提升
近代科学
背景
成果
影响
特点
小结
(2017·江苏卷·1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链接高考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掌握启蒙运动的背景,影响;知道启蒙运动的含义,内容;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自学指导三
阅读第四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1、启蒙运动的背景是什么?(经济、阶级、思想、文化)
2、启蒙运动的含义是什么?
3、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发展历程如何?
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有哪些?
4、启蒙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1.背景
“宗教改革”后,旧教和新教的斗争厮杀甚至战争,在各个国家都有,特别在法国尤其严重。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神学还占据着相当的地位。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一部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及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齐思和等主编《世界史》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路易十六:“因为我想这样做,这就合法。”英王詹姆士一世宣称:“上帝直接赋予了世袭君主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人民的全部义务就是无抵抗的服从。” ——吴恩裕:《西方政治思想史论集》
①经济根源: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③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
④文化:
自然科学的发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2.含义
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精神内核:
①崇尚理性,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
②反对封建专制(王权)及宗教思想体系(教权),
主张天赋人权,民主法制,自由平等,权力制衡,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①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②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③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4.发展历程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阶段 国家 代表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影响
兴起 17 世纪 英 国 霍布斯 资产阶级上层 《利维坦》 ①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 ②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批判了君权神授
洛克 新兴资产阶级 《政府论》 ①提出分权思想 ②赞成君主立宪制 ③政府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建立政府目的保护自然权利 为英君主立宪奠定理论基础
5.主要思想
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国家必须根据正式颁布过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
——洛克《政府论》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任完全自由,让它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监督私人产业、知道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社会于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主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劳动首先成为价格,即成为用于偿付一切原始购买货币。早先,购买世界上一切的财富,并非通过金子银子,而是通过劳动。 — —亚当斯密
5.主要思想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阶段 国家 代表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影响
巅峰 18 世纪 法 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①批判专制、教会 ②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②主张君主立宪 ③法律是理性体现 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5.主要思想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5.主要思想
阶段 国家 代表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巅峰 18 世纪 法 国 卢梭 平民 小资 《社会契约论》 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②主权在民
③民主共和
④财产私有制是不平等根源
扩展 19 世纪 德 国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①人非工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因为国家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社会契约论》
人,实际上一切有理性者。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当作目的。——康德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6.特点
启蒙思想家正是真诚地想要启发民智,要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要用理性来批判专制王权、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追求和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这就是启蒙思想家所掀起的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启蒙运动的内在精神。
——李宏图《什么是启蒙运动》
①批判对象: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卢梭提出“主权在民”,反对专制主义。
②批判方式: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强调“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③批判领域:宣扬科学和理性的主要目的是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④历史作用:主要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6.影响
17、18世纪遍及欧洲各国(和美国)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把人们从偏见和迷信(特别是从被确立了的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将之用于社会和政治改革事业。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①思想: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政治:
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民族:
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④世界:
追求的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具有永恒价值。
严复与他的作品《法意》、《原富》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1)对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夺取政权);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建立政权)。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7.影响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理性王国”有何局限?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理性王国”带有浓厚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在这种思潮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性王国”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平民大众是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自由。
7.影响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①天赋人权说: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又称“自然权利”,即“人生而自由平等”。
②社会契约论:人们让渡部分自然权利,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再重新建立国家和政府。
③人民主权说:又称主权在民。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每个公民都享有参与国家管理的平等权利。。
④三权分立学说: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以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由孟德斯鸠提出,继承发展自洛克的分权学说
⑤法治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⑥君主立宪:君主的无限权力受到制约,与君主专制相对。
⑦共和主义: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国家元首不是君主,由选举产生且有一定任期。
8.启蒙运动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四、启蒙运动—捍卫理性自由(理性觉醒)
启蒙
运动
驱散蒙昧
工具
理性
独立思考
思考什么
人的权利
如何维护人的权利
天赋人权
法治学说
国家学说
国家来源
主权归属
政体形式
政权组织
社会契约
人民主权
主权在民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三权分立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夺取
政权
建立
政权
巩固
政权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政治:专制王权和天主教会严重束缚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唯物
史观
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民族独立: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精神财富:追求的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具有永恒价值;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VS 欧洲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异 政治 条件 专制统治空前加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经济 条件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条件 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计了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性质 属于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仍未脱离儒学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
影响 对封建专制有一定冲击,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极大地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同 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都提出了一些改造封建社会的主张。 中外关联
启蒙运动
背景
含义
历程
精神内核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影响
小结
(2021·高考湖南·13)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链接高考
(2020·山东新高考·T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 )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社会的改造问题
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020·天津等级考·T11)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
A、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链接高考
(2012·海南高考·10)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比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异 时间
核心思想
斗争矛头
内容
影响
同 14~17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人文主义
信仰自由
理性主义
神学世界观
教会特权
专制王权和教会特权;等级制度
肯定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资产阶级化的新教
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理性
冲击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构建奠定基础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思想解放;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比较
本课小结
14-17世纪
文艺复兴
从神学蔽遮下解放人性
16世纪
宗教改革
从教会垄断
中获得自由
16—17世纪
科学革命
从蒙昧主义
到近代科学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崇尚科学理性
强调个人权利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比较
本课小结
时空坐标
14-17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自然科学兴起
启蒙运动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是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封建
神权与
王权先后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
壮大
人文主义起源:
前5世纪,希腊先哲
人文主义湮灭:
中世纪
人文主义复兴:
14-18世纪,四大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实践:
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人文主义在21世纪: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成为常识
产生:古希腊先哲→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曲折:中世纪 →人束缚在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下(宗教神学禁欲限制模式)
复兴:文艺复兴(欲望觉醒)→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个人物质主义的生活模式)
发展:宗教改革(信仰觉醒)→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抛弃教皇的自由信仰模式)
发展:科学革命(智慧觉醒)→人发现和探索形成科学思维(理性思维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
成熟:启蒙运动(理性觉醒)→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自由平等民主又受法治约束的理性模式)
基本脉络:人文精神——神本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西方人文精神产生发展历程